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作者:川美眉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早就听说了这一句著名的话语,知道出自余华之口。读过余华的《活着》《兄弟》《文城》等作品,喜欢,粉了。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9月16日贾樟柯的同名电影开映,立马去捧场,原来一部散文式电影,通过18个章节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重要的叙述者,啊还有一位已故作家马烽,由她女儿出镜代为叙述。他们重新注释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如果你想寻找完整的故事情节,那这部电影会让你失望了。贾樟柯采用其偏爱的口述史形式,让采访对象饱含情绪的表达,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几乎冲破银幕。全片很少使用文献影像,兼顾电影与文学的特性,尽可能地减少观察的成分,用拍记录片惯常爱用的设计,不断形成离间效果。昭告观众,在这里,纪录片是主观的,历史的叙事是个人的真实的。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专访,实际上是作家们对上个世纪社会变化更个人化、更情绪化的思考。它讲述的社会状态与随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喧嚣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在中国社会进步与失去的复杂交织中,在这些刻画的脸孔的认真讲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社会发生这些改变的答案。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01马烽

马烽,1922年生人,少年时读过他的《吕梁英雄传》,这是一部描写晋绥人民八年抗战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是吕梁人民血与火的战斗史诗。作家已经离世,他的女儿段惠芳在作家的雕像前娓娓道来。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马烽被称为中国乡村的晴雨表,他长期在农村工作,他以质朴的语言书写了那个时代农村工作的成就和问题,农民的思想和生活,代表作有《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

接下来2位贾家庄的普通老人的讲述。那时候人们没有食物,只能吃草,甚至连自来水也喝不上,但他们是第一批尝试自由恋爱的人。这显然在说50年代的农村边远地区,文明的风已经吹进了闭塞的乡野。

影片的写实风格从开始就来了,那个老者颤颤巍巍转着支撑器坐下,回忆贾家村有三件宝:苦菜柳芽芦苇草;有三多:打光棍、卖儿女、讨吃要饭。这里太穷了,没人愿意嫁到这里来。于是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众人治水治理盐碱地,“慢慢的衣裳也成了一棱一棱的碱”,向土地要粮食。还穿插一些当时的宣传画,可以想像农村合作化进程中,给农民带来的变化与欣喜。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倒是某些乡土戏曲,比如秦腔、折子戏等现场,让你捕捉到那是乡村文化的传统元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连大作家包括莫言这样的诺奖获得者都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提醒你这是作家们”乡村出发的写作”正在进行时。

是的,2019年5.9-16在汾阳·贾家庄举行的首届吕梁文学季活动,银幕上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作家的身影,莫言、苏童、阿来、格非、叶兆言等当代名作家们都有现身,上台发言。连乡民们老少三代围坐包饺子的情景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这一段跳跃式叙述,似乎有些一头雾水,但当看完了整部电影后就有了一些连接性记忆。这便是贾樟柯式的电影特色-真实鲜明的时代解说。

02贾平凹

贾平凹说“故乡也是血地”,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抹去故乡的底色,这话让人震撼,我也深以为然。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他主要讲述了父亲一个乡村教师在文革中被打倒,自己也受牵连的往事。当兵政审不过关,工农兵大学也没资格,乃至兴水利,做工程技术,无门可走,唯捡起一支笔。

回忆起往事,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在那个时候。那时候的贾平凹很年轻,什么都想写,但两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动笔。最后,他回到老家,每天骑着单车在乡间到处逛,感到痛快自由。但一次用了小诊所的注射针头,感染了乙肝,15年才治好。这就是那个时代落后的乡村医疗条件,注射针头重复使用,放锅里煮一煮,消毒很不规范。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但也就在那时,贾平凹找到了灵感,他以父老乡亲们为原型,写出了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变革,代表作有《浮躁》《高老庄》《秦腔》。他还特意说了《废都》,那是他在社会转型时自己思想上的苦闷与彷徨。生活真是创作的巨大源泉呀,《废都》我读过,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息,文笔非常老道娴熟,我还记得男主的名字庄之蝶近乎变态的性表现…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有些搞笑的是贾平凹女儿的出现是个背影,贾老师非常直接地说,出版诗集好呀,但是不要把诗混同于生活,先是生活然后才是诗。想到前一阵网上关于“屎尿诗”的讨论,忍俊不禁。

03余华

这个出身于1960年的作家,我非常喜欢,读过他的一些小说和随笔。他在电影镜头里非常随意,尤其说到他做牙医时的无聊。他说自己读书时正好赶上文革,想读书时除了政治书籍就是鲁迅的书,他爱读书又弄不到书,辗转得到一些小说要么没头要么没尾,于是自己添头加尾,久而久之自己也跃跃欲试写小说了。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他很有趣地说着自己投稿的经历,从最高级别的文学刊物投起,初生牛犊不怕虎,被退稿了就研究出降格以投。那时家里有邮差来了,“砰”的一声,原稿子砸在地上,就知道他的小说稿被退回来了。

终于,1983年北京文学主编给他打电话了,请他去北京改稿,他为那差旅费能报销还欣喜若狂,哈哈,太有意思了。

他从上海到北京买的站票,而出版社还能按正常卧铺票补足其差价,他赚了。写作真好呀,作品变成铅字,他开始出名了,经济也改善了。这一段很好玩,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群所面临的生计问题。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还有对于太平间的描写,他提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夏夜”,说这不就是我躺在医院太平间那块水泥板上睡午觉的感觉吗?这样的诙谐幽默为整部片子增添了灵动和亮色。

04梁鸿

70后梁鸿教授所著《中国在梁庄》,在文学界有很大的反响,那是衰败的乡村的真实写照。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有老人小孩留守。甚至有的年轻男人在外面几年不回家,女人都抑郁了,这是活生生的当代农村现实情况,改革开放人民富裕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梁鸿教授这一段比较悲情,她回忆自己母亲很年轻就中风了,爸爸一直照顾她,大姐为了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只考了个中专卫校,想早点出来工作支撑这个家。她几次哽咽拭泪,可想而知,那时家里有多困难,生活的压力,活着的艰难,母亲过早地逝去,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和忧伤,让观众也陪着垂泪。

但是再苦父母都坚持让孩子们读书,梁教授从贫瘠的乡间走出来了,她博士毕业,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她的儿子16岁在北京读书,他已经不会说河南话了,由妈妈说一句他跟着来一句。这个很真实呀,孩子出生在河南,定居北京,知识改变了这一家子的命运。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海明威说过“写所有的东西就是为了写一句真实的话”。贾樟柯的这部电影正是秉承这个宗旨,从头至尾,有老乡们出场,作家们串起长达70年的中国乡村的变迁和事件。其间有作家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感想,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真实的就是有生命力的,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和感佩,这样的具有标新立异的大手笔居然支撑起乡村的宏大叙事结构,令人啧啧赞叹。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结尾很唯美,作家余华站在海盐小城那个海边,湛蓝色的大海映衬着他并不伟岸的身躯,但是他的眼睛清澈透亮。他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这里游泳,海水是黄色的,浑浊的,我就想,我一直游下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远处海天相接极目处似乎永远抵达不了的彼岸,却又那么令人神往,脚下的海浪惊涛拍岸冲刷着礁石,预示着生活总有千难万险,但是我们仍然勇敢向前。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贾樟柯与文学之美,这样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有着哲思的回响,暗合着海浪咆哮的涛声。银幕上出现了一排白色灰底的字“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该片名在结束时才呈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吕梁   秦腔   电影   银幕   北京   中国   海水   乡村   细细品味   观众   教授   作家   年代   农村   真实   时代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