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yyds」「绝绝子」等网络用语是否让人们成为“文字失语者”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使用「yyds」「绝绝子」等网络用语是否让人们成为“文字失语者”

首先我们了解下“文字失语者”,这个词指代的含义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过度依赖于社交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表达,渐渐失去了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逻辑不通

想要论证人们会因为网络流行语而降低表达能力,就需要证明:在没有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他们的表达能力会比现在更好。

我们无法让当代人穿越到古代去做这个实验,只能根据自己朴素的常识经验来推论。

第一,大部分人,就是表达能力差,不然语文作文题也不会令那么多学生抓狂;

(啊,抓狂也是一个新词)

第二,表达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在对话时必然会选择「大家都在用,可预期对方能听懂」的流行词汇。这些词,在古代可能是「甚好」「妙哉」「彩」,在两年前是「666」,在今年是「yyds」,用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具体表述不同,并不会因为是以前的老词就更高级就带有「深层思考」。

第三,假设古代并不存在流行语,对于仅仅需要「让身边人听懂自己啥意思」,而非「一定要说出些高深大道理」的普通人来说,常用词汇已经足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即使他们表达能力差,也不会影响日常正常沟通,因此他们不会因为「我都没法说出更丰富的表达」而刻意去多读书,扩充词汇量。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并不会为了「表达能力」而去刻意提高自己丰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使没有网络流行语,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不见得会比现在更好。

二、从语言发展角度,变化演进势不可挡

语言的诞生本就是用于服务人类需求,当人类需求发生改变、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演化。

古代讲文言文(而且本来也不全是),近代改白话文,现代把「底」改「的」,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用「滴」表达活泼友好的语气。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本就一直在变化,脱离使用场景去评价语言的优劣只是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孤傲。

更何况,流行语本身的迭代也很快。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六十年代香港说「很厉害」会说「犀飞利」,现在谁再说这个词肯定觉得土得掉渣。

我们在 10 年前也还在玩 GGMM、886、妏茡失語……并没有人因此就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了,甚至这些梗现在已经没人再用。

事实上,它们本身就是「语言」的一部分。

当时也有很多媒体喜欢发文批判,事实证明毫无卵用,年轻人并不会因为你觉得这东西不好就不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替代它们。

有时我觉得这种对以前的文字的拥护,和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有些类似。但历史并不关心部分传媒工作者的呐喊,它只会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往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新文化运动   守旧派   文字   流行语   网络   这个词   自然而然   用语   词汇   能力差   角度   日常   古代   需求   能力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