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九月五日,上周日,东京残奥会闭幕,中国代表团拿下96金60银51铜的好成绩,连续五届蝉联金牌榜第一。残奥健儿们成绩斐然,但残奥会的关注度却远不如此前的奥运会。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观赏性不高(不美)、激烈度不够(不够爽),赞助商缺乏利益驱动(残疾人士影响力有限)导致媒体传播无力,本就缺少关注的残障群体更难曝光到大众……在体育-资本的运作体系里,哪怕是顶尖的体育盛事,也难以扭转“残疾”的全方位弱势现状。

无独有偶,上周院线上映的一部以香港残奥冠军苏桦伟为原型的体育励志片《妈妈的神奇小子》,也正重复着与残奥会类似的遇冷命运。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尽管质量过关,在豆瓣拿下7.3分,也得到了“苏神”苏炳添的力荐,他称苏桦伟才是自己心目中的“苏神”。

但囿于整体冷淡的影市,以及题材阵容的相对小众,排片少、票房也惨淡,上映5天,票房仅收一千三百万。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好玩的是,“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片名看上去像是一部在少儿频道播放的儿童片,总透着一股天真的无害气质,但它还是用“神奇”(充满商业片套路)的体育励志故事,发出了两声颇有力度的呐喊——

“同样是奥运会拿奖牌,为什么残疾人不能和健全人同工同酬?”

“你先天性残疾没有人会怪你,他们只会怪我这个妈妈。”

在制度不公与母爱的“压迫性”中,打开华语励志体育片的讨论维度。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1.拿下奥运冠军如何?

作为一部类传记片,“神奇小子”的故事一望即知。

出身贫寒,天生患有脑痉挛及弱听的苏桦伟,似乎一来到人世间就被生活判定为一个不幸的弱者。但在母亲的强大爱意与命运的指引下,他找到了唯一擅长的事——跑步。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他的运动生涯也遵循着“天赋+苦练就有收获”的原则,一路顺遂。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荣膺香港杰出青年……这样一位在儿时被邻居们可怜的残障儿,似乎真的凭借跑步,逆转了命运。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但故事却没有止步于万中无一的天才神话。1996亚特兰大残奥会后,年仅15岁的苏桦伟与香港残疾人田径队夺得金牌,乘胜归来,全民瞩目。吴君如饰演的苏妈,也趁此机会振臂高呼,要求“同工同酬”,台上台下尽是喝彩。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不过四年一届的奥运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何况是更为小众的残疾人奥运会。转眼间,天才残疾少年蜕变为实力老将。尽管奖牌奖杯无数,一家四口仍挤在屋邨。

而苏父的一次意外受伤,瞬间击垮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解决医药费的问题,苏妈得同时打四份工,苏桦伟也需要在训练之余,干着出卖劳力的活——在大街小巷跑腿送货。

“正常运动员退役之后都很难找到工作,何况伟仔?……有句话其实很适合运动员,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片中广告经纪人的一番话,就是香港最顶尖的残疾运动员的现实。

苏桦伟所在机构的工资,只能保障最基本训练生活,再无宽裕。热爱的体育事业,换不来更有尊严且稳妥的生活。

身为奥运金牌获得者,一个月的训练补贴只有3000港币,而他做快递员一个月都能挣7000。奥运冠军的奖励是100万,到了残奥会,拿奖只有5万。

习惯了咱们以举国之力冲奥运,国家会为运动员提供全部保障的体育制度,再看香港运动员们训练组队靠自己,训练之余还要为现实生活操心的状况,更加意识到他们奖牌的来之不易。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这么说来,影片前半段以跑步逆天改命的传奇看上去越激励人心,到了这里就越显得落寞。体育实现阶级逆袭的功能,似乎无法实现。苏桦伟的跑步梦想愈纯粹,愈显示出某种“不合时宜。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耗费十几年,付出巨大的心血专精一技的职业运动员,若未能抓住机会功成名就,花期过,落下一身伤病,别无所长,在高度规划的集体生活里,缺乏社会认识的他们,一旦被抛入资本市场同其他人竞争,就是弱势群体。

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就以郎平为例,隐晦描述了职业运动员辉煌过后的残酷处境。尽管郎平从冠军选手到国家队教练的转型,已经是运动员中最为顺遂的发展路径,但她还是“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好骨头”。

挚爱的排球事业,给她造成的身体损伤已经达到美国的残疾标准。而离开排球的日常家庭生活,反而让她无所适从,陷入精神低潮。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除了体育职业可能存在的高投入,低回报风险,苏桦伟还需要面对“残疾人”遭遇的生存不便与系统性的社会歧视。

就像苏妈真正发现苏桦伟的运动天赋的契机,源自一场坏小孩针对残疾儿子的霸凌。呆呆傻傻、口齿不清的他,只能逃跑以自保。躲避外界的欺凌,才是他体育励志传奇的起点。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2.母爱伟大亦沉重

《妈妈的神奇小子》除了对“神奇”背后的阴暗的挖掘,最大的发力点就是母子之间的深厚亲情。吴君如也延续了温情佳作《岁月神偷》里的慈母形象,在“一步佳一步难”的命运里,用爱与坚韧为后代付出。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片中,苏妈毫无疑问是儿子的第一精神标杆。儿子残疾后不离不弃的是她,发现儿子跑步天赋的是她,带领儿子突破瓶颈的是她,见证儿子每一次成功的是她……可以说苏桦伟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苏妈含辛茹苦地付出与无条件的鼓励。

这样一位集奉献、勤劳、乐观等一系列品质于一身的“完美母亲”,却在后半段,因现实焦虑,落入了“贪财”、“专断”的陷阱。

如果说母亲对儿子的培养鼓励是电影亲情励志主题的明线,那母亲受困于儿子残障身份的巨大焦虑,则是颇具深意的暗线。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母爱的焦虑表现在影片各处。例如,母亲为了苏桦伟将来有人照顾,决意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再生一个。“养儿防老”的古语不假,只不过这一次是用在了残障的大儿子苏桦伟身上。

如此远虑,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偏心”。带兄弟俩去吃汉堡,苏妈会把牛肉分给天天训练,需要长肌肉的苏桦伟,弟弟分到的永远是两片面包。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把精力放在大儿子身上的她,小儿子的爱好、学习生活她都无暇顾及,以至于缺爱的小儿子干出了偷卖哥哥奖牌的傻事。

影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可以作为全片视觉主题的温情场面,即苏妈坐在狭小屋邨房间的下铺,捧着儿子的满是老茧的双脚,替患有痉挛的他剪去指甲;儿子则把自己的金牌,郑重挂在母亲身上。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在这样一幅舐犊情深的画面里,苏妈身上的光辉不亚于古典绘画里的任何一位圣母。以苏氏母子为代表的香港庶民穷且益坚,乐观奋斗的“狮子山精神”,也从陋室之中洋溢的爱与希望得到展现。

也是如此,我们也更无法忽略现实的窘迫与苏妈的忧虑——在这样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假如她不在了,又有谁会这样照顾残疾的儿子?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忧虑之下,苏妈的“贪财”与“专断”就一点点暴露出来。占用苏桦伟的训练时间,让他拼命拍广告赚钱;不尊重儿子意愿,专断地暴露他的暗恋,搞得儿子与暗恋对象尴尬到连朋友都做不成。

苏桦伟的不满由此而生,面对儿子的指责,苏妈则道出了一句真相:你生来是残疾,别人不会怪你,怪的是我!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的确,苏妈让儿子忍着屈辱,耽误着训练拍广告,不是贪财,而是深知残疾运动员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希望他能在最有商业价值的几个月里,尽可能多赚钱以防老。而她粗暴专断地乱点鸳鸯谱,也是急于找到一个能陪伴照顾他的人。

这也透露出一位女性,因母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即孩子养得好,是教子有方;养不好,则是母亲的失败;像《无人知晓》《兔子暴力》里的女人一样放弃母职,大多是荡妇,是女人的耻辱。至于个中辛酸,则无人在意。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母爱的沉重,也跟对“体育梦”,乃至不健全的残疾人福利制度的质疑,结合在一起引发思考。毕竟,外部缺乏保障的情况之下,内在的亲情变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在前者的匮乏中,后者也难免走向极端。

3.励志与批判皆有,为何难破圈?

毫无疑问,体育励志片在华语电影中属于小类。《妈妈的神奇小子》尽管在相对规范的程式里,以个人传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体育励志故事,并不乏亮点,但从票房成绩上来说,依然未破圈。

除了总体影市冷淡以及好莱坞大片挤压的外部因素,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就从之前提到的片名来说,透露出的天真母子温情气质就不是太具有吸引力。而这些也和真人真事改编(故事情节无悬念)、煽情哭片的定位结合在一起,容易造成刻板印象,限制了受众。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论母爱煽情,也有创造票房奇迹的《你好,李焕英》作为成功案例。但人家走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喜剧路线,并且在穿越的框架下尽可能制造剧情悬念,而非《妈妈的神奇小子》颇为流水账的情节安排。

那是错在励志和煽情吗?

咱们的观众日渐成熟,廉价的鸡汤与煽情当然是入不了眼。但它们从来不是错,这些热血或感动的情感,一定是体育片的关键元素。励志和煽情做得到位,也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掉着泪鼓掌。体育片如《摔跤吧!爸爸》,正剧如《我不是药神》,家庭片如《岁月神偷》都做出了良好示范。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妈妈的神奇小子》也尝试朝着励志与煽情两大目标前进,但问题也在于,它在燃与哭之间,没有侧重,反而造成两个都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也未能形成出圈的情感话题。

尽管苏烨伟听风奔跑的高燃段落,与苏妈痛哭的煽情段落都能触动我们,但这些关键的情感力量被没有详略轻重的情节演进稀释了。残疾人遭遇的结构性社会不公、体育励志梦想背后的阴影,这类现实议题,也因煽情、励志的定位,未能深挖,只能意会。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可以说,《妈妈的神奇小子》是一部极为通俗、流畅,且不乏社会关切与思考的商业体育片。

它难得关注到了残疾人、残疾运动员的生活,积极利用煽情和励志两大法宝讨好观众,坚守了香港电影最宝贵的平民精神。但还是在“过分地通俗”中,失掉了一些个性与机锋。而这些“毛边”,则是从类型里的合格作品到破圈之作的关键要素。

《妈妈的神奇小子》残奥不火,这部拍残疾运动员的体育片也难火?

温情励志的套路固然稳妥,但小众的体育励志片想要出圈,光做到合格远远不够。比片子更刻板、更没有存在感的营销,也让人错过了这部9月值得看看的商业小佳作。

或许《妈妈的神奇小子》中的拧巴、困顿,才是泛滥套路中,最珍贵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残疾   运动员   小子   神奇   妈妈   专断   体育   残障   小众   香港   奖牌   母爱   残疾人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