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文 | 伊姐(周桂伊)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2021年贺岁档即将尘埃落定,大家万万没想到,从票房到口碑全胜的赢家只有一个——《你好,李焕英》。


这个电影其实我们写了两次了,第一次是年前推荐微信“搜一搜”电影功能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有看片,只是猜测——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贾玲其实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的父母,也有年轻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父母’的。


他们也有过想爱却望而生怯的人;也有过为了文学艺术奋不顾身的理想主义时刻;也有过肆无忌惮,无忧无虑的烂漫……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帮父母的青春时代拍部电影,就会发现另一个妈妈,一个自己从未了解过的妈妈。


在那部电影里,除去了‘母亲’这个身份,她是那样的鲜活。


详情戳“最怕喜剧演员突然演悲剧,那太戳心”。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第二次我看片了,我梳理了电影情节,提议——


“如果今年可以跟父母一起过年,一定要带他们去看这部电影;如果不能,至少也能和所有想看、看过这部电影的好友,聊一聊你们的故事。”


详情戳如果能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一定别错过它!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大年初六,我去二刷了《你好,李焕英》。


这次,我忍不住完全从“李焕英”的角度看这个故事。


这一次我突然更理解贾玲了,这部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拍摄手法也并不复杂,席卷了全国人的痛点,不单纯是因为共情,恰恰是因为——



(以下涉及剧透,大量剧透,建议刷过电影的读者再看,不然可以合上推送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这部电影最感人的一个点是,贾玲穿越到过去,弥补“从来没有让妈妈高兴过”的遗憾,进行到一半,她突然发现——


如果妈妈当初没有嫁给爸爸,没有生下自己,也许会幸福得多。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她挣扎再三,决定让自己从未出生,给李焕英换一个老公。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这个情节引发了一个讨论——到底多少女儿,想给自己妈妈换个老公。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贾玲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年轻李焕英的身体里,装着48岁妈妈的灵魂。


贾玲和妈妈两个人,一个是肉体穿越,一个是灵魂穿越。


李焕英选择了嫁给锅炉工, 这个情节也引发了争议,“为什么妈妈总要因为伟大和牺牲,才能成为妈妈?”


我理解这个争议,的确是的,男性总天真觉得“自己太有魅力,当初爱人对自己痴心不变,历久弥新”,殊不知血缘这件事一旦拥有,对女性而言,比爱情重要得太多。


如果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放着真心爱自己的高富帅不要,死心塌地喜欢胖挫穷,这连偶像剧都不是,只能是意淫。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想留住的,是这个不争气的女儿,她不能放手的,是与这个一无是处的女儿的相遇。


为此,她牺牲掉了更接近世俗定义的幸福人生(丈夫多金,子女优秀,保养得当,人人羡慕),至少,牺牲掉了一种人生其他的体验和可能。


我为什么说看似平凡的李焕英,其实是稀缺的,是因为这份爱,太纯粹了,纯粹到只有付出,彻底地不要回报;只有接纳,从来没有失望。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电影寥寥几个镜头,就展示了这种稀缺。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牺牲,而是刻骨的接纳和温柔。


被这么温柔爱过,贾玲怎么可以不怀念?观众怎么可能不共情到这份痛心?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我们写过很多文章,也看到过很多留言,我们清楚知道,现实中的母女关系大多数是比较复杂的,母亲爱着女儿是真,但爱得越多,控制越多,也是真的。


有的妈妈是虎妈。


当下中国处在阶级流动的焦虑里,春晚小品都要拿辅导作业的崩溃来说事,现实中家长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别说考回成人大学学历还被接纳,考不回来985,大部分家长看着自己投入的账单和精力,都要当场心肌梗塞。


有的妈妈安全感太缺失。


也许是对丈夫的失望,也许是自身人生的缺憾,她们把全部感情重量投入到了孩子的生活,但过度付出也是某种绑架,不需要物质回报,需要情感回报。孩子大了,她没有能力退出孩子的生活,边界感缺失到几乎要摧毁孩子的小家庭。


这些都是爱,可是是有条件的爱。


这也不奇怪,因为身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是完人,即便有“父母”这个身份,他们也只是有着普世人性弱点的凡人,克服自私、贪婪、虚荣等等,都太难了。


“我的女儿,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这句话说出来是轻松的,真正可以做得到的有几个呢?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所以,现实中的母女,往往没办法一起贴面膜,一起打球,一起喝酒,像闺蜜那么轻松高兴。


从这个意义来说,《你好,李焕英》是贾玲写给妈妈的情书,但是,是拍给全中国人的亲情偶像剧,它没有一点点伤害,只有温暖和柔光。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说它是偶像剧,还有一点是,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男性凝视的世界。


在《你好,李焕英》里,男性从不物化女性,没有厌女症,喜欢“不服输就有一股劲儿”的女性(厂长第一次对李焕英刮目相看是因为她在排球赛里几乎被团灭不认输),追求女性,甚至为了女性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更好(沈光林是因为李焕英没有爱上自己的厂长儿子身份,决定南下深圳自我成长的)。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贾玲是女性导演,她真诚而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人设里,在她的故事里,男性反而是工具化的,母女的感情世界才是绝对的主角。


2017年的贺岁档,韩寒拍过一个孩子穿越回去看自己妈妈的电影《乘风破浪》,电影里,儿子(邓超扮演)最后完全共情了废柴爸爸,跟年轻时代的爸爸称兄道弟,海报打出了“无兄弟不远行”的口号。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他穿越回来是想看一眼从未见过的妈妈,但面对会因为生自己、难产去世的妈妈,他除了付出情绪价值——怀念,真正意义上的付出,试图去改变她命运的尝试,一个都没有。


但贾玲不同,她清楚妈妈作为母亲这一生的沉重,为家庭牵绊的消耗,在父权社会里嫁得不好行走的艰难,知道她为了“母性”付出的,是“自我”的消亡。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所以,她作为女性,愿意付出生命代价,改变另一个女性,母亲的处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玲式的女儿,太尊重女性了,太懂得女性了,太爱女性了,所以电影叫作《你好,李焕英》,不叫 《你好,妈妈》(英文名叫做《hi,Mom》是另一回事,《hi,lihuanying》对输出国外版权来说的确不好理解),因为李焕英是独立的,是比她的妈妈更广阔的存在。


她尊重这点,尊重比真诚更高级。


这些年我们总在说,大女主,总在说,女性主义,也总在期待女导演作品,贾玲其实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这一切,才是创作者的稀缺,也是李焕英和贾玲的珍贵。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李焕英和贾玲从来不是常态,她们都太稀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乘风破浪   创作者   常态   偶像剧   母女   牺牲   情节   你好   男性   女儿   父母   母亲   妈妈   孩子   女性   电影   李焕英   贾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