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天》获《人民日报》点赞:映照社会变迁

《黄土高天》获《人民日报》点赞:映照社会变迁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黄土高天》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聚焦“三农”改革发展之路,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创造的美好图卷。该剧播出后,收视口碑双丰收,在以二次元为主体的B站平台上也掀起了追剧热潮,网友感慨:“万万没想到,我在B站学习‘三农’四十年发展史!”同时,该剧接连获得媒体、剧评人等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人民日报》文章点评道:“该剧从农业政策研究者、农民、农村干部和农村企业家4种身份的农村代表人物入手,讲述一村三代人的奋斗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体量大、现实意义大。”

《黄土高天》获《人民日报》点赞:映照社会变迁

勇做开拓者 走在改革浪潮的前沿

剧中,张天顺、秦学安、秦奋代表的三代人身上折射出了中国农村变革洪流中的坚守与改革。张天顺一方面恪守传统理念,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村强民富,在认可秦学安的品德与才能后,他极力推荐秦学安为一村之长,期望这位勇于开拓的年轻人带领村民过上富足的日子;秦学安敢想敢干,锐意进取,他带领村民分地、种药材、办厂,让每一个家庭过得红红火火;秦奋则代表了21世纪知识型人才,他从荷兰留学归来,放弃了国外的事业,选择留在家乡的这片乡土,带领村民筑梦逐梦,开创智慧农业。《人民日报》文章写道:“他们超越一己之私、贡献一己之力,把个人命运汇入国家命运的滔滔江流,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就个人梦想。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对土地的坚守,是对乡村价值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肯定。”

该剧呈现出一村三代人在时代浪潮下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也展示了农村从合作社到包产到户、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变革,《人民日报》文章点评道:“《黄土高天》并非口号式宣传农村改革,而是徐徐铺陈开一首荡气回肠的农村史诗。”而秦学安等人用青春与汗水灌溉家乡的奉献精神,也引发了观众纷纷回忆起当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观众感慨道:“改革开放40年,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秦学安为了建设家乡砥砺前行的每一步,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黄土高天》获《人民日报》点赞:映照社会变迁

回顾改革路 坚守改革创新的初心

剧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改革创新,都通过充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该剧在开篇详细描绘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艰辛,村民难以果腹的状态,预示着农村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而秦学安带领本队队员分地创丰收,与别队形成鲜明对比,这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到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可以说,丰源村的改革是中国农村40年来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随着“一号文件”的不断出台,丰源村村民靠勤劳与智慧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固与完善,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随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富裕和再一次解放的大门。《人民日报》文章总结道:“《黄土高天》是一面映照出陕北黄土高原社会变迁的历史镜像,呈现出一村三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改革,表现出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合作社到包产到户、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以及农民、农村干部和农村企业家坚守脚下土地的初心。”

改革在持续深入,秦学安也实施了更加大胆的计划。然而,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共生。在昨晚的剧情中,秦学安带动村民们种起了药材,但所有种植户的药材却遭到了严重的根腐病,秦学安的这次尝试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之后,在村民们的埋怨下,秦学安处境更加艰难,但他却将不怕输的革命精神进行到底。一次失败让秦学安失去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他将如何应对这次信任危机?面对被石灰毁了的土地,他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损失?一直站在他身后支持他的赵秀娟这次会如何帮助他?在秦学安推动丰源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他还会遇到什么阻碍?敬请锁定下周央视一套黄金档,《黄土高天》精彩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人民日报   黄土   包产到户   初心   商品经济   药材   浪潮   改革开放   村民   中国农村   土地   农民   农村   社会变迁   三代人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