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 | 一味清欢

近年来,武侠片日渐式微,上一部名声大噪的武侠片,还是2013年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之后虽有《绣春刀》、《刺客聂隐娘》、《影》等包含武侠元素的优秀影片,但它们或侧重政治权谋或侧重个人情感,终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电影。

武侠片的没落,在我看来,着实有些可惜,因为武侠片不仅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色,是其它国家的电影无法复制的传奇,更因为那些恩怨情仇、侠肝义胆,代表了每一个中国人曾有的武侠梦。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电影圈仍有人在坚持拍好的武侠片。2015年,徐浩峰自编自导的《师父》,豆瓣评分8.1,获得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是近年来最好的武侠电影。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徐浩峰导演出身于武林世家,从小侵染在武学氛围中的他,对武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因此他的电影有一种独属于徐浩峰的写实风格。除了导演,徐浩峰还有编剧和武侠小说家的身份,《师父》就改编自他自己写的小说,另外,他还是电影《一代宗师》、《箭士柳白猿》的编剧,算得上“写而优则编,编而优则导”的奇人了。

《师父》以民国时期三十年代武行繁荣的天津为背景,讲述了南方咏春拳传人陈识为发扬门派,北上来天津开武馆,却遭遇武行不容、徒弟惨死、江湖追杀等挫折,最后无功而返的故事。

影片延续了徐浩峰导演一贯的写实风格,摒弃传统武侠片的刀光剑影、家国大义,颠覆人们对武侠的刻板印象,用克制冷峻的镜头,将民国时期现实武人的私欲与困惑、气节与坚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民国武林。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01 徐浩峰电影独特的写实风格

说起武侠片,我们大多数都能如数家珍地道出许多经典影片的名字,《精武门》、《东邪西毒》、《卧虎藏龙》、《龙门客栈》、《少林寺》、《黄飞鸿》……在这些传统的武侠片中,武人大多身怀绝技,嫉恶如仇,每每出手,定能使恶人受到惩罚。他们处江湖之远,游离在庙堂之外,不受规矩所束缚,杀人不必入狱,被杀也不必喊冤,一切只以武功强弱定胜负。

但在徐浩峰的武侠电影里,这样的快意恩仇却很少见到,其中的武人受严格的武林规矩束缚,因为徐浩峰坚信,武行同其它行当一样,各有各的规矩。于是在《倭寇的踪迹》中,戚家倭刀想要正名,就必须挑战四大门派;在《箭士柳白猿》中,双喜为了成为一名公正的武林仲裁人柳白猿,在规矩中失去了自我;在《师父》中,陈识要在天津开武馆,就不得不遵守规矩,收一个天津人当徒弟。

因此,徐浩峰电影与大多具有浪漫色彩的武侠片大相径庭,它们更偏于写实,隐忍、克制、冷峻,将目光聚焦于被规矩束缚的现实武人身上,讲述他们的困境与私欲,所有的打斗也都是肉身搏击和冷器械相接,毫无浪漫可言。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师父》是徐浩峰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也是最具徐浩峰风格的,节奏明快,人物真实,武打动作干净利落,看完之后觉得,这就是民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就是民国时期真实存在的人。

影片从始至终都在讲规矩:拜师学艺要发守秘誓言;师父不教真的;天津人容天津人;街面打斗不见铁器;逃了等于死了,事情就完了。这些规矩仿佛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武行看起来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武行的发展。在这些规矩下生存的武人,活得隐忍而虚伪,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私欲也有气节,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一旦打破他们的底线,他们就可以豁出一切。

除此之外,冷器械打斗的场景也十分具有真实感,尤其是片尾长达10分钟的巷战,陈识的八斩刀对战北方各派的兵器,长柄朴刀、三尖两刃刀、单锋剑、子午鸳鸯钺、战身刀等,招式简练利落,没有丝毫虚假的痕迹,令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打斗场,既精彩又真实。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徐浩峰《师父》的写实风格,自成一派,导演娄烨就这样评价过《师父》,“这是一部动作电影,更是一部呈现动作内在欲望的身体电影,通过《师父》,徐浩峰已然开创了一个电影的神秘门派。”

或许,徐浩峰为中国日渐式微的武侠片,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02 武人的私欲与坚守

在传统武侠片中,武人更接近于侠,私欲的一面被刻意压制和忽略了,让我们心生向往的同时,又感觉遥远。但徐浩峰却打破武侠片的一贯传统,将武人私欲的一面客观地揭露出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国时期真实武人的众生相。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师父》中的武人,更贴近我们现实中的普通人,他们有难题,有困惑,有私欲,以常人的善恶标准来评判,算不上纯粹的好人,甚至可以称得上坏,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身上还残存着一点侠的特质,也就是气节与坚守。

陈识武功高强、性格隐忍、行事有度,肩负振兴咏春门派的职责。他是善良的,在与人的打动中,从来都点到为止,不轻易杀人性命。但同时他也是自私的,为了在天津开武馆,他牺牲了自己的徒弟耿良辰,尽管这并不是他的本意。陈识的坚守有两个:振兴咏春门派;不害人性命。耿良辰的死无疑打破了陈识的底线,所以他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在天津开武馆的机会,与整个天津武行为敌。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郑山傲是天津武行老大,最看重自己的名声,在隐退之前,想为后人留点真功夫,却不愿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与陈识达成三年之约,没想到却遭到徒弟林希文的暗算,落得个隐退国外的不体面下场。郑山傲无疑是虚荣的,视名声为一切,但他身上还残存着一个宗师应有的良心,看到武行出师父却不出徒弟,深深地为武林的未来而担忧,只可惜那个时代容不下一个想教真功夫的师父。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邹馆长功夫并不高,却深谙武行规则,善于审时度势,是个女中英豪。邹馆长聪明强势,郑山傲的隐退,陈识师徒的悲剧,以及林希文的死亡,背后都有她的推动。但她也有自己的坚守,武行已是强弩之末,为了守住亡夫的武馆,保住武行最后的繁荣,她不惜任何代价。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所有武人中,最接近于侠的,唯有耿良辰。他本是脚行的工人,由于偶然见到陈识妻子赵国卉的美色,追到陈识家中,被陈识看中,成为陈识的徒弟,没想到最后却失去了性命。耿良辰身上有小混混的痞气,但同时也有武侠的骨气,当身中数刀时,为了留在生养他的天津,他放弃唯一获救的机会,按照林希文的要求,往天津的方向跑,最后死去了。耿良辰宁死不做背离家乡的懦夫,武侠的骨气尽显。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影片中其他一笔带过的武人,同样既有自己的私欲,也有自己的坚守,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成为邹馆长暗害林希文的帮凶,但在与陈识的打斗中并不以多欺少,照规矩单挑,也算是一种侠气。

武人的私欲与坚守,看起来是对立的两面,但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复杂人性的体现。

03 武林的逝去

影片结尾,陈识一人单挑整个天津武行,而天津武行毫无招架之力的一幕,令人唏嘘不已。陈识固然武功高强,但作为“武术之林”的天津竟然无一人能胜过他,实在可悲。从这里已然看出,曾经高手如林的时代已经逝去。

武林的逝去,从表面看,是由于规矩的限制。

天津武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师父不教真的”,于是天津武行只出师父不出徒弟。从影片结尾的打斗可以看出,武馆师父对战陈识,还能打几个回合,但徒弟一上去,却连一招都打不过。徒弟是武林的未来,可徒弟却从师父那里学不到真功夫,这样的武林怎还有未来可言?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师父的立场来看,不教真的,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师父在拜师学徒时,为了门派功夫不外露,需要发守秘誓言,一生只真传三五人,像陈识在拜师时就发过一生只真传两人的守秘誓言。但武馆为了生存,不可能只招三五人,所以大部分徒弟其实都得不到师父的真传。其次,武人大多爱惜名声,没有师父想落得个被徒弟打败的下场,所以即使是真教,师父也会有所保留。“师父不教真的”,导致好功夫传不到下一代,武林逐渐走向衰亡的局面。

但其实,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国时期,军阀崛起,西方武器枪炮等传入中国,一颗子弹轻轻松松就可以打死一个练家子,这就导致武人陷入“功夫无用”的尴尬境地。但当时的军阀,为了博一个好名声,捐钱给武人建武馆,武人从此沦为军阀的玩物。

《师父》:武林的逝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徐浩峰在《师父》原著小说中通过邹馆长的口说:“我们这一代习武人,都是客厅里摆的瓷器,一碰即碎,不能实用,只是主人家地位的象征。”

军阀不在意武人有没有真功夫,只在意武馆繁不繁荣,于是武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地多招弟子,却不教真功夫,促成了武林虚假的繁荣。掀开盖在武林表面的华丽衣裳,剩下的只不过一个空壳子罢了。

武林早已在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欲望中倒塌,徒留那些身不由己的武人和无法传下去的功夫消散在风中。

清欢简介:

一味清欢,90后天蝎女,爱写作爱自由,愿携清欢一味,度人生百年。微信公众号:一味清欢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师父   武行   武馆   武人   武侠片   私欲   军阀   天津   徒弟   门派   名声   规矩   功夫   时代   武侠   电影   武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