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最近,关于教育内卷、中考分流、阶层划分、分数与命运的关系等相关讨论非常热烈。尤其对于诸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教育环境也成了父母们关心且担心的问题。

前不久,一位小学家长将我们小学生的教育状况和澳大利亚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后提出:“澳大利亚的小学生一天只上半天课。上午上课,下午踢球游泳玩耍。看看我们的小学生,早起晚归,更有甚者,小学三年级,还上晚自习。孩子们一个个背书包压弯了腰,带着厚厚镜片的眼镜。 ”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这个经对比后的意见提出后,遭到很多网友“围攻”,诸多提反对意见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储殷教授用语可谓非常不客气,他点评道:“知不知道中考就分流,你孩子进了职高在努力?这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呀?那么普通还那么自信 。”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这一通点评彻底“点燃”了这个事件,对于两人的说法,网友意见明显分成两个阵营。第一个阵营的网友表示确实现在小学生学业压力太大了,一个个上学比上班还累,孩子的身心摧残得确实严重,以至于抑郁倾向越来越低龄化。


第二个阵营的网友表示要正视我们的国情,与其他国家相比毫无意义,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面前(尤其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就是“要么努力,要么躺平”。


从大家的争论声中,我们不难看到现在的竞争确实很严峻,无论中考分流,还是高考去留,分数的高低就是教育的硬指标。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用考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模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许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让他们看见光亮。


还记得前不久刷屏的励志故事:在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位中科院博士毕业生用感恩的心态描述了他艰难的求学过程。


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这位博士生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坳里,母亲在他12岁时便离家出走了,他一直跟着婆婆生活,在他17岁那年父亲车祸去世,婆婆也病故了。在那家徒四壁的日子里,他点着煤油灯读书,一到下雨时节就要用竹笋壳去塞瓦缝防漏雨,经常因交不上学费被约谈……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这篇“致谢”文击中了很多人的心,一时间让“农村孩子还有没有机会逆袭”成为热搜关键词。有人说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想通过勤学苦读的方式实现逆袭,太难,这位中科院博士只能算“漏网之鱼”而已。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在《超级演说家》里,来自北大法学院的刘媛媛曾谈起自己的“逆袭之路”,她说自己就来自寒门,甚至都称不上寒门,因为自家连门都没有。她也知道很多人的命运在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但是她也相信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于是她拼命地做了那条“漏网之鱼”。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可是现实中到底有多少“漏网之鱼”呢?对此,我不得而知,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所谓贫困地区的教育情况,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经历过的、看到的凉山教育情况:

一、九几年时,我在凉山某县城读书,我所在的县城小学到了五六年级就会从周边村镇录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而我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民族班的语文老师。那时候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中专院校是可以包分配的,看着这些大包小包来县城赶考的学生,我妈妈忍不住感概:“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两个民族班还是太少,如果多一个班级,就能多招一些学生,多一个学生考上中专,就能多改变一个家庭。”我妈妈话音刚落,旁边一个考生的爸爸就用他很不熟练的汉话说:“老师,考不考试无所谓,我们就是送他来吃白米饭的,人家说送来读书就有白米饭吃,吃两年身体长好了,回家干活力气就大了。”多年后,我妈妈再回忆起那个场景,她对我说:“当时她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四个字:怒其不争!”


  • 二、2000年左右,我所在县城的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另外一种教育模式,他们积极地联系一些外地好学校,希望把优秀学生送出凉山受优质教育,借此来改变这些学生的命运。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倡导者,那时候他去了自贡、绵阳很多县市,一个一个学校去联系。可是,最终能够争取到合作,能够送出去的学生名额少之又少,每年一个县城能送出去学习的就几个名额而已,更何况送出去的学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机会难得,也不是每个都拼命上进努力学习,于是也出现过一些学生送出去后成绩飞速下滑的情况。


    三、2015年左右我联系了在凉山越西县普雄某幼儿园工作的同学,尽自己绵薄之力呼吁身边的家长将自家娃穿不了可是还有八九成新的二手棉服捐赠过去。我同学收到二手衣服后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们换上,因为当时正值冬天,很多孩子穿得真的太单薄了。同学给我发来给孩子们换衣服的照片,并且一一给我介绍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有孩子的父母因为吸毒已经不在人世,也有孩子的父母因为吸毒正在戒毒所……对的,你没看错,凉山教育问题除了师资力量是一个大问题,父母的认知也是一个大问题。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四、2021年,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上线,他选择了昭觉县“悬崖村”、皇家马德里足球学院扶贫项目基地和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等多个点位进行实地探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布拖县采洛村双河小学,他们去了一个小学生家里,家长平时都在江浙一带打工,走出去后他们经常因为没有文化,不懂知识不懂法律,而经常吃亏。因此,在看了外面的世界后,家长再回家看待子女的教育就与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因为他们知道了,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才能让孩子将来不受欺负。

    人大博士跟小学家长争论教育该不该拼,也许凉山的变化可回应争议

    每当看见大家争论教育是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考分能否决定一个人的阶层时,回想起这些年凉山的教育环境变化,我想说教育真的能改变他们,也许还做不到大家心目中期盼的“逆袭”,但是获取更多知识后会让一个人更懂奋进,知识改变命运后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一起努力。也许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意义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布拖县   家长   小学   寒门   漏网之鱼   中科院   阵营   县城   小学生   博士   命运   父母   人大   情况   孩子   网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