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老周

摘要:《御赐小仵作》是最近开播的一部小制作网剧,而且还是无大咖无宣传无经费的三无网剧,却成为了一匹黑马,收视口碑双双爆红,豆瓣评分8.3分,今天就来聊聊剧中的那些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御赐小仵作》最近开播的一部小制作网剧,而且还是无大咖无宣传无经费的三无网剧,却成为了一匹黑马,收视口碑双双爆红,豆瓣评分8.3分,今天就来聊聊剧中的那些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剧名就是“小仵作”,自然先来说说仵作,很多人认为仵作就是古代的法医,不过这么理解不太确切,仵作既有法医的部分职责,但又不完全是法医,和现代意义的法医还是有所区别。

第一个区别,仵作只进行尸体检验,不进行尸体解剖。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影响很深,不但活着时候身体不能轻易毁伤,就是死了以后的尸体也不能随意毁伤,所以对于尸体的勘验,只能进行表面的探查,而绝对不能进行解剖。第二个区别仵作还兼任殡葬行业的服务,这也是现代法医所没有的。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从战国后期就开始出现了专门带领奴隶进行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的“令史”。汉代对刑案尸体的检验已经相当普遍,每个县都设有专职从事尸体检验的仵作一至三名。隋唐时期,正式开始出现“仵作”一词,不过不是负责尸体检验,而是从事殡葬业的人,当时殡葬行会的成员就被称为“仵作行人”。宋代才将负责尸体检验的吏役正式称为“仵作”,又称为“团头”,还出现了专门负责查验女性下体的“坐婆”。

宋代在仵作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宋慈在前人尸体检验的经验基础上编撰了世界上第一本法医专著《洗冤集录》,颁行全国,成为宋代以后历代刑狱官查验必备的参考书籍。《洗冤集录》后来传到西方,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尊为现代法医的鼻祖。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元明时仵作成为正式尸体检验鉴定吏役。到了清代仵作行业的规范已经相当正规,《清朝文献通考·职役三》载:“大州县额设三名,中州县二名,小州县一名。仍各再募一、二名,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各给《洗冤录》一本,选委明白刑书一名,为之逐细讲解,务使晓畅熟习,当场无误。将各州县皂隶裁去数名,以其工食分别拨给,资其养赡。”

尽管忤作从事的工作可谓人命关天,但由于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从尧舜时期开始,从事仵作的就是贱民或奴隶,直至清朝,仵作都是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的贱民担任,连后代都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连乞丐都不如。也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仵作专业素质比较低下,像宋慈这样悉心钻研的更是寥若晨星。有的因为业务不过硬,出现勘验失误,还有的甚至收受利益故意颠倒黑白,造成了不少冤案错案。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晚清时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由于初审的仵作业务不精,误将小白菜丈夫葛小大的死因判为毒死而引起,最终导致了整个浙江官场的一场大地震,甚至连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惊动了,而最后翻案也是因为一位在刑部任职长达六十年的老仵作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所以,在古代,仵作是极为低贱的行业,不可能像剧中那样朝廷会举办什么仵作应考。而且这种行当也不会有女性来从事仵作,最多就是查验女性的“坐婆”。至于安郡王和女仵作楚楚成婚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了,要知道在唐朝,婚姻还是很注重门第的,一个堂堂的郡王,怎么可能去娶一个贱民仵作,就是将楚楚收为侍妾,都是抬举楚楚了。

说到仵作在古代是非常低贱的行当,古代有“倡优皂卒”四大贱业之说,“倡”就是娼妓,“优”则是戏子,“皂”是皂隶——仵作更是皂隶中最低贱的,“卒”就是兵丁,所以有“好男不当兵”之说。

接着具体说说皂隶,就是替官府衙门跑腿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勤杂人员和现在的工勤人员还不一样,手上还职掌着一点行政权力。在明代,他们身穿黑色长袍,故称皂隶,隶就是奴隶,官府的奴隶,所以属于贱民。皂隶头戴一种四方形的帽子,在耳旁插 上一根孔雀毛或者黄色的流苏。这种打扮原来是元朝时色目贵族的装束,朱元璋为了肃清“胡俗”,特意用来作为贱役的服色。到清朝,皂隶的服装颜色改为青色,帽子也改为一半红一半黑的高筒帽,就连靴子也是一只红一只黑。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皂隶的地位比吏员还低,吏员尽管没有品级,但好歹还算是官家人,而皂隶根本没有官方身份,说起来只是官府的奴隶,老百姓尊敬一点称为“公差”。皂隶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以清代州县衙门为例,胥役分为四班,分别是皂、捕、快、壮班(也有将捕快合作一班,所以也有三班衙役的说法)。各班都设有班头,也叫头役,老百姓尊称为“都头”,统领本班皂隶。《水浒传》里的武松,在阳谷县就是担任这样的班头。还有朱仝、雷横也都是这样的班头。所以,别看都头很微风,其实地位还是很低的。还有像李逵这种看管牢狱的牢子,更是被人看不起的贱民,而身份是小吏的宋江地位比他们高多了,却对他们很尊重,这也是赢得他们忠诚的一大原因。

四班皂隶之外,还有零星的杂役,包括门子、禁卒、仵作、库丁、仓夫、斗级(收粮掌斗)、轿夫、伞扇夫、鸣锣夫、吹鼓手、灯夫、更夫、伙夫、马夫、铺兵(邮驿)等等。这些杂役的地位比正规的四班皂隶还要更低一等,而其中的仵作更是最低贱的。

有人会认为衙役就是皂隶,其实还是有一点区别,主要是在时间段上。衙役是在官府衙署中任服、服役,或是被罚作劳役的人员。隋唐以后,官府的吏、役全部都由老百姓尤其是有一定家产的平民无偿承担。这种徭役被称作职役、差役。 宋代王安石变法后,逐渐以募役代替派差,也就是免除纳税户当差,改由州县官府出钱招募人员应役,募役的费用由辖区内的住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摊缴纳。

秦汉时甚至连巡逻、缉拿盗贼也都是由平民身份的劳役来担任。魏晋到唐宋时,衙门的司法勤杂工作是征发当地百姓充任,唐朝称为“色役”,宋朝称为“职役”,元明清都统称为“差役”,官僚士大夫家庭可以免除这种劳役,一直到清雍正,才推行“官绅体体挡差”,改变了这种沿袭了两千年的制度,不过这时的劳役主要是修路开河之类的劳役,而不是衙门里的衙役。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实际上北宋王安石变法后很少再征发普通百姓充役,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后,更是正式取消征发实役,而全部采用募役。

明朝规定衙门里当差的必须身穿皂色长袍,这也是皂隶这个名称的由来。所以皂隶就只能是明朝以后的衙役,明朝之前的衙役就不能称为皂隶。

最后聊聊六扇门,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六扇门不就是捕快吗?对,也不全对。六扇门一开始并不是特指捕快,而是指官府,因为官府衙门的正门按照规制,一定是三开间,每开间是两扇大门,总共六扇大门,所以最初六扇门是指官府,官家人,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特指捕快。最终一说六扇门,就是捕快,其他的衙役都不算六扇门了。

科普一下,《御赐小仵作》里的冷知识:仵作,皂隶,衙役,六扇门

至于剧中安郡王执掌三法司,也是不太准确,因为三法司并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三个部门的合称。三法司之说最早出自商鞅的《商君书·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上扬是将天子、丞相、御史各直一个法官,称为三法官。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合称三法司。唐朝是以刑部尚书(或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卿合称为三法司。明清两代则是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就由三法司联合会审,称为“三司会审。”

虽然各朝各代的三法司各有不同,但一定是要三个部门。而且三法司各有分工,刑部负责审判,御史(都察院)负责监督,大理寺则是负责平反冤案。有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味道,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所以,让一个人来统管三法司,实际上就是背离了设立三法司的初衷,让一个人来执掌三法司,即便是在古代也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古代的传统文化、官制、称谓等方面,编导显然功力不足,出现了不少瑕疵,但是在剧情设计上,却是相当不错,逻辑严密,特别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剧情发展脉络明晰而且有逻辑有呼应,是国产悬疑剧中很少见的,也是因为这一点,这部剧在没有宣传炒作的情况下,硬核地靠着剧情一路走红。

(本文托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皂隶   仵作   衙役   明朝   劳役   贱民   捕快   刑部   御史   衙门   官府   法医   法官   尸体   古代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