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幼稚型人格是怎么养成的”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37岁博士,回家啃老


“别人家的孩子”李明亮,一直是全村的骄傲。


本科985,之后,又一路读了硕士、博士。


在李明亮的老家,大学生已经很稀有了。


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


他回家时,父亲专门摆了宴席,很多人上门祝贺。


大家都觉得李明亮出息了。


可接下来,李明亮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每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只有吃饭才出来。


家人一开始以为孩子要休息,就没打扰他。


但这样的日子,李明亮一过就是两年。


“不找工作、不出门,理直气壮地啃老。”


今年,他37岁了。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家里为了供他上学,一贫如洗:


村里人都盖了新房,李明亮家却还是砖墙泥胚;

父亲睡的床,是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

屋顶漏水,父亲老得上不了房顶,一直没有修补;

已婚的妹妹不得不拿钱补贴家里,老母亲还在做小工赚辛苦钱。


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一次晕倒在地里,被邻居抬回家。

李明亮却不闻不问,“连扶都不扶一下”。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父母心寒透了,可李明亮无动于衷。


吵架急了,他冲父亲咆哮:


“你们只知道赚钱,没有人知道我的苦。”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全家的骄傲,到底怎么了


后来,在心理咨询室,李明亮说出了自己的苦恼。


博士期间,同宿舍的同学太吵,他每晚只能睡3—4小时。


他没有办法表达,也不知如何处理,时间一长,就抑郁了。


后来,连学业也无法进行下去,只好肄业回家。


可回家后,依然睡不好。


身体也因此变得很差,什么都做不了。


同住的人太吵。


只要住过校,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但为什么,这种琐事能把李明亮逼到抑郁呢?


咨询师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李明亮的“幼稚型人格”。


“幼稚型人格”,有4个典型特征:



为了供他上学,家里负债累累,妹妹早早出去打工。


他丝毫不在意,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人的付出,却一点不会关心别人。


遇到麻烦,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沟通,也找不到办法解决。


只能一味忍受,直至退学回家。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能读到博士,智力上,算优秀了。


而生活能力,却还停留在小学生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切,大概是从那句只要你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操心开始的。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只重学习,教育失败的伏笔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忽略。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个学习很好,但基本不跟同学交往的人。


班主任注意到他不合群,旁敲侧击地向他妈妈反映。


但妈妈对老师的反应非常不屑:


“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


在家长眼里,孩子有没有朋友不重要,兴趣也不重要,成绩就是一切。


其他的,长大了自然可以学会。

可是,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是一朝一夕就能会的吗?


这方面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考入大学。


上大学前,他妈妈还在喂他吃饭,为了帮他“节省”时间学习。


20岁时,因为自理能力太差,他被校方劝退。


很多从小学习很好的孩子,都是“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这是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但如果一个孩子,真事事都“听话”,这个“乖孩子”很可能活成一场悲剧。


总是听别人的,那他自己的人生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和需求。


而“乖孩子”只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一个人如果活不出自己,TA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可能也是这些“工具人”,抑郁、甚至自杀的原因。


他们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樊登曾讲过一件事:


有一个孩子,考上北大就自杀了,他在遗书中说:“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一个曾经的“乖孩子”说:“‘乖’并不是一个夸奖,更是一种驯化。”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为了学习好,只有学习,属于孩子“自理”的范围。


学习之外的,都交给爸妈来办。


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生生把孩子养成“废人”。


长期高度依赖的生活,一旦走出去,一旦遇到挫折,就是巨大的创伤,一如李明亮。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如何预防幼稚型人格?


有句古话:欲成事,先成人。


如何算是成人了呢?


古今中外都有“成人礼”。


“成人礼”是通过仪式,告诉孩子:你长大了,从今以后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


罗振宇上大学时,父母来送他,晚上,父亲跟他说:以前你是个孩子,你闯了祸有爸爸妈妈,从此以后,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你自己负责了。


“成人”的标准就是:


有健康的人格基础,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而健康人格,包括几个基本能力:



这5种能力,和学习一样,是需要时间发展的。


发展完善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懂得去沟通、去解决问题,对生活充满热情。


而发展遇到障碍的孩子,会下意识地否定、回避或逃跑。


心理学家阿德勒把儿童的社会情感放在首位,一个人有了社会情感,才会有责任心,不会成为“空心人”。


而社会情感,指的就是通过与他人不断合作,对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的。


有很多人失败后一蹶不振,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遇到问题时,从不求助。


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安全感,更没兴趣。


其他人无法分享他们的个人理想。


李明亮,就是很典型的“社会情感”不足。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预防幼稚型人格,最重要的是适应性培养。


a. 把孩子的人格培养放到首位


b.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家长的包办太多,已经损害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家长要“退后”一步,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自己。


阿德勒有句名言:如果孩子不求助,家长就不要干预。


即使孩子习惯性地求助,家长也只提启发性的问题:


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要是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怎么做会更好?

还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吗?

……


只是启发,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当问题解决时,别忘记鼓励孩子,让他看到自己是可以的,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鼓励孩子积极沟通


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去帮助孩子,而是要让他主动求助,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孩子在跟你沟通时,你要积极地反聩感受,让孩子知道如何沟通是能够不伤害关系,还能够解决问题。


养好孩子不容易,好的家长会利用孩子遇到的挫折,启发与帮助孩子成长。


而包办和代替,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剥夺,最终将孩子“培养”成“巨婴”。



37岁博士啃老两年,榨干父母反目成仇,夸乖孩子就是养废人的开始

允许“幼稚型人格”小步前进


a. 停止责骂,接纳现状,鼓励他看到自身的资源


对他们来说,责骂是无效的。


他们不是不愿走出来,而是没有能力走出来。


要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允许他们慢慢走出来。


而且,要看到他们身上的能力:他们有学习能力,能考上大学,甚至能读到博士,这个学习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这是他们的资源。


b.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空心人凭一己之力,可能很难走出来。


前面提到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后来重新进入社会,娶妻生子,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因为他母亲开始改变,一点一滴,从挤牙膏开始,让儿子自理。


魏永康的小学老师,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她建议魏永康的母亲将他送到长沙,让他在陌生环境中锻炼。


魏永康不会跟人交流时,张老师循循善诱。


后来,整个社会都伸出援手,魏永康才学会照顾自己,并且正常社交。


c. 允许“幼稚型人格“小步前进


无论是魏永康,还是李明亮,强求他们应该“像一个博士”或“成功人士”,其实是一种打击。


他们走不出来,因为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路在哪里。


魏永康的妈妈,接纳自己有一个“失败”的儿子之后,降低要求,从刷牙、洗脸开始,让儿子独立,慢慢让儿子成长。


对类似状态的孩子,重建信心是重要的。


可以慢慢要求他,比如帮家里打扫卫生,肯定他。


也可以让他辅导别的小朋友写作业,让他看到自己是有用的,从小事做起。


这类孩子的悲剧,是失败教育的悲剧。


因为觉得“学习最重要”,他变成了一个学习工具,这是他今天痛苦而无奈的根源。


同时,从李明亮身上,我也看到,走弯路的教育,要调整有多困难。


我们总以为学习改变人生,于是,将宝都压在学习上。


却南辕北辙,让孩子失去了人的基本功能。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前提是,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


会合作,能创造,感觉到自己有价值。


有了这些,才不至迷失方向。


所以,对教育来说:


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让他成为一个有社会情感、有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来源:壹心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乖孩子   博士   废人   暴怒   抑郁   人格   幼稚   家里   父亲   儿子   家长   父母   能力   妈妈   孩子   情感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