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李白

在1840年之前,中国皇帝自诩天朝大国,不需要和外界来往。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即便到了乾隆时期,中国的GDP还是世界第一,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话乾隆可以出去吹牛,但是晚清皇帝不可以,尤其1840年的清朝被英国打开了大门。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在1840年到1870年这段时间,清朝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表面上看,条约是中国的奇耻大辱,背后却是白花花的银子,是老百姓衣衫褴褛的苦日子。187年的时候,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来到长江三峡,记录下了在统治者和侵略者双重压迫下生活的老百姓。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这不吃那不吃,家长们最头疼的就是吃饭的问题。晚清时期哪有好吃不好吃之分,只有能否吃饱这个问题。现在人们的要求是生活好,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只有一个要求:活下去。约翰·汤姆逊带着相机,一路记录下了晚清时期老百姓艰辛求生的生活。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李白在诗歌中无数次赞美三峡的美景,他说“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悲天悯人的杜甫经过三峡时,感叹“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陆游眼里的三峡百转千回,奇峰突兀,“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约翰·汤姆逊来到三峡的时候,被美景震撼,更多的是被这里生命力顽强的中国人感动,他用照相机记录下努力生活的中国人。

三峡两岸琼山峻岭,野兽丛生,环境再艰苦,生活再困难,也挡不住中国人在这里扎根。150年前的人们,他们江滩修建房子,在悬崖上修建房子。房子就是一些茅草和木棍搭建的,小小的空间,估计只有睡觉的地方,连厨房、卫生间都没有。很难想象刮得大风的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办。老妇人坐在家门口,她可能累极了,神情呆滞地望着镜头。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住在江滩上,好处就是交通方便一点,坏处就是江水上涨就麻烦了,风太大了也麻烦。于是有的村民在悬崖峭壁扎根。这样的没有倒塌的奉献,沿着洞穴搭建能省不少木材。缺点就是不通风,上山下山不方便。照片中只有一个妇女在门口看着,她男人也许干活去了。

这张青滩风景图拍摄最不容易,两岸悬崖峭壁,水流囤积,河床狭窄。约翰·汤姆逊好不容易上了,准备举着相机来一张,一个村民朝他丢石子。村民们没见过这么奇怪的人,这么奇怪的物件。约翰·汤姆逊只能匆匆拍照,赶紧逃走了。这时候相机在欧洲很常见了,晚清的老百姓还以为是巫蛊之术。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三峡的老百姓,他们大多数以捕鱼为生。三峡周围多岩石,不易种植庄稼和农作物。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岩石表面只要有一点点土,村民们都会刮下来去种蔬菜和庄稼。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能够吃饱饭就是幸福,能够活下去就是幸福。

除了捕鱼,自己种庄稼,他们还会去采石场挖煤。这里的采矿方式很落后,沿着岩石裂缝挖煤,而不是打竖井。所以通风差,亮度也差。可以看到,途中的采煤工人正准备进去采煤,里面黑漆漆的。还有背着煤炭的妇女,她上半身穿着棉衣,脚上却是自己编织的凉鞋,衣服脏得不像样子。这样辛苦的工作,她从早上7点赶到下午4点,能够赚取200文铜钱。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等到煤炭运出来了,工人们会在空地上做煤饼。太阳很大,很晒人,但是这是工人求之不得的。只有太阳足够大,煤饼才能晒干运到镇上去销售。约翰·汤姆逊在三峡游玩了好几天,他在游记中写道“来到巫峡峡谷入口处,江水变得平静,这里重峦叠嶂、远处的山峰就是切割后的蓝宝石,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百姓住洞屋生活贫苦

约翰·汤姆逊感叹巫峡是一路走来最美的地方。后来,他遇到极端天气,无法继续乘船游历长江三峡的风光。看完约翰·汤姆逊的照片,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真是勤劳勇敢。无论在恶劣的环境的都能生存,无论再苦的条件也要活下去。再次感叹,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晚清   巫山   乾隆   约翰   江滩   巫峡   悬崖峭壁   贫苦   庄稼   条约   青天   秀美   岩石   水流   老百姓   时期   年前   中国人   百姓   风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