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新亮点 “田园综合体”政策和实践解读


早在2017年,财政部和农业部发出通知,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50亿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认定和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这一支持政策,使农业现代产业园更加引人关注。

2018年10月28日至29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第二届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该论坛将直面“三农”问题, 展望解读十九大以后国家涉农政策最新规定,项目补贴的增减与申领条件的变化情况。分析新形势下的田园综合体的新商机以及商业模式的创建与申报,如何规划田园综合体的新路径,以“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为指引,深度剖析土地流转与田园时代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路径,用“互联网+农业”结合文创理念推动我国田园综合体全面、系统地步入科学化、规模化、生态化、高效化、持续化的高效能创意农业时代。论坛将从涉农政策解读、趋势分析、资源整合、资本接驳、模式建设、风险控制等多维立体式渗透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正面解读国家连续出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政策。

在浙江沿海,“田园综合体”产融合发展,涌现一批休闲渔业集聚区。笔者曾在浙江舟山、象山等渔村码头参观考察,看到渔民一边在船上收货,一边在朋友圈里发出“渔船回来了”的信息,引得老客户们纷纷来电要货。市民游客们早已闻“鲜”而至,他们吃完渔家菜,下午在老街上、小湖边逛逛,到书吧、咖啡馆、小酒吧、文化工作室里坐坐,傍晚还可以找一家“海景民宿”住下来,体验一回渔家生活,渔村摆摊卖海鲜的渔民如今生意越做越好。围绕“渔”字发展文旅,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在舟山东极岛,即使到了夜里11时,还能看到咖吧、酒吧的灯火和闲坐其中聊天的年轻人,而一家家民宿里更留住了不少舍不得走的市民游客,围绕一个“渔”字做足文章,让渔村渐渐成了“不夜小镇”。渔民家的闲置农宅,更成了“香饽饽”。目前,东极岛全村已有100多户村民的农宅租了出去,被用来开民宿、饭店、咖啡店等,租金已比前两年翻了一番不止……

2017年2月5日,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名词“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措施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字面含义上看:"田园综合体"中的“田园” ,旨在重塑乡村价值,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世界观;“综合”就是指对规划地的综合规划和综合运营;“体”即区域。

很明显, “田园综合体”是指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当前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产业园区要“姓农”,可以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12年。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出于对乡村社会形态,乡村风貌的特别关注,结合北大光华EMBA课题,发表了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落地实践了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

2016年9月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该项目时,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认可。

2017年,由田园东方的基层实践,源于阳山的“田园综合体”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解读“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当前乡村发展新型产业的亮点举措。

2017年5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通知》,明确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

2017年6月5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多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多策并举,集中施策,推进乡村联动,政策下沉到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改革政策的综合效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 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性产业,企业承接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乡村旅游化的田园综合体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这是有别于乡村特色小镇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标志。

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的意义,其实不单单是为了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态绿色食物和获取相应的收入。农业与自然密切交织在一起。农田的维持和管理有利于气候的稳定、储存雨水、调节河川流量并防止洪涝,农业也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并形成绿色的空间和景观。更重要的是,农业支撑着城乡共同体的活动,农业活动本身“嵌入”到自然和乡村共同体之中。

从生活的角度看,农业生产就是“农活”,它是人性的综合。对于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并非本愿,地方财税和老百姓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因此,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十分可行。

其次是田园综合体要以文化、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田园综合体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还原村子原貌,开发一个“本来”的村子。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农业、农事,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形成城乡互动,就是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搅合”在一起,在行为上让他们互相交织,文化得以弥合。

在田园综合体里,可以体验农业文化、体验农事、体验自然风光。农业文明是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三大基本载体之一,没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也会昙花一现。复兴农业文明,田园综合体就是一个绝佳的载体。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精华大多与农村、农业息息相关。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可以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

( 国际商报财经金融评论员、企业融资顾问 许益辉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综合体   阳山   田园   乡村   财政部   政策   农事   创意   现代农业   中国   新亮点   农村   模式   产业   农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