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重案六组》可以说是开创了国产刑侦剧的先河,也是迄今为止在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18年过去,虽然现在有了很多剧情更精彩绝伦、演员更帅气养眼的刑侦剧,但《重案六组》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用一句解释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它不像《还珠格格》一样有着大量的俊男美女,也不像《新白娘子传奇》那样魔幻感人。无论从主演配置、情节题材来说它都不占优势,但它却靠着朴实无华的剧情和自然真实的演绎在经典国产剧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什么这部剧时隔18年也依然屹立不倒呢?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人物朴实接地气,真实还原警察生活

纵观现在的警匪影视作品或者刑侦推理剧,无一例外的是,男主的颜值都非常的养眼,身材往往都是高大而又挺拔,干净俊美的脸上永远是云淡风轻。帅是帅的,但总感觉角色太过偶像化,不食人间烟火,根本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警察模样。

之前大热的《他来了,请闭眼》霍建华扮演的犯罪心理学专家薄靳言也是刑侦人员的一份子,可是太过俊美的脸庞和镇定自若的神情,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版的白子画。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法医秦明》这部剧虽然口碑和收视不错,可是看到张若昀扮演的高冷法医和李现刑警队大队长总有点出戏,因为他们身上少了一丝烟火气息,给人的感觉就是只会出现在屏幕上,而不会出现生活中的人物。他们西装笔挺,不苟言笑,仿佛只有冷酷和面无表情才是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最好诠释。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之前大热的的《无间道》、《寒战》、《扫毒》等警匪剧中的警官大都是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主角经过复杂的思考直击案子的核心,然后与凶手或幕后boss对弈。而《重案六组》中的季洁是在接到案子后,火急火燎的分配任务,然后自己赶去现场。剧情重视的是“案”而不是“悬疑烧脑”。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重案六组》一共有4部,剧里请的不是当红的演员,那时候也没有流量明星。参演者就是对演戏热爱,对角色深入的演员们。每一个人物都真实自然,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人走出来的一样。

曾克强是个从社会上走出来的平民警察,经验丰富,但急躁激进。有点秃顶,经常看到他用着生发水,头顶却稀疏如旧。办案的时候遇到了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也会忍不住飙脏话。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郑一民是部队转业干部出身的警察,处事不惊、谨慎细心。经常拿着一个保温杯喝水,大腹便便微胖的模样和现实中的警察倒有几分神似。而严大队长烦闷的时候也会抽烟喝酒,暴躁抓狂,而不是像现在的刑侦剧那样像个“三好学生”。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白羚是刚毕业的警校大学生,聪慧机敏、血气方刚,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路上遇到有人骚扰,直接上去一句就是你tm的臭流氓,还忍不住动手。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而剧中的灵魂人物季洁也很符合警花形象,一头中分利落的短发显得十分干练精明,没有过多浓妆艳抹,衬得人物朴实自然。王茜演这个角色的时候33岁,剧中的她既有成熟稳重、严谨认真的一面,又有女性隐忍细腻的一面。不得不说,在合适的年纪演合适的角色真的是一种相互成就。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除了他们几个还有江汉、杨震、丁箭、黄涛等演员的倾情演绎,这一帮人聚在一起,蹦着京腔,讨论着案情,还时不时给观众普及了警察之间流行的黑话。跟踪叫外挂,被发现叫醒了,老实交代叫撂了,浮尸叫河漂儿。这一群人认真工作之余还会时不时的逗趣耍宝,有说有笑,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深入融进角色,案情有迹可循

在TVB剧和英美剧的熏陶下,很多人以为警察、律师、法医等等都是高端职业,有事的话出个警,没事的话谈个恋爱,请同事喝个下午茶。而《重案六组》呈现了基层警察的真实生活,他们没有太多时间顾及个人感情,每天沉浸在案件里忙的脚不沾地,演员甚至入戏太深把自己真的当成警察。

就拿季洁的扮演者王茜来说吧,17年拍《天下无诈》她就曾到天津河西区的反电信诈骗中心体验学习,就是为了更贴近角色。而在拍《重案六组》时王茜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据说在拍第三部的时候,王茜穿着戏中的警服走在街上遇见两口子打架的,成功劝和一对夫妻。或许是扮演警察的角色太久,不知不觉也把自己当做了真的警察,有了维护正义的使命感。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部中丁箭的扮演者王挺在演这部戏以前是一名真正的刑警,曾获得多次荣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剧的时候感觉人物角色鲜活真实,因为他们就是角色本人。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剧中的很多案件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比如第一部的第二集莲花区8名女子被杀案,就是根据1999年北京赵连荣连杀8女案改编的。还有第三集的枪杀案则是根据1996年北京的白宝山案改编的。诸如此类的剧情还有很多,这些素材都取自生活,所以看剧的时候观众感觉似曾相识,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敢说敢做敢演 敏感问题敢揭露

《重案六组》第一部的第25集中办事处主任贪污腐败7400万监守自盗造成被盗假象,重案六组以为是盗窃案件便接手了,调查中却被市局告知封案。因为背后涉及到巨大势力,利益牵扯太过庞大,纵使大家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案子无法继续查下去,主任也因此而免于法律的惩罚。但最后主任被情妇林秀杀害,恶人被惩治,但林秀却难逃法律的惩罚。

这个案情涉及了当下敏感问题,没想到就这么实打实的拍出来了。放在现在肯定这个情节是要被删减不能播出的,不得不说,剧组真的是些狠人呀!想想之前《人民的名义》如此火爆,想必也离不开剧情针砭时弊,敢于把黑暗面大胆裸露在阳光下让人审视。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重案六组》这部剧可以说是国家文化一个积极正面的输出,那时候人们接触的互联网的世界还不多,各种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很多人只能从电视剧来汲取一些精神粮食,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刚好这部良心刑侦剧输出了很多的正能量,它让观众坚信:没有抓不到的坏人,就算再难,邪也不能压正。

演员的敬业与钻研,剧情的真实与自然,制作的细节与用心,这些都是促成《重案六组》成为刑侦剧的代表作,大获成功的原因。这部剧的意义不仅是陪伴了我们整个青春,让我们在无数个害怕的瞬间勇敢坚定,更是指引很多人弃恶扬善,树立了当警察的崇高理想。《重案六组》的重播引起热议也充分证明了好的东西总是愈久弥香,历史筛选过后的总是精华。

有流量有特效,为何现在的刑侦剧却再也无法超越《重案六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镇定自若   大队长   法医   案情   案子   剧中   流量   特效   观众   演员   剧情   角色   警察   真实   自然   感觉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