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看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处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近年来,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工作要点中也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划出了重点。教育信息化当前的发展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未来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从刚刚结束的的两会中可以一窥其貌。下面一起来看代表们关于教育信息化都提了哪些提案!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要求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


2018年8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教育类移动应用的禁入条件,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突出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出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对资质、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的机构逐一下达整改清单。


2019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组织教育App提供者和使用者进行备案,实现教育App实时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019年,中央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


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等16个领域纳入国家安全教育,大中小学全覆盖。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师范生培养课程改革,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教育技术课程,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基本功培养。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要求学校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强化督导检查。


二、2021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保障教育系统网络安全。


工作措施

1、印发《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2、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3、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推进教育新型设施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

4、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5、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6、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7、持续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深化“三个课堂”应用。

8、探索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9、推动形成教育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制定教育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有序共享。

10、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三、两会提案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

林忠钦委员:主动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加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建议: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总结“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不足,针对瓶颈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既要加强教育专网、校园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教育教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助力解决当前的知识结构和传授方式相对固化、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紧迫问题,创新变革现有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用数字化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场景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


周清和代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建议: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明确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畴,搭建“互联网+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立免费的教学视频资源库,免费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开放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

同时,加大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学设施投入,依托“三通两平台”,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教室;以市县为基础,制定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成长引领计划,培养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


针对国内不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网络不稳定、网速不够高的问题王涌天委员建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应尽快将中小学教育专网的建设列入国家新基建项目规划,夯实部际和区域间协调机制,顶层规划、分步建设、分类实施、分级投入。


罗鹏代表:建议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教育列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基础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玉蝶控股集团董事长罗鹏建议: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教育列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倡导贵州省全省推广互联网及大数据通识性课程,先试先行,之后逐步面向全国。在教学教法上,逐步开展及带领学生承接企业需求来增加实践,高校同步实现微课、特色课、精品课等相关课程线上共享。


在线教育


王涌天委员:在线教育的主动权不能掌握在资本手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建议: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动起来,加强对在线教育公司的监管,确保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对在线教育服务机构的办学资格、教学内容、教师资质、教育质量进行数字管理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和分析,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强对校外在线培训机构准入、备案审查和综合治理。


牛三平代表:建议对在线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表示,在线教育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线上共享,为疫情时代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在线教育市场的飞速膨胀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从在线教育内容来看,涉及到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在线一对一外教的课程监管难度更大,部分英语类线上机构,外籍教师身处国外,目前还没有对在线国际用工监管的政策,教育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的手段。


对于在线教育监管,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政策。但通过梳理发现,关于在线教育的监管存在覆盖面不完全、政策不成体系、多部门联合执法时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牛三平建议对在线教育立法,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刘林委员: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贩卖“升学焦虑”亟须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认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因“加重中小学生负担”“贩卖升学焦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须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支持与规范两手并举,积极培育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杜卫、李心委员:加强在线教育行业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建议,资本办学中过分逐利、违规招生、收费奇高等行为违背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必须予以规范。杜卫表示:“围绕着中小学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现在有一些项目莫名其妙地进入中小学里,这种培训基本上以过度教育、超前教育为主要方式,它的根本目的是赚钱。”


针对在线教育领域的乱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心建议,从教师资质、内容质量、营销手段、收费标准、学费安全等方面对在线教育机构全方位加强监管。她建议对中小学在线教育课程单节时长进行限定,且课程中间休息不少于10分钟。采取强制黑屏、退出等方式让学生放下电子设备。同时,建议明确学校责任,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建议由教育部出台专门文件,规范学校推介在线教育平台行为。


高校在线教育平台


马瑞燕代表:搭建全国统一的平台 共享线上优质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建议:由教育部牵头,整合高校现有20多个线上平台的3万余门课程,搭建统一便捷的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大平台,方便广大师生查询、学习、共享丰富课程资源;尤其是5000余门一流金课、精品课、共享资源课等优质资源,不能束之高阁,应以共享的理念、便捷的方式、合适的价格、科学的管控、畅快的运行、正确的评价等共享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价值。


安然代表:促进大数据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建议:全面推动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使用。一要开展教学分析与教学计算,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手段推动国际中文教学现代化。二是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各部委职能部门牵头,鼓励高校和民营企业积极合作,建设体系化的优质中文数字教育资源库,建立互联互通的数字资源云服务体系。三是建议打造中文在线教育品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工作深入。



人工智能与教育


蒋昌忠代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建议:将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部署、推动落实,统筹多部门协同形成人工智能教育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管理链等环节,鼓励并引导国内一线企业深度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体系,采用教育牵头、跨部门协同的方法规划治理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政策。


胡卫委员:滥用“人脸识别”破坏教育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人脸识别主要应用在学生签到、门禁的场景中,同时还作为家校联系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些场景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是可以的,完全可以用人工代替。

他表示按照人本主义教育学的理论,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应展现真实的状态,老师应该无条件接受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但是在一个满是镜头和人脸识别监控的环境里,学生可能出现表演型人格,表现得表里不一。


李彦宏委员: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 推动高质量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看来,现阶段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体现在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无法满足新就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今年两会上,李彦宏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新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人大代表刘希娅:教育类APP铺天盖地隐患多

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带来的《基础教育阶段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建议》,关注的是教育类APP的滥用问题。刘希娅调研发现,部分教育类APP与在线学习平台缺乏教育专业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下降,比如快速获取答案、错漏百出、夸大宣传师资等。


部分教育APP与在线学习平台,为获取利益推送色情、暴力广告甚至挑战制度红线,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缺乏有效的准入、监管、约束及退出机制;以课外补习机构为主导,形成人工智能学习产品与课外补习机构、媒体甚至部分学校、教师的经济利益链条。


刘希娅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的专业研究。完善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减少大量线上学习产品对教育的干扰,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信息化素养


民进中央: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

民进中央针对教师群体所需的在线教育支持,建议: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理论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加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投入,为在线教学提供条件。发挥“AI教师”功能,为教师提供智能化在线教学工具。加强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培养,筑好未来教师的能力基础。


戴立益委员: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提交了《关于倡导新师范构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提案》,聚焦新时代教师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在线   教育部   人工智能   中小学   政协委员   素养   发展方向   两会   课程   委员   代表   建议   教师   数据   全国   在线教育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