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10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3岁定80”背后的真相

一个闺蜜最近来咨询我,5岁的儿子越来越叛逆,不管说什么都不听。亲子关系再也不复之前的亲密,让她非常手足无措。

养娃10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3岁定80”背后的真相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仅会叛逆,还会出现讨好、骄纵、自卑......孩子的性格脾气,到底是被什么影响着的呢?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影响孩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父母的“生活态度取向”。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父母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1

4种“生活态度取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简·尼尔森博士在其著作《正面管教》中,这样写到:

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的潜意识的决定,成年后这些决定就形成了我们遇事时的选择、决定和行为,形成了我们的性格,也就是生活态度取向。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定八十,也是这个意思。

其中“三岁”,是一个年龄段(3~7岁),而人的性格定型,就在儿童的3~7岁。在这个年龄段打下的基础,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些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但确实存在,并和养育风格关系密切。

《正面管教》一书中将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分为4种类型:安逸型、控制型、取悦型、力争优秀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在我们的身上不是单一存在的。

在不同的场景、条件、情形中,我们会采取不同的“取向”,其中我们在感受到压力、紧张或者不安全状态时,选择的基本取向,被称为“主要生活态度取向”。

有人会说吵架见人品,当人在“受到攻击”时做出的反应,才是这个人真正的模样。同样的,当我们在感受到压力、紧张时,所采取的“取向”更能反映出我们自己。

养娃10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3岁定80”背后的真相

2

不同“取向”的优缺点

及如何改进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各有优缺点,这些优缺点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教育结果。

如果行为不当,则会造成一定的养育缺陷,与我们的养育初衷背道而驰。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四种“生活态度取向”:

①安逸型:

举例:A妈妈觉得每天早上让孩子都必须喝牛奶太麻烦了,她也不愿意每天起床为了一杯牛奶就和孩子闹不愉快,孩子不喝就不喝吧,今天只要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或者另找时间让孩子喝了就好。

这就是安逸型取向的表现之一,不喜欢冲突和压力,尽量避免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状况发生。

其养育优势,就是孩子对一些事情能够看得开,性格随和,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成绩在班级只是中游,各类奖项也没有她的份,但是小姑娘一点都不在意,反而在班级“最喜欢的朋友”评比中,她获得了全票。

可由于安逸型的父母不喜欢压力和情感上的痛苦,因此在与孩子意见不一时,通常会选择妥协,而一味地妥协则会把孩子惯坏,养成孩子骄纵的性格,也会出现索求无度的情况。

改进建议:

首先要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其次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做出奖惩制度,一旦规则制定好,就要严格执行,并让他们体验选择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②控制型:

举例:B妈妈觉得,我规定了孩子早上必须喝牛奶,孩子就得每天早上都喝。

从起床→吃饭→学习→睡觉,父母把孩子的一天安排得明明白白,井然有序,认为这样,孩子就会在长期中养成自律的习惯,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事情,并且尊重规则。

但控制型的父母更容易出现养育缺陷或者养育偏差的情况。

每天被父母安排生活起居和学习,孩子会觉得没有自主权,当孩子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开始反抗,比如拖延、打游戏、不听父母的话;而如果父母的控制欲过剩,孩子无法反抗,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通过“讨好”父母,来获得关注和安全感。

改进建议:

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和孩子一起做决定,让孩子参与进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选择项,这样,孩子会感觉自己有自主权,能够得到尊重,有成就感。

养娃10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3岁定80”背后的真相

③取悦型:

举例:C妈妈则在孩子不想喝牛奶的时候,选择哄着孩子,先让孩子高兴,从而让孩子把牛奶喝掉。

取悦型的人,通过让做让别人高兴的事情,来避免压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换位思考,会让孩子学会友善,体谅别人,待人接物也会更关注别人感受,为人有礼谦和。

而一味取悦别人的话,会出现逆来顺受的情况;如果对方不领情时,还会感到沮丧或者愤怒,严重一点的,会激发逆反心理,选择报复。

改进建议:

首先,也是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要教孩子真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必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要学会正确地给予和接受,达到平等的一种交往状态;父母也可以多进行启发式提问,例如:现在xxx时候了,该做什么事情了呀?孩子们就会自觉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④力争优秀型:

举例:D妈妈觉得,让孩子早上喝牛奶是“正确”的事情,喝牛奶可以补充钙元素,如果孩子不想吃,就会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孩子相信喝牛奶对自己身体好。

父母如果的是力争优秀型,通常情况下,父母本人就是一直在追求自己认为“正确”并一直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而这种行为会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养成优秀的品质,让孩子努力做到更出众。

而这类父母在以自身情况为蓝本去要求孩子时,也通常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不够优秀,力不从心,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高期待”。孩子们也会只看重结果,心里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选项,而忽略了过程。

改进建议: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达不到父母“高期待”时;不要总以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的目标,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这样也会让孩子明白,要尊重不同人的想法;要鼓励孩子享受过程,而非注重结果。

养娃10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了“3岁定80”背后的真相

3

成为优秀的父母

养育优秀的孩子

以上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在每个父母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存在。

这四种“取向”,无论哪一种,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了解我们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目的不是给自己贴上标签,而是为了增加家庭代际传递的了解。

多了解自己的养育风格,明白父母的养育风格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会使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使孩子的性格养成更加良性

有位爸爸就是典型的取悦型。

他每天都在做自己认为孩子会感到高兴、快乐的事情,比如早上给孩子挤好牙膏,出门前检查孩子的书包是否都装好了,平常在家的时候也会吃的、喝的一直安排。

但是时间一长,就发现孩子并不感激他的付出,甚至还会觉得爸爸是多此一举。

而这位爸爸也觉得对于自己的付出,孩子不领情,也不体谅,心里偶尔也会生出怨怼。

但当他了解自己是“取悦型”的生活态度取向时,就明白了,真正不体谅别人的是自己,虽然自己付出了,但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之后的养育中,他会着重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真诚表达自己是否可以答应孩子的请求,一起制定规则,要求孩子做出承诺并严格遵守。

只有我们更了解自己时,才能规避自己潜意识的行为带来的养育缺陷,使孩子养成更好的性格,带来更好的成长

当我们成为更优秀的父母时,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几率成为优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优缺点   取向   安逸   真相   早上   性格   多年   态度   父母   事情   规则   压力   妈妈   优秀   情况   建议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