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孙女士是一个生活不拘小节,鲜少发脾气的人。平时她几乎没有对孩子发过脾气,跟孩子在一起相处就像朋友一样。其实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已经积压已久,前段时间孩子期考结束,就是一个“导火索”。

成绩公布出来后,孩子的成绩实在是惨不忍睹。晚上下班之后,孙姐和丈夫两个人找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但结果却是差强人意,不管她和丈夫怎样苦口婆心地去和孩子说教,孩子都是一副“你说你的,我玩我的”的样子。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这下可把两个人给气得够呛,再想到之前孩子的种种“光辉事迹”,内心的怒火更是怎么也压不下去。从小到大,两个人也没有真正地打过孩子,这一次实在太生气就把孩子给打了。

打完后,孩子哭着说:“我不要你们了,你们是坏的爸爸妈妈,我要去找姥爷姥姥去。”立刻给他姥姥打电话,舅舅大晚上地开车把孩子给接走了,还说:“这么小的孩子,你们俩都打,这段时间外甥由我来照顾,,你们两个就好好面壁思过。”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孙姐和丈夫打完孩子也后悔了,不住地抱怨道:“唉,孩子都被长辈给宠坏了,打不得骂不得。”这马上就到五年级了,本来现在小升初的竞争就很厉害,孩子再不努力,哪还有和其他学生竞争的资本呢?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孩子寒假做作业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不注意,要不就是跑出去玩,要不就是拿手机玩游戏。在学校班主任比较严格,他不敢轻易地去犯错误。可是,一在家里简直就变身成了“混世小魔王”,谁的话都不听,软的硬的都用过了,一点用都没有。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学问,父母对孩子小时候大都教育方式,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和三观。其实孩子并不是软硬不吃,而是家长经常使用这3种“世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教育家卢梭看来,最没用的3种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讲道理

“道理”是我们用成年人的经历,让孩子少走弯路的一种告诫,但是孩子却未必会听父母讲所谓“大道理”。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又怎么可能明白这些大道理呢?很多成年人每天都听着心灵鸡汤、各种大道理,但这一生还是过不好,成年人都是这幅模样,更何况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家长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直接把自己孩子的玩具,拿给别的小朋友玩。孩子看见后,直接哇哇大哭,家长这时候还会说一句话:“不能这么自私,要跟小朋友学会分享。”可是孩子没有感觉到被尊重,自然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了。孩子年纪再小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父母强加于孩子身上的大道理。

☞发脾气

每当孩子犯错之后,很多家长都会发脾气,然后就是一套“三部曲”:一说,二批评,三打骂。但是使用多了,孩子也逐渐摸清了家长的套路。第一次有效果,两次、三次可能就没有用了,因为孩子已经知道自己不管犯了多么大的错误,都是这个套路。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顶多就是打一顿,有什么大不了的。以至于,后来错误越来越大,孩子就更加不服从家长的管教了。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刻意感动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应该是不图任何回报的。但是却有很多家长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当妈妈辞掉自己的工作,专心在家陪伴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说“妈妈辞掉工作,就是为了让你好好上学”,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会说“妈妈不累,再辛苦妈妈都是为了你”等等之类的话。

父母对孩子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父母是说“自己为了孩子放弃所有”,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孩子以后做人生选择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因为父母而活了。父母总是刻意感动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父母的那一套说辞越来越冷漠,甚至逆反。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当孩子“软硬不吃”的时候,父母别再用这3种没用的教育方式了,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孩子“软硬不吃”,父母巧用“暗示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暗示效应”。从字面意思看不难理解,所谓暗示效应就是不直接对人施加行为,而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被暗示者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做出反应。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感染型暗示

为什么很多的小孩子,都喜欢大哭大闹,这是因为在孩子闯祸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大发雷霆,情绪波动很大。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最先要学会的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平静地处理问题。当孩子犯错误,父母不要一味发脾气、指责孩子,而是通过感染型暗示,让孩子认识和接触好的行为。比如旁边有别的小朋友的时候,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表扬别的孩子,这下孩子就会转移注意力,看看别的小朋友是什么行为,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期待型暗示

孩子小的时候,会无比信任父母的话,因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因此,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害怕父母的责罚;同时,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会期待父母的夸奖。那么父母就可以利用期待型暗示,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做到了父母要求的事情之后,他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听从父母的“命令”。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幻想后果型暗示

孩子小时候,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着很旺盛的好奇心,总喜欢这里摸摸、那里动动。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这样都会去制止,其实这样做,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也会打击孩子探索未知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知道他乱摸乱碰东西的后果是什么,孩子一旦知道危险之后,他就不会再去乱摸乱碰了。

孩子“软硬不吃”?别再用这3种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应”

总之,孩子不是天生就乖巧听话,而是需要经过后天一步步地培养才能长大成材。在孩子软硬不吃的时候,家长再去采用强硬的手段,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

今日互动话题:对于孩子“软硬不吃”的态度,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软硬   暗示   效应   方式   孩子   逆反心理   大道理   成年人   小朋友   没用   小时候   后果   家长   父母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