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择校,你还焦虑吗?

1.契子

最近的热播剧《小舍得》可畏吸粉无数,我这个资深老母亲免不得在《小欢喜》、《小别离》后又动了追剧的心。

工作、管娃,苦哈哈的忙完一天,挤出点时间也追追剧,给自己争取点自我放纵的时间,适当的调剂有助于老母亲情绪稳定,保的可是一家太平。

最新的剧情中,因为择校问题,复杂的家庭关系一锅粥。看的我更是唏嘘不已,影视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实践,然而,生活远比电视剧还要波澜壮阔的多。

2.择校双难

作为一名70后,我十分荣幸的享受到了国家的二胎政策,于是,我也十分惶恐的经历了两次幼升小择校。

儿子出生于2005年,在那个年头,小升初还是要凭考的,那么意味着小学就得找个优质学校,否则有什么资格谈中学进名校?那时还年轻的我,斗志昂扬,为了将儿子送进名校,买房子、办户口、托关系,鸡娃还没有练成,他妈已然鸡血彭拜,浑身斗劲。学校离家远,孩子就放在姥姥家,全家人为了孩子上学都发动起来,我们家前所未有的在一件事上这么团结一致。

女儿出生于2016年,这个年头,政策变了,公办学校靠学区,民办学校靠摇号。才上幼儿园的女儿再次面临择校的问题。

眼看着周围有同龄孩子的邻居、朋友、同事开始蠢蠢欲动,准备买学区房的开始打听政策,准备托关系的开始找路子,我这个已经把自己鸡了一遍的老母亲,开始琢磨要不要再把自己鸡上一遍。

和先生日夜谈论了几天,得出了几种方案,反复沙盘推演,最终都困在一个问题上,双职工的情况下,娃吃饭和接送的问题怎么办?

大多数的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毕竟完全天时地利人和的家庭是极少的,最终得到的方案无外乎就是两个,要么靠老人,要么靠托管。

已经经历了一次儿子成长历程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两个看似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合理。

先说靠老人,这个最有感受,因为当初儿子择校能够顺理成章,就是选择依靠老人接送和做饭。路虽然是走通了,衍生的问题是当初没有预想的。

众多问题中最要命的是家庭教育力量严重内耗。老人的溺爱,远远超过我能想象的范畴,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套标准,我不给的钱,老人给;我不买的东西老人买;我提出来的要求不断的打折扣,教育儿子之前得先说通爹妈,即便利害关系已经非常清晰,儿子和老人形成亲密小团体也十分难打破,最后,反倒是我成了被他们排除在外,里外不是人的人。

再说靠托管,托管面临问题是丢失了很多教育机会。在眼下无法放弃工作的情况下,如果托管,那就意味着女儿早餐、午餐都要在外面吃,从小学到初中,一共是九年时间,不要小看“餐桌”的力量,那是让孩子感受家庭氛围最好的地方,我实在无法想象九年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都不在一个餐桌上吃饭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更何况这九年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间,我也不敢完全寄期望于别人能够保证她的每餐营养均衡。

无数次的讨论,无数次的卡壳,看似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案,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还能怎么办?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要对学校穷追猛打,难道孩子学习好的条件只有学校这一个因素吗?

3. 学校之外的思考

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终于让我这次不再那么冲动的鸡自己了。我开始整理思路,影响一个孩未来学习成绩的基础因素都有哪些?总结起来,无外乎是身体、心理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话的道理谁都懂,孩子也一样。没有个好身体,别说十几年的学业,就是十几天的也坚持不下去。小孩子身体要想好,至少得先吃好、睡好。 儿子上到高小时,我实在不能忍受他在老人跟前惯下的各种毛病,把他接回自己家住,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天至少比别的娃少睡四十分钟,别小看这四十分钟,日积月累起来,他休息的时间就比别人少很多,再加上好学校通常作业都贼多,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早,儿子很快就出现课堂上精神不济的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学龄儿童要保证每天10-11小时的睡眠时间,至少也要保证8-9小时,长时间的睡眠缺失会让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大、心情急躁,在这种情况下,鸡娃能不能健康生活都是问题,还谈什么学习成绩。 睡眠是比学习还重要的事情,如果是距离较远的地方求学,确实得不偿失。

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学业顺利进行 目前,市场上涌现了很多幼升小的辅导机构,家长们非常重视幼小之间的知识衔接,却忽略了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还有非常重要的心理过渡。 幼儿园里面孩子虽然已经开始了集体生活,但是,那毕竟还不是一个完全规范化、制度化的集体,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程度与小学完全不同,幼儿园里老师的职责和学校里面老师的职责区别也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娃们的心理是会出现波动的。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爹妈能够在身边耐心的陪伴和鼓励,倾听他们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给他们解释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渡过这段变动时期。 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研究指出,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是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不停地跟孩子说的话,会内化成为他的潜意识,逐渐形成了他的人格。 饭桌是咱爹妈最好的宣传阵地,除了用“美味”喂饱那张小嘴外,还能潜移默化的将咱们的各种鼓励和思想念叨给他(她)听。 这么重要的任务,敢交给小饭桌的阿姨或者是年迈的老人来完成吗?他们只能保证孩子不会饿着。

作为孩子人格塑造的第一人,父母是最佳的人选。无论从契合度还是从将来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来看都是如此。

思考力是决胜因素 即便我们如愿克服各种问题,将孩子送进了心仪的学校,最终你还是会发现,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师资条件,依然还会出现学霸和学渣之分。这确实是看孩子的学习能力了。 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我确实发现到了高小和初中之后,真正拉开孩子们之间差距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度。

到现在,我还是经常听到有很多老人聊天夸耀自己的孙子、孙女会背多少唐诗、会写多少字、会说多少英文单词,其实,这些知识积累方面的差距会随着孩子们的学龄增长越来越小,之后,学习的差距就体现为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了。

而这种思维方面的训练是需要有人在生活中有意识的不断去引导培养。学校里面,一个老师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怎么可能随时随刻的去培养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这个工作,爹妈自然是责无旁贷的。

4. 再说择校

再回头看看儿子,虽然当年拼尽全力上了重点小学,后来考上了一个二类重点初中,高中却上的平平,并没有按照我们当初规划设想的那般行进;

邻居家的孩子当年上了家门口一般的学校,但考进了重点初高中;

还有一个孩子家里用尽了手段给塞到重点小学,却因为跟不上进度,孩子抑郁了,最后只好又回到家门口的学校继续上,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这样他居然考上了还不错的好高中。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现在的择校似乎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事情不会一直按照我们预想的来发展。

对于我而言好学校依然很香,但如果非得买房、整天路上颠簸、折腾大人又折腾孩子的还是算了吧,毕竟尽可能的陪伴在娃身边成长也很香。

作者简介:时雨(笔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年教育一线工作经历,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心理咨询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无外乎   爹妈   焦虑   儿子   老人   身体   重点   能力   关系   孩子   小学   家庭   时间   方案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