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终于在今晚在CCTV-1收官了,该剧从播出至今,收获了不俗的收视口碑。该剧以全透视的多维度视角,展现了一大批革命先驱的“寻路”之旅。在创作手法上,该剧在精细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在叙事结构、叙事角度等方面另辟蹊径,突出信、智、情等元素,生动再现了建史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及革命先驱的热血奋进的精神。

有网友甚至认为,该剧比之前广受好评的《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叙事也很流畅。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同时也说明,今年央视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质量真是太高了,没有一个烂片。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叙事有“法”:

树状结构串起群像故事 剧情连贯高潮迭起

《中流击水》讲述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里面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了能体现作品的全景式讲述,让剧情完整连贯,《中流击水》在叙事结构方面大胆采用了“树”状结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众多革命先驱者“寻路”是剧情的主干,所有情节均围绕“寻路”展开,但主干之外枝杈纵横、藤蔓丰富。

通过前10集不难看出,围线“寻路”这一大主干,大体可分为两大分支:一个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家、知识界领袖,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奔走呼号,他们携手并肩首倡建党,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决定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学生,他们充分展现出青春活力、家国情怀与理想主义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希望。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两个分支如同两条粗壮的绳子,紧密有力地拧在一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力量,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而顺着这两条有力的支干,相关的历史人物按逻辑顺序逐层登场亮相,自然而然引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有的是家庭琐事,有的是浪漫爱情,有的是校园生活……但所有故事都紧紧围绕“寻路”这一主题,都能回到寻找革命理想、倡导马克思主义道路上来,万变不离其宗。

营救陈独秀、周恩来成立觉悟社、毛泽东“驱张行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这些剧情都是取自真实的历史,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在层次清晰的树状叙事结构下,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从而让“为中国寻找一条出路”这一主题更加突出、鲜明,也使得剧情完整连贯,高潮迭起。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这种叙事结构极大丰富了电视剧的故事性。比如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是以往同类题材影视剧很少出现的人物,但这条故事线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要知道,杨振德女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第3集中毛泽东发起的“驱除张敬尧行动”,也填补了很多观众的历史空白,让我们见识了青年毛泽东的卓越胆识与领导才能。

可以说,《中流击水》的叙事策略改变了以往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剧过于强调历史感和艺术性、情节推进过于缓慢拖沓的弊病,真真切切地讲好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使得每一位革命先驱的形象都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他们国危之际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虚实有“度”:

极富创作力的细节 彰显革命先驱热血激情

对于历史正剧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来说,创作中最难的是对“度”的把握。想拍得精彩、好看,比创作一般商业性的电视剧难度要大得多。《中流击水》在“度”的把握上满足了观众的挑剔眼光,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虚实结合得当,同时表现出主创团队超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在“写实”方面,《中流击水》的历史还原度毋庸置疑,这从该剧精致的场景、考究的道具及传神的演员妆容中可见一斑。观剧过程中我们不时有一种感觉,仿佛某个瞬间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沧海激流、英雄辈出的革命年代,这正是该剧代入感强的表现。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对于虚构的情节,《中流击水》主创人员发挥了高超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如李大钊给天津南开大学演讲那场戏,李大钊刚给学生们做完精彩的演讲,混入学生队伍中的便衣警察深受感动,他当众向李大钊致歉,并将自己大衣下的警服脱下扔在了地上,转身离去。这样的情节设置已然出人意料,非常精彩。紧接着,李大钊马上对着学生们说了一句:“人也要蜕皮,蜕皮才能新生。”这一“借题发挥”式的生动比喻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4集中,毛泽东来到一家报馆,想要把自己编撰的有关驱张团的文章发表,却遭到拒绝,只因报馆收到了子弹威胁。毛泽东沉吟片刻,将子弹从责编的手中要过来,以此激励自己。这个小小的细节颇具戏剧张力,体现出毛泽东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决心,更透露出血雨腥风、内忧外患的革命形势。我们的革命先驱就是这样的峥嵘岁月里,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马克思主义道路来。

该剧对“度”的把握到位,还体现在它超越了以往同类题材剧常规的戏路,采用“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手法,将这些革命志士的普通日常生活有机地嫁接到宏观的寻找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大事件中来。比如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为陈独秀拣鸡蛋的情景,毛泽东回家祭母时被父亲狠打……这些看似与剧情无关紧要的家庭日常小细节,却很好地烘托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在革命洪流中每个人物、每个家庭的立场和决定,从而突显寻求真理、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

《中流击水》的主线是“寻路”,从播出的几集看,情节编排紧凑,不拖泥带水,让观众看得过瘾。在辅线安排上,本剧设计了毛泽东与杨开慧、周恩来与邓颖超两对年轻人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份自然、合理、接地气儿,对整体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在侧面反衬了这几位年轻志士高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忠诚。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言之有“物”

突出“信、智、情”三个字,革命先辈精神永不灭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的主题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但却毫不让人觉得说教或乏味,而是让观众有心潮澎湃之感。原因就在于,该剧在三个字上做足了功课,即“信”“智”“情”。

首先是“信”。信仰造就榜样,榜样引领时代。信仰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份坚定的信仰给了革命先驱者们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底气,陈独秀在狱中仍然保持着对当权者的傲慢风骨,李大钊不惧危险四处演讲,毛泽东舍小家顾大家拒绝了父亲的阻拦……这些革命先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而信仰不坚定的人,如陈公博、周佛海之流,最后只能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其次是“智”。在1921年那个如履薄冰的战争年代,封建势力依然根深蒂固,宣扬和倡导马克思主义、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并非易事,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革命志士,不光要有“志”,还要有“智”。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中流击水》中,北大教授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北洋政府逮捕入狱,李大钊、胡适等人没有和北洋政府硬扛,而是采取迂回的解救办法:用社会舆论,找熟人,发动学生……正是这些富有智慧的举措,最终逼迫北洋政府放了陈独秀。

第4、5集中,周恩来带领学生们发起抵制日货的抗议,被天津警察厅抓捕。在法庭上,周恩来一番义正言辞陈述了警察的罪行,一句“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上,谁就是法官”说得法官大人哑口无言。最终,周恩来被当庭无罪释放。这场戏中,周恩来机智的口才、不畏权势的胆识尽情彰显。革命先驱们正是通过他们的智慧,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劈波斩流,走向光明。

最后是“情”。《中流击水》将青年毛泽东、青年周恩来两位革命先驱的感情生活始终穿插在伟大但险象环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与杨开慧、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朴实、自然,他们因志同道合走到一起,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到第一位,个人生活放到第二位,以一种内敛克制、细水长流的爱情姿态深深打动人心。

《中流击水》圆满收官,这剧比《觉醒年代》节奏还明快,值得一看

此外,剧中的革命友情也让人动容。李大钊为了营救陈独秀四处奔走,陈独秀出狱后,两人紧紧相拥;他们共乘一辆马车去天津,一路上探讨组建党派事宜,终于敲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他们坚不可摧的革命友情,保证了建党事业的顺利进行,也成就了一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沧海横流,伟业千秋,你的名字熔铸民族北斗。” 这是《中流击水》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也是这部电视剧给我们灵魂深入带来的深刻触动。任凭时光蹉跎,革命先行者们的身影和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

不忘初心,我们也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中流   北洋   连贯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创作力   志士   明快   先驱   马克思主义   题材   圆满   节奏   情节   剧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