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金锁记》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籍贯:河北丰润

生年:1920年

卒年:1995年出身: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子女:无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情事男主角:胡兰成、赖雅

生平大事记: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7年,《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2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写服装方面的文章。后参加征文,以散文《我的天才梦》获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

1954年,《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77年,完成《红楼梦魇》并出版。

1994年,《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洛杉矶公寓孤独地离去。享年七十五岁。

一直以来,她是我私人薄里的的珍藏。 她笔下的字太苍凉,是华丽的苍凉,瞟一眼,未及回首已惊心。我读她,不能躺亦不能卧,惟平心静气,点上一炉沉香屑方好。 她的苍凉亦是天生的苍凉,"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非常爱,又非常痛。读她,我总是读出这种感觉来。 她是一个古怪的女孩子,从小就目为天才,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因为孤傲之极,所以,遗世独立。 张爱玲,清廷要官张佩纶是她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儿是她的祖母,她是门第显赫的名门之女。上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中,她具有天生惊才绝艳又奇装炫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遁入骨子里的东西,看到她在《童言无忌》里肆无忌惮地说: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要吃粽子汤元,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我没笑,因为它一点都不幼稚,我觉得,它们有时像爱情的叛逆,有时像爱情的执着。 看过张爱玲的多幅照片,不妩媚,自有的是一种清高自傲与不屑。这表情,尤其让女人不舒服,她的后母曾为此既嫉妒又光火,甚至到她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致使其父张廷众不明所以,对张爱玲拳脚相加,直到她奄奄一息。彼时17岁的她,似乎一下子透彻了世间的苍凉。在填写女校毕业调查表时,"最恨"一栏中,她居然信笔填写了这样的话:"一个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结了婚。" 由此可见,父亲张廷重与母亲黄逸梵的失败婚姻对她影响有多大。 待人接物方面,她坦诚自己显得惊人的愚笨。这不是刻意,是孤僻,是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在中药里有一味生药名"独活",药材表面粗糙,质坚硬,有特异香气。独活,这样的字眼忽然跃入记忆,仿佛是光陆怪离的都市里长出了花朵,于繁华深处遗落满地凄凉。张爱玲就是独活--"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她的爱情,亦是这点染的桃花。 两次爱情,两次婚姻,她独自全力以赴。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一、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女人很容易从一个男人的样子喜欢到他的内心的。他和她和的缘是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的。24岁,正当张爱玲攀上文学成就巅峰的时候,胡兰成来了------一袭中式长袍,态度和蔼,外表也讨人喜欢。刚刚好入了张爱玲的眼,在心底激起了波澜,也因此错出了一场倾城之恋。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因为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因此自视甚高,任汪伪报纸《中华日报》总主笔时,汪精卫称他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有才学的男人是女人的劫,张爱玲注定躲不过。 时任汪伪政府的要员的胡兰成,偶然在苏青寄来的《天地》杂志上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才刚读了一二节,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去信问苏青,张爱玲是何人?答曰女子。如此神秘,胡兰成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张爱玲一篇文章,且登了她的照片,傻里傻气地高兴了一回,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一番周折,苏青迟疑着把张爱玲的地址写给了他。 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张爱玲的公寓。胡兰成贸然来访,如苏青所言她不见人的。被拒之门外,他只得从门洞里塞进去一张纸条,怅然而去。不料,隔了一日,她竟来了电话,说过来访他。因为意气相投,他们不觉长谈了5个小时。很显然,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才华也有赞赏之意。 后来,他送她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胡兰成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如此唐突,却一下子把两人的关系拉近了,张爱玲瞪大了诧异的眼睛,几乎要起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那一刻,她突然有了思嫁的心。 他长她十三岁,她不嫌。对于缺乏父爱的张爱玲来说,年龄的差异反而增加了吸引力。他已婚,她亦不在乎,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她的干净如白丝绸的世界,只想全部为他打开。从此,胡兰成变成了张爱玲公寓的常客。像所有恋爱中人一样,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明天又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才去看了她三四回,张爱玲忽然很烦恼,而且凄凉。胡兰成说女人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他执意看她,她见了他仍又欢喜。 偶然提及《天地》里的那帧照片,她翌日便取出给他,并在照片背面题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就是张爱玲的初爱啊,卑微到情不自禁。 1944年7月,张胡二人不拘礼节地结婚了,婚书上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惟一的证婚人是炎樱。 转眼到了19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胡兰成说一句"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就泪光点点了,转过身却依然笑得如一抹春风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应该说,这个时候,胡兰成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喜新厌旧终究是胡兰成的本性,他去武汉不久,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像藤和树一样纠缠到了一起。他和小周忘情的时候,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情深意重的信来,像个小媳妇样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彼时,她依旧投入百分百的爱给他,也不问问他需不需要。 之后,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和盘托出。她的心痛了又痛,她在想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今生今世惟一的,但又怎么偏偏冒出来一个小周?此时,张爱玲心里的花已然褪色了,但她仍是不能不爱他的。于是她选择了默默承受。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二、我将只是萎谢了

时局大乱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的末日也来了。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斯家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而这时,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夫到了温州。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却像个巨大的库房可以同时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茫然若失? 而胡兰成却觉得“不是为要瞒她,因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惭愧困惑。”这就是胡兰成特有的花心了,在滥情之下,他从来都是有借口原谅自己,却不知道爱玲的心是一只青花瓷碗说碎就碎。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下着雨,张爱玲觉得那是天使落的泪。这场天使的泪雨,已然冲刷掉了她和他的"倾城之恋"。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亦是张爱玲的方式,以决绝的方式,和花心的胡兰成告别。这不是她要的爱情,她太专一,怎么可以忍受三女配一夫的格局? 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说:“爱玲是美貌佳人红灯坐,而你如映在她窗纸上的梅花,我今惟托梅花以陈辞。佛经里有阿修罗,采四天下花,于海酿酒不成,我有时亦如此惊怅自失。又《聊斋》里香玉泫然曰:‘妾昔花之神,故凝今是花之魂,故虚,君日以一杯水溉其根株,妾当得活。明年此时报君恩。’年来我变得不像往常,亦惟冀爱玲以一杯水溉其根株耳,然又如何可言耶?”炎樱没有理他,张爱玲也没有理他。   台湾作家三毛有名作《滚滚红尘》,其男女主人公章能才和沈韶华即是以胡兰成张爱玲为原型的。看片子时,听到章能才感伤地对沈韶华说“你没有披肩,我没有灵魂”,我就坐在地板上哭出来了。我在想,世事无常,那么为什么让她们相遇?很多时候,他把他的心交给梦,你把你的心交给他,一切都不同了。

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其实,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三、与赖雅的今生缘

1955年的秋天异常清冷,清冷到在香港生活了三年的张爱玲一踏上维多利亚港湾的海轮就落下了冰冷的泪,她不知移民美国等待自己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好在,美国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该组织,向一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住宿和创作条件。)及时收留了她。 在文艺营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张爱玲认识了一个叫赖雅的老头。赖雅是德国移民的后裔,17岁就读宾州大学文学专业,后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早在学生时代,赖雅就创作有诗剧上演,且受到广泛好评。后来他辞去教职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赖雅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许多美国著名作家都曾是他的好友。他天生是一个流浪者,不愿受家庭的束缚。但,遇到文采飞扬庄重大方的张爱玲,他心动了。他们谈论中国的政治、书法,谈论文艺创作,彼此好感日益增多。紧接着,他们单独来往了。两个月后,这一对不同国籍的老少作家恋爱了。这时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并因此开始了他们十一年的婚姻之路。 赖雅与张爱玲的结合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是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又使这份爱显得力不从心。就在她和赖雅相爱后不久,也就是1956年10月,回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赖雅又中风了。这之后,他的病一直反反复复。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一天,赖雅从国会图书馆回来时摔了一跤,便卧倒在床。与此同时,他又一次中风。这一次,他是彻底倒下了。因为经济的原因,赖雅在医院做完治疗后,还是回到家里,由爱玲照顾。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便在赖雅的房间里放了一张行军床,好随时起身照顾已经完全卧床的赖雅。“她尽可能使赖雅干净,舒服。有时间的话,她还给赖雅念一些小报。赖雅便开玩笑,说她念的都是垃圾。爱玲也回敬说,他们就是垃圾的制造者。” 赖雅瘫痪了两年。两年来张爱玲都是一边翻译,一边照顾赖雅。她也曾想挣扎过,尝试将赖雅送到女儿菲丝那里暂住一段,她到迈阿密大学去做驻校作家。但菲丝有三个小孩子需要她照顾,张爱玲请的黑人女佣照顾又不能如意。这些都影响了张爱玲的才能发挥。 但是张爱玲不怨天尤人,她像花,选择积极怒放。为了生计,她自己带上赖雅,去迈阿密大学做驻校作家。可以说东方女性吃苦耐劳的品性彼时在她身上发挥到了极至。 当张爱玲和赖雅来到康桥时,赖雅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半年后,赖雅终于在康桥消耗完了自己的能量。他像一张薄薄的纸片一样,躺在病床上。这个一生都很高洁的美国作家,用他散淡的一生,执着地追求着人性的高贵。他的脸颊在临终时透出了一种光洁,他的长长的眉毛已经都白了。张爱玲紧握着他的手,她没有眼泪。她知道,这一天对赖雅来说,是真正的解脱。她要让他放心地上路。 在张爱玲一个人的陪伴下,赖雅走向了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终于解脱了。他悄悄地离去,没有举行葬礼,只是由菲丝安葬了他的骨灰。 张爱玲平静地处理完赖雅的后事,她觉得她的灵魂也跟着赖雅游荡去了,轻飘飘地没有重量。

张爱玲: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四、燃尽最后一炉香

英文里有句谚语:“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又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或许这就是她对自己人生与婚姻的一种回答,是对她与赖雅的爱所作出的注释吧。

乱世中,张爱玲所求者何?不过是“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遗憾的是她没有遇到懂她的男人,无论胡兰成还是赖雅,他们不懂得她,甚至配不上她的狂热和浓烈,她是为自己一个人燃烧,烧得炽烈,烧得自我。燃尽最后一炉香,沉香中所弥漫出的苦涩而又传奇的爱情滋味令后来人唏嘘不已。 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我们一不留神就会在胡琴的咿咿呀呀声中看见她—— 明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她是,你的,我的,我们的,永远的张爱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玛利亚   女校   独活   成说   时局   沉香   温州   香港   苍凉   上海   安稳   公寓   父亲   作家   岁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