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没有一丝丝预兆,今晚就看到了崔健上音乐综艺《为歌而赞》!还带来了自己的新歌!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除去跨年晚会这类纯表演的节目之外,我记忆里崔健上一次上音乐综艺还是2016年。


崔健上《为歌而赞》是作为助阵嘉宾进行助阵演唱,不是常驻的。但还是很难得了,让人好奇他为什么冷不丁上了一档新节目。


但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因为,《为歌而赞》没有无意义的掐架,只有音乐表演以及在表演中探索好歌的定义。所以崔健说,他是来表达自己的。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很多音乐综艺,真是越来越感到审美疲劳了。有些节目一点开,全是翻唱,都在消耗过去。而支持原创歌曲的节目,又因为观众很难一下对新歌有兴趣,而让节目组担心收视率和流量。


节目外,粉丝掀起各种争吵、骂战。节目内,音乐人们被节目设置的竞技规则带着走,无穷无尽飙高音。


最让我感到头疼的一点,还是乐评人对于音乐的苛刻、不包容。观众本来是想通过音乐综艺欣赏音乐和舞台,结果却看到一大堆乐评人与音乐人吵架现场。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当下不少音乐综艺为收视也真是拼了命,让以前只是点缀的乐评部分成为了主角。不断有所谓的乐评人在节目上讲出一些让人疑惑的发言。而某些乐评人对于音乐的判断,不仅完全不能让音乐人信服,还常常引发网友的质疑。


本来音乐是很主观、很自我的一件事。但现在大家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掐架从节目里蔓延到网络上,远远盖过了音乐本身,就很让人心累。


《为歌而赞》把目光放在“音乐人”和“音乐作品的评价”这两点上,没有喧宾夺主的炒作。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毕竟,对于很多音乐人来说,他们最想知道的只有两点:自己对自己歌曲满不满意,市场对自己的作品能不能接受。


时代滚滚向前,很多音乐人迫切想听到的,是真正来自于大众的声音。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音乐综艺与其让某一群专业乐评人代表市场,掌控对于某首歌的生杀大权,还不如直接把话筒直接交给听众,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感受。


今晚在抖音和浙江卫视联合播出的《为歌而赞》安排了上百位年轻听众组成百赞团,让他们面对爱乐歌手表达对于歌曲的感受。没有专业乐评人,《为歌而赞》直接让年轻人组成的百赞团上场与爱乐歌手交流,让更多听音乐的人来各抒己见,毕竟,乐无正解。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而《为歌而赞》邀请来的爱乐歌手也是优秀且多元的。第一期的爱乐歌手的选择就很有代表性。不同时代人气歌手们,走红的路径各不相同:台湾唱片工业里走出的的情歌王子张信哲,偶像剧和发片双栖发展的张韶涵,爱豆时代从女团节目中诞生的THE9,用作品在网络时代破圈的唐汉霄、宝石Gem、马思唯……《为歌而赞》让他们走到一起,以音乐内容为抓手,引发全行业关于“好音乐”标准的讨论。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最受关注的助阵嘉宾崔健这次演唱的是他的新歌《飞狗》。


崔健选的这首歌《飞狗》有着他那代摇滚人的表达方式,体现着崔健对于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思考。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进入“数字世界大草原”的每个人,并非自由如飞鸟,而是跌跌撞撞如同一条狗。人们会因为网络世界的迅猛的扩张、混乱与颠倒而感到恐惧,害怕被吞噬。歌词里有压抑、质疑,也有崔健一直坚持的反抗和顽强,“看准那庞然大物的重心点、来回击穿它的肚脐眼 ”。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崔健站在《为歌而赞》舞台上,面对这么多时下流行的人、事、物,却依然坚持自我。底下的年轻人也明显被他的“飞狗”精神感染到了。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请到崔健演唱《飞狗》,其实也体现着《为歌而赞》这个节目的包容与追求。


节目播出前,爱乐歌手们其实也表示出了对这个创作环境的疑惑。大家都想问:这个网络时代的节奏是不是太快了,受众是不是对品质没有要求,怎样才能平衡想受欢迎又要做好音乐这两个部分?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所以在各个爱乐歌手演出之前,《为歌而赞》先让助阵嘉宾崔健的《飞狗》为节目定下了基调。


这也给各位爱乐歌手吃下定心丸:《为歌而赞》并不是追着热度跑,而是渴求着不同的声音、希望不同年代的人自由歌唱,呈现出具有思考性与音乐品质的舞台。《为歌而赞》是创新且包容的,它希望能搭起一个桥梁,让创作者们相互激发、碰撞,呈现出有突破代际的思考。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接下来的每一个爱乐歌手的舞台都是精彩多元且具有突破性。


像宝石Gem在自己的常规创作中加入了一点摇滚味,Disco曲风、东北说唱、唢呐民乐等元素杂糅在一起,更有一种前卫效果。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而张韶涵的舞台又好听又好看。她不仅唱得好,还在舞台表演加入默剧的表现形式,很让观众惊喜。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张信哲则坚持自己的情歌王子风格,演唱了新歌《A Matter of Love》。张信哲这次和国际上很多大师进行了合作。《A Matter of Love》这首歌是Gary Barlow作曲、 Tim Rice作词、保加利亚的国家管弦乐团来担任弦乐的演奏。在以往的情歌之上,《A Matter of Love》升华出了一种古典的磅礴的大爱。


张信哲的舞台,延续了他以往的高水平发挥。一晃眼我还以为自己在看大气恢弘的演唱会。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而看到风格不同的爱乐歌手们齐聚一堂,就是很破次元的一件事。


《为歌而赞》看似没有标准,可它真正的标准是“音乐”本身。


这档节目其实也回答了当下的音乐人很多困惑。


现在的很多音乐人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在新型媒体越来越发达、年轻人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情况下,音乐人们要如何推广自己的歌,如何让自己的歌被更多人喜欢?


《为歌而赞》提供了一个平台,让音乐人们面对面了解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喜好与想法。


宝石Gem觉得这个节目很宝贵的也是这一点:《为歌而赞》里的声音是真正来自听众的感受。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留下评论,但仅仅是在网络上的交流却很容易产生误会与隔阂。《为歌而赞》把一些年轻人请到舞台上,好像就建立了一个更好的沟通平台。


由年轻人组成的百赞团会先对舞台进行一句话评价,而他们的评价也不是停留在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赞上。每个人都可以拿起话筒面对音乐人直接交流,可以更充分将自己的趣味阐述清晰。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只要把话筒给年轻人们,他们就能很好地表达出一首歌对自己带来的情感触动。每个人对于每首歌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些感受都值得尊重。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在每个人面对面充分交流,相互之间更包容、理解的基础上,爱乐歌手也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爱乐歌手可以像宝石Gem一样选择拥抱年轻人的潮流,也可以像张信哲一样坚定自己的想法。而无论选哪条路,都没有错。看完节目观众会发现,每一种音乐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因为真正有自我表达有创作热情的歌曲,不会过时,反而在这个传播无比充分的网络时代,更加彰显出属于音乐本身的魅力。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在抖音成为重要传播渠道的今天,我们都感觉到,这个时代,太快了。


一首歌可能会因为一小段旋律,几句歌词,就能得到充分传播。这一方面是给了创作人更多机会,你音乐里那些亮点片段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现象级”;另一方面也是给创作者们带来困惑:那么,人们还有没有耐心,听完一首更完整更复杂的歌呢?


所以《为歌而赞》的规则也是在模拟当下的传播路径,像做了一个有趣的“音乐试验”。


在这档节目里,百赞团先用碎片化听歌形式对爱乐歌手的音乐判断一轮;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然后大家可以再欣赏爱乐歌手呈现的完整舞台,重新作出一个判断。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这样,不同的音乐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让音乐的瞬间魅力和一首歌完整的舞台魅力,在《为歌而赞》里同时呈现。


听音乐的人们经过了两种体验形式,也能多角度感受音乐之美。


《为歌而赞》不仅让音乐创作者更了解当下一些年轻人的想法,也会让年轻人进行反向的思考:原来换个欣赏形式,也许你会得到更多音乐的感动。


有的年轻人会以这首歌适不适合自己的短视频创作为出发点来做出评价;但声乐教师郭潇雨提出反对,她认为,大家应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借平台与自己的影响力把更多优秀的歌曲带给更多人。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在看节目的过程里,我曾担心张信哲这样深沉宏大情歌风格会得不到年轻人们的喜欢。但看完节目后,我就发现,不要把别人想得那么狭隘。在看过张信哲现场舞台后,大家都体会到张信哲歌曲里面的美感,他的票数上升很多。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看起来有的前辈音乐人与年轻听众之间可能有年龄差距,但优秀的音乐是有着永恒的魅力,自然能吸引不同年龄层的欣赏者。张信哲也在台下坐着的年轻人之中找到了他的知音。

掐架比表演还要大声,不吵架就不能做节目了吗?


抖音已经制造了诸多流行,但大家都参与进音乐选择,带来的可能是更加千人千面多样化的音乐趣味,通过这样的互动,每个普通的音乐欣赏趣味都会打开。而传统歌手也能得到更好的展示平台,音乐和创作坚持自己,不用担心无人问津。


这让我想到,每一种新的媒介手段诞生之后,掌握表达的人就会增加,就总有人担心,内容产出量多了,创作就不够精英了。


可是,有了足够多的人在表达和选择,才会有更多创作的可能。


越来越多的音乐在抖音里成为“爆款”,创作者可能会因此收获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抖音也为传播音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无论是一小段旋律还是一首完整的歌,只要足够动听,都能在抖音里被发现、被传播。


如今的抖音,早就成为音乐人们和歌迷直接互动交流的平台,刺激着音乐人们的创作。


现在,通过《为歌而赞》,抖音更建立起音乐人和受众沟通的全新渠道。既让音乐人直面真实的市场规则,也助力优秀的音乐让年轻人认知,推动音乐行业的良性发展。


无论何时,唱好歌,一定有人听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爱乐   节目   可能会   创作者   网络时代   音乐人   听众   情歌   大声   舞台   年轻人   综艺   歌手   更多   歌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