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的“抄家史”

包括琼瑶在内的111位编剧,导演,制片人联名抵制于正和郭敬明。

直指有于正和郭敬明有抄袭劣迹,频繁在综艺节目上进行话题炒作。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先是谭飞发了一条微博,一个靠抄袭起家的编剧在教别人如何演戏,一个是靠抄袭起家的导演,认定不会演戏的小鲜肉未来大有作为。

直指于正和郭敬明。

稍后,汪海林转发了条微博。

于正就亲自下场了,内涵谭飞和汪海林是一汪臭潭。

于正的“抄家史”

而汪海林直接称于正为失足青年。

圈内人,也纷纷站队。

穆小勇作为于正的前经纪人,这次公开站队汪海林,还说出带于正是自己职业污点。

于正的“抄家史”

汪海林发起了联名活动,111位影视从业人员联名抵制于正和郭敬明。

2020年度娱乐圈最好看的戏,就这样的正式开始了。

1

于正是谁呢?

他号称自己是中国金牌的编剧,这个冠名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是于正在江湖中最为响亮的称号是“于妈”。

顾名思义,很娘。

同是翻拍过金庸武侠《笑傲江湖》的张纪中在金星秀上也曾经也说过于正,拍出来的东西很艳俗,因为他本人也是那个(娘)的气质。

于正,本名余征,1978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海宁。

于正的“抄家史”

海宁这座人杰地灵的江南小城,走出过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这样的大家。

在同学们眼中,大家不仅觉得于正很娘,而且行为有些出格的怪咖。

于正的同学曾经在天涯上爆料:

于妈当年在海宁中学元旦文艺演出中身着紧身健美裤演唱的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梅花三弄》!彼时,当舞台上您以便秘状撕心裂肺的唱出那句销魂的“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时,后来的神马凤姐芙蓉姐姐等众妖孽,与彼时的您相比,都只是浮云!浮云啊!!

当年于正这个表演,被全体同学一致公认是对他们青春期性心理和性认知造成摧毁性影响的事件。

时隔多年,他的同学还能清晰准确的描述此事,可想而知当年这个事件,给小伙伴们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刚念初中,于正迷上了金庸的小说,跟同学“吹牛”:“有一天我要做金庸的学生。”

于正的“抄家史”

2

高中毕业之后,自认为长相不错,想要成为小说中男主角的于正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他坚持考了两年,虽然文化课是满分,但是因为专业课程没及格,最后只能以旁听生身份入读上戏。

当年他的同班同学有佟大为,冯绍峰,严屹宽等。

进入上戏之后,很快他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是帅哥美女,自己根本做不了男主角。

于正的“抄家史”

演《雷雨》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应该演周萍(男一号),可拿到的角色是鲁贵。

大二汇报表演的时候,因为过度紧张,音乐还没起,他抢先跳了出来,台下哄堂大笑。

他的手一直在抖。

有一次于正在剧组当群演,大冬天里淋了四小时大雨,被导演骂:“你演得好烂!”

于正觉得自己很难在演戏上出人头地,于是他开始转行编剧。

那个时候他给《星空卫视》真人秀“爱情梦工厂”写剧本,一集就能赚1000多块,是全班赚得最多的。

于正的“抄家史”

这个时候,他遇到他人生中第一个“贵人”香港TVB资深监制李惠民。

执导过《新龙门客栈》的香港导演李惠民无意中看到了于正的本子,“他写东西还蛮聪明的”。

当时,香港TVB影视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正招兵买马。

2000年7月,于正加入李惠民的创作班子。

于正的“抄家史”

李惠民

3

那个时候,于正学习怎样写剧本。

“租了一间每月300元的小房子,每天打车花40块钱到李导家”。

在上海湿冷的冬天中写剧本,于正脚趾生冻疮,有一次晚上睡觉,有一只老鼠爬到了他的脸上。

没有工资,他每天啃一个面包或者是包子,是拼了命地写。

于正的“抄家史”

所有的支出都靠着以前的积蓄。

在李惠民这里,他学到最多的,就是扒剧本:“有时候需要看着导演以前的作品,把情节‘扒下来’,以备翻拍,或者,导演会给一些定好的剧本结构,往里面填内容。”

4

这一年他看了王蕙玲编剧的《人间四月天》:“对我影响很大,我真正想要做编剧。”

他还喜欢席绢的《上错花轿嫁对郎》,也开始读琼瑶的作品,最喜欢的是《梅花烙》,能把他看得泪流满面。

后来,这部他最喜欢的《梅花烙》也成为了他抄袭的对象。

在李惠民工作室做学徒期间,他说写了一个40集的《荆轲传奇》,李惠民的妻子说,写完给你包红包。

交稿之后,他兴高采烈地拿着红包回家,拆开一看,里面是五千元。

于正的“抄家史”

于正的“抄家史”

他眼泪当时就掉了下来,那时上海的行情是,20集剧本给80000块钱。

他的积蓄已经花完,于是决定离开。

2003年于正离开了李惠民工作室。

但是在2004年年末,《荆轲传奇》正在央视八套播出。

“编剧于正讨要《荆轲传奇》署名权”的新闻热度远超过了电视剧。

于正的“抄家史”

那个时候,于正这个名字对于大家来说是陌生的。

面对媒体采访,于正说《荆轲传奇》他写了40集,自己的名字只出现在片尾不起眼的位置,正牌编剧成了李太太。

这让他很不爽,感觉到自己被侮辱了,所以要就著作权问题状告香港导演李惠民和出品方。

他称自己和卢薇才是该剧的真正编剧。

但是据王秋雨编剧介绍,其实于正编写的部分不符合李导演的要求是由编剧孟蕊重新编写。

于正的“抄家史”

在李惠民工作室,于正没有担任过独立编剧。

而《荆轲传奇》是于正在影视作品上的第一次署名。

很多年之后,于正也说过《荆轲传奇》是自己和别人合作创作。

于正的“抄家史”

既然不是主创编剧,在片尾能给署名,也是非常良心了。

其实,说到底于正的目的不是争取什么署名位置,而是通过状告这位资深香港监制,可以让自己迅速获得关注。

王秋雨曾经说过,“创作者不是商人,多用些心在创作上,少用些心在炒作上。”

于正的“抄家史”

多年之后,李惠民被问及当年事件的时候,“于正很聪明,知道怎么让自己出名。”

不懂炒作的编剧就不是一个好的制片人。

于正成名之后,有媒体问他,哪些人算是你这条路上的恩人

于正说,是李惠民,但是后半句是,我曾经没日没夜给他写剧本,交不起房租,他却不给我钱。”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于正。

5

编剧圈不是那么好混的。

离开李惠民的于正四处碰壁,陆陆续续被人坑了很多次。

他的第一任经纪人不帮他找好项目,却给他降 50% 的片酬接活,写完 20 集剧本后一分钱不给他。

还有写 40 集剧本只给 30 集钱的,有用美元汇率赚 3 万块差价的,还有写下一部才结清上一部钱的。

于正的“抄家史”

那些年,于正经历了各种心酸。

2004年,于正的父亲病危。

母亲给他打电话,因投资方着急赶剧本,他还被导演关在房子里写稿。

于正想要和导演请假,可导演冷血的回应道:“父亲死了有什么了不起,我两千多号人还活着呢,你要一走全死了。”

于正的“抄家史”

被迫无奈的他从窗户水管爬下去,赶到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了。

这个故事另外一个版本是,他漏了一个细节:前老板李惠民当时借给了于正2000元,劝他赶紧回家探望父亲。

后来,于正自己成立了工作室,自己做独立编剧。

2005年,独立创作他接连写出了《烟花三月》和《我爱河东狮》两部作品,这也是于正之后在电视圈十多年来仅有的两部未被指责抄袭的原创剧本。

写《烟花三月》得的时候,于正的剧本一直被否定,“烂啦烂啦,听到你都觉得自己不会写剧本。”

于正的“抄家史”

事实也是如此,但剧集播出后反响平平,和很多年前意识到自己不能走演员那条路一样,于正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不适合走原创编剧这条路,于是迅速的另辟蹊径了。

直接借鉴曾经的爆款电视剧就好了。

把情节结构‘扒下来’,以备翻拍的时候用。

于正的“抄家史”

2004年,TVB的《金枝欲孽》红遍亚洲,被称为宫斗剧的“始祖”。

于是,2006年就有了于正的《大清后宫》。

虽然被媒体指责是抄袭,但是播出后收视一路飘红。

一直被否定的于正,一下子尝到了甜头。

于是,《大清后宫》成为于正事业腾飞的起点,也是他抄袭的起点。

于正的“抄家史”

面对质疑,于正的回答:“我当初创作时就将《大清后宫》定位为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囊括了《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等经典剧的成功之处,目的就是挑战《金枝欲孽》创造的收视奇迹”。

于正的“抄家史”


这一年,于正清楚地感觉到,“一下子就火了”.。

与此同时,于正也大彻大悟了,自己再也不用费时费力的写剧本。

他找到了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收视率很高剧本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借鉴然后“集大成”。

6

在这样“集大成”的思路下,于正成为了一年能出三部戏以上的高产编剧。

2009年6月,距离《美人心计》开拍还有一个月,于正把剧本给经纪人穆小勇看。

在穆小勇翻开剧本之前,于正拦住他,试探地问道:写的时候借鉴了一下网络小说,叫《未央·沉浮》,你看需不需要联系一下作者买版权?

穆小勇一看就傻眼了,这哪是借鉴,这人物和故事主线一模一样,不买是等着被告么?

来不及质问,穆小勇赶紧联系了该书作者,先付了款,再补的合同。

于正的“抄家史”

《美人心计》爆火,于正更加坚信自己“集大成”的操作是收视率的灵丹妙药。

于正知道收视率是他最大的筹码,于是他大刀阔斧的开始了自己的“抄家”之路。

《胭脂雪》抄袭《凤凰四重奏》。

于正的“抄家史”

《贤妻良母》抄袭《溏心风暴之花好月圆》

于正的“抄家史”

《锁清秋》被扒出抄袭李艳芳的《恨锁金瓶》。

于正的“抄家史”


2011年《宫锁心玉》这部剧却火得一塌糊涂。

当时就有媒体称这部戏火就是因为它是集大成的山寨之作。

《宫》从内容到演员的演绎方式无不像一锅乱炖的大餐,什么热门有什么,晴川犹如《还珠格格》“小燕子”上身,还有《流星花园》的折腾,更有《金枝欲孽》的后宫斗法大戏。

于正的“抄家史”

那个时候,骂于正和找于正合作的人一样多。

“我在《宫》最好的时候,每天会接到五六十个电话,很多人都捧着我。”

并且,于正在媒体上洋洋自得,说自己不是抄袭只是借鉴。

2014年,编剧琼瑶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广电总局举报于正《宫锁连城》抄袭自己的《梅花烙》。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编剧李亚玲在琼瑶发出公开信当天就爆料于正曾要求她抄袭《梅花烙》。

内地139名编剧发表联署声明声援琼瑶。

于正的“抄家史”

小说《帝王业》的作者寐语者发长微博声明,声明中指出“《宫锁连城》一剧,不但涉嫌抄袭琼瑶女士作品《梅花烙》,也盗用了《帝王业》书中重要桥段”,“于正制作的《像火花像蝴蝶》一剧,涉嫌抄袭我另一部作品《衣香鬓影》的人物设定。 ”

电影《心花路放》的编剧董润年、《分手大师》编剧俞白眉、《蜗居》等电视剧的编剧六六纷纷在微博表态:“终于!中国版权保护拉开帷幕。”

六六更是坦言,于正又贪钱又不要脸。

于正的“抄家史”


琼瑶的律师在法庭上举证“《宫锁连城》涉嫌抄袭《梅花烙》”的桥段有21处:包括偷龙转凤、次子告状亲信遭殃、皇上赐婚多日不圆房、面圣陈情、公主求和遭误解等情节都一模一样!

汪海林,就是这个官司中琼瑶找的专家辅助人。

法院宣判后,于正方面第一时间发出声明表示“证据不足,不服判决,将提起上诉”。

但最终败诉,被判赔偿款项共计500万元,并向琼瑶赔礼道歉。

钱是赔偿了, 但是时至今日于正还没有道歉。

于正的“抄家史”

而自称在圈内有无数好友的于正,联系了很多人。

竟然没有人愿意给他做专家辅助人。

于正的“抄家史”

在一审结束后,人民日报曾对此事做出过评价,直接用“文贼”称呼于正:“以抄发家,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逃不过法律制裁。”

于正的“抄家史”

这件事情给于正带来了很大的重创。

他曾经对媒体苦情的说,琼瑶告我是前辈对后辈打压。

于正的“抄家史”

对于抄袭,于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这个人有个习惯,看过大量的电视剧和大量的书,看到经典的句子桥段或者好的东西就会记下来,写的时候就会融会贯通,脑海的记忆就会跑出来。哪个作家敢说自己写的桥段是别人从来没用过的?哪篇文章没引用过别人的东西?这样来说,那么大家要说《京华烟云》抄袭《红楼梦》吗?李碧华的《青蛇和白蛇》抄袭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吗?难道只有韩国的《大长今》和日本的《阿信》是原创的吗?其实韩国的《人鱼小姐》和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也很像。”

能把抄袭说的如此清新脱俗的,只有于正了。

于正的“抄家史”

外界对于正的评价就是一个商人,很懂得电视观众心理的专家。

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金牌编剧。

因为他早已经被中国的编剧行业开除了。

于正的“抄家史”

此次,汪海林再次提及于正抄袭琼瑶的事情,并且直接让他向琼瑶道歉。

真是再次揭开了于正的伤疤。

正所谓,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就在汪海林发出七条建议后,于正就在留言区表示要起诉汪海林诽谤。

于正的“抄家史”

汪海林直接回应一句“不起诉,你就是个弟弟”。

于正的“抄家史”

此次,三个男人的好戏正式拉开帷幕。

吃瓜群众纷纷站队。

于正这么多年捧红了很多明星,但是很多人也都离他而去。

无人愿意为他发声。

于正的“抄家史”

于正的“抄家史”

于正微信上的签名,“一介书生,半世狂傲,心中有戏,目中无人。”

参加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于正被问:“你有过追求名利的阶段吗?”

于正回答:“我从来没追求过名,只追求过利。”

#娱乐圈里面的“抄袭咖”##汪海林和于正的“新仇旧恨”##娱乐聚焦#

——END——

我是@毒舌女青年 关注我,了解更多幕后故事

于正的“抄家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连城   海宁   家史   桥段   香港   后宫   编剧   梅花   剧本   导演   当年   电视剧   同学   传奇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