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写序,这是一本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五年前,我买到了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出场很像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皮囊(2019)350万册纪念版 ¥33 购买

毕竟,刘德华写序是个足够大的噱头。

他说:“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是的,很真。

不可否认这是一本拥有好口碑的书,值得一看。

刘德华写序,这是一本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翻开这本书的下午,我在地铁上。坐在靠门的位置,几乎需要从这一头终点站坐到那一头终点站。所以,我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蔡崇达的文字。

我仅仅读到第二个故事——《母亲的房子》,竟不可抑制地流起泪来。坐在我旁边的乘客用异样和不解的眼神迅速地看我一眼,然后飞快地转过头去。我想,任谁遇见一个姑娘在地铁上看着书哭起来,都会觉得挺莫名其妙的。

但,冲撞内心的强烈情绪,让我控制不了泪腺。那是一种怎么表达的真实,你能感受到作者在当时发生和经历的各种情绪。他不在故事里,他在你的脑海里,他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当时的情景。

我一边不忍直视他笔下的爸爸、妈妈和阿太,但又不断地被蔡崇达凝练朴素的文字吸引。当我读到急转直下的剧情,会非常想停顿下来,却从未真正停顿过。因为那些黑色的文字,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士兵,用强悍而骇人的气势催促着你。

我不忍心去经历作者父亲的残疾和死亡,但这本书的许多故事里都出现着父亲的身影。他是一个不能忽略和淡忘的角色,被反复提起,是遥远故乡的一个身影,代表了作者许多愉快和痛苦的记忆。

我感谢现在的写书人中,还能有这样一部分真诚的作者。

他们写着并非虚构的题材,用洞察世事的双眼,代替许多麻木了的人去观察世界。并愿意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体悟,将这些收获传达给更多的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冷漠且不容易被陌生人打动的世界。我们被现实教育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在这本书里让我重新读到一些邻里同乡间的温情,这份温情使得逐渐丧失情感交流的世界,闪现出一些光斑,虽小但耀眼。就像干燥的肌肤,得到了雨水的滋养,每一个毛孔都能尽情呼吸。

昨天,我跟夏苏末推荐这本书,她说已经在读,并且形容它为: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骨头的书。这话很贴切,让人不知再说什么更好。

《皮囊》时刻提醒着我,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复杂而敏感的故事,你稍加追寻就能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那种时代和故乡的痕迹,那么熟悉和陌生;那些记忆中的人与事,都渐渐改变并远离。当我从《皮囊》中读到阿小和文展,总是要放空一会儿,跳跃回自己的学生时代,想念起与他们相似的好友或玩伴,在某个具体的情节里傻笑一下,又恍然醒悟,原来我还在地铁上。

在蔡崇达的笔下,我对父亲和母亲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启发。许多书都曾告诉我,你要如何如何孝顺父母,有哪些方式可以去实现这件事。然后,我照猫画虎,学了几分形式主义,对于父母的照顾只能是隔靴搔痒。

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有一种可以更加理解父母的感受。曾经的责骂、批评和老旧的训斥,不再显得那么不近人情。

尤其,当我读到在房子要拆之前,作者重新去父亲曾住的屋里看看,他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父亲的肚皮上,便不由自主地躺到床上,感觉到父亲的气味把他包围。他在床头发现了一张自己的大头贴,脸的部位异于其他地方得白。他察觉,父亲一定经常摩挲那张脸。然后,他一边克制,一边大哭。这个细节,实在让人心疼。

我想,这是三个月来读得最尽兴的作品,语言并不华丽,但自有一种长期写作的人才能表达出的美感和节奏。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样真诚且将打动人心的作品。

愿,姐姐和蔡崇达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故事   不近人情   皮囊   终点站   停顿   笔下   温情   故乡   地铁   父亲   父母   文字   喜欢   作者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