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对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我差不多是在10年前就听说,但是一直没有真正购买来阅读,最近自己在重构自己的思维框架模式,才想起来购买阅读。当然也有不少人由于这本书的书名本身而错过了这本书。

首先我们看下豆瓣上对这本书的一个简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关于作者本身的描述参考: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这些问题长久折磨着他并让他焦虑又烦躁。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接受了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

所以可以看到书里面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的斐德洛实际上本身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感悟,只是变化为了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写作。

这本书在IT行业被很多IT大佬推崇,就我个人整体阅读下来的感受来说,整体有很多内容和观点都触发我们思考,但是内容的本质仍然没有脱离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和技术,包括道家和佛学的一些思想。

这本书一开始的阅读感受实际是相当乏味了,枯燥而冗长,一个是本书翻译的原因,一个是作者长篇叙述的美国地理和自然环境,我们并不熟悉,这都导致这些关于旅行的叙述并没有那么吸引人,或者再加上翻译的原因更加显得枯燥。

其次个人整体读下来还是感觉支线内容太过冗长,当然要讲明白一些道理各自的讲述方法都不同,从作者角度结合旅行和故事往往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就我个人感受来说铺垫太冗长导致你容易漏掉整个故事线的主体脉络,包括整体故事的核心逻辑。

自己在前面几年对于西方哲学,道德经,庄子,佛学的书籍都有所阅读。包括现在仍然保持每年详细阅读一遍《金刚经》并整理笔记的习惯。同时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模式,而思维本身的溯源又回回到了古希腊文明时代,回到了从宗教到西方哲学思想到西方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

如果你原来对原来对古代道家思想,西方哲学和艺术,佛学和禅相关知识有过学习的话也可以看到,这本书并没有提出任何的创新观点,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有些已有观点进行说明和体验,或者说我们叫的证悟。

那么为何这本书会在IT行业如此热捧?

个人整体感觉一个原因还是作为IT从业人员本身思维和知识面都相当受限,虽然在专业领域有相当的技术深度,但是知识广度本身有问题,并且也造成了科学和艺术的割裂,难以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所以看到这本书很多人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我自己阅读完这本书也有很多类似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更多的是对我原来一些模式的思考和观点进一步明晰和印证,这本身也是相当有价值的事情。

就我个人而言,也推荐《黑客和画家》这本书,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同样也是感觉,对于IT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多接触跨学科的知识,多考虑科学和艺术的融合,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01-良质是什么?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实际上这里包括两个问题,先是良质是否存在,其次才是良质如何定义。

良质是否存在?

在书里面谈到,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

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如果良质不存在,那么最先受伤的是艺术,艺术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没有了艺术。接着是运动,游戏,市场运作,考试等统统都出问题,都没有了好坏之分,那么整个社会无法正常运作。

一旦你把良质抽出来,你就得到朴质了。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的精髓。

因此从这部分的论述来说明良质本身是存在的,良质是维持社会和环境正常运作的基础。是自然和社会运作的基础规律和法制。

良质如何定义?

书里面实际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良质无法定义。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它,因为下定义是一种严格和规范的思考过程,所以良质无法定义。如果我们统观全书,可以找到一个对良质的近似阐述,即:

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它是主观意识到客观的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因为没有客观就无所谓主观。

从这个阐述来说,良质是一种主观遇到客观产生的一种意识,其强调的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主客观本身应该是一体的。

按照书里面斐德洛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在传统哲学里面我们只会谈到物质和意识,但是良质本身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良质是独立与物质和意识之外的第三种事物。

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就是有了独立的意识行为,而对于自然界很多事物也是客观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变化而受影响。但是当人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即产生的特定场景和环境下的意识事件。

比如张三和李四都看到了一副画,这副画让张三在那刹那感觉到了内心的平静,也可能让李四感受到一种美和内心愉悦,这可以间接理解为作者所强调的良质,一种并非能够统一规则定义的东西,因人,因环境而不同。

同时这种意识和看法本身也应该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无绝对的对错之分。

找寻良质

自性悟,众生即佛。人人即有佛性,需要的往往是自己去探索和找寻。他人仅仅是给你一个指引,去激活你自己内心的佛性。

为何要找寻良质?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你自己内心回归到平静,和谐的一种状态。即使你可以学习大量的心理学,佛学等书籍,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自己去探索,实践和证悟,别人无法代劳。

对于这种和谐平静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消除传统的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思想,去找寻感性和理性,古典和浪漫,科学和艺术,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心和物之间的一种统一。

从最早人类产生意识,再到逐渐形成语言和文字,产生了知识和学科,再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化,这也导致了知识边界和割裂越来越严重。那么找寻良质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去重新统一你固有的知识分割。

01-古典和浪漫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对于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实际包括了两种认知形态,即书里面谈到的古典和浪漫,对于作者来说更加偏于古典,科学和理想认知模式;而对于约翰夫妇来说则偏于浪漫,感性和艺术层面的认知模式。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的。古典强调的是科学的逻辑和事实,而浪漫强调的是灵感和直觉。就拿一堆沙子来说古典认知关心的是沙子如何分类,沙子的组成元素;而浪漫认知则关心沙子的感官体验。

古典认知偏于理性和科学方法。

浪漫认知偏于感性和艺术创作。

那么究竟是古典好还是浪漫好?

如果你在比较谁对谁错,那么就已经离要找寻的良质越来越远。简单来说更好的一种状态应该是古典和浪漫的一种统一。

我们拿一个学习画画的人看到一副绘画作品来说。

当他第一眼看到这副画的时候,一定是偏浪漫认知,即整个画带来的美感,和谐和感官体验。其次才会去思考这副画作具体采用的画法和原材料,是否分层,是否采用了透视法构图等古典认知内容。

一个学画的学徒如果每次画画都将精力放在几何构图,作画原材料,涂层等上面,那顶多只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模仿者,而无法成为一个大师。一个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古典和浪漫,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

就拿我们每天用的软件系统,APP应用来说,绝大部分仅仅都是一种工具,而难以真正成为一个有灵魂和自我气质的优秀作品。

02-科学方法-逻辑

谈古典认知就会谈到科学方法,那么科学方法是什么?

简单来说科学方法的核心是逻辑,逻辑的核心又是归纳和演绎。在古希腊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基本就形成了基础的归纳演绎和逻辑思想,再到了哥白尼和笛卡尔基本形成了科学的事物研究方法论。如书里面提到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论。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有试验得出结论

这个研究方法本身也是前面谈到笛卡尔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书里面谈到了对摩托车的维修艺术,简单来说你需要从对摩托车外在浪漫的观察,转到古典理理性的思考,即你需要去考虑摩托车的组成结构,摩托车的功能。你应该将对摩托车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层次结构。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在浪漫思维的人眼里摩托车就是一个外在整体,但是在古典思维的人眼里,摩托车仅仅是多个不同的零件组成的一个组合体。车轮,把手,发动机这些零件相互协同才完成了摩托车的运动行为。

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融合

当阅读到对摩托车的组成结构和行为分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进一步印证了我在事物认知上面的一些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特别是关于对事物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方法,同时又要打破静态和动态的对立,将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里我再简单描述下对摩托车的分析方法。

当从理性的角度来观察摩托车的时候,包括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

静态分析可以分解为要给完整的层次结构数,比如摩托车包括了把手,轮子,发动机,传动系统,座椅等。对于发动机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气缸,连杆,润滑装置,喷油装置等。

而动态分析则摩托车会体现出匀速,加速,减速三种不同的运动形态。

如果仅仅分析到这里,那么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并没有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摩托车表现出来的动态行为特征,具体是内部哪些零部件共同作用和协同的结果。动态分析你只会分析到踩油门后摩托车加速运行,但是深入地动静分析一定是你会去搞清楚加油门作为输入,触发了内部哪些零部件协同,最后形成了加速这个动态行为。

浪漫认知是外在的,但是古典认知一定是深入内部进行科学探索的。

提出合理假设最难

在前面谈问题分析解决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一个点,即先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再提出新假设直到问题解决。

还是回到摩托车故障维修。

真正的难点往往在于能否在第一时间提出最可能的假设。

一个摩托车由上1000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之间可能存在上万个交互和集成点,那么当持续故障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快速假设究竟是哪个零件,哪个集成点出现问题?

一个有经验的人往往在前期多年的摩托车维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带来的就是即使听下摩托车轰鸣的声音就能够直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实践积累经验往往才是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内容。

但是你又必须意识到不要去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比如书里面谈到一次摩托车故障,本身是车子没油了,却以固有的经验模式认为是摩托车一个零件坏了,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错误。

对事物本源的探索

学科划分越细,二元对立也严重,往往离事物的本源越远。

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层次结构,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区就出现在这个结构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自然界的终极规律和法则是什么,这种规则一定是足够抽象和普适的,一定是打破后天形成的各自二元对立的。

从佛学里面来说,事物并不是你看到的形状,你认为的好坏或大小,事物本身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而存在,事物的本源是无自性,是因缘和合而成。这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真正的无(没有),而是独立于有无的第三种形态。

学科划分越细,科技越进步,往往离事物本源就越远,离探寻的良质也就越远。良质的探寻过程更类似于一种抛弃个人固有执着或看法,回归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

03-过程即目标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在我前面很多文章都在阐述过程即目标这个观点。

在这本书里面一段描述:

当你的思想不再集中在眼前的行动上,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一片锯齿状的叶子;这块岩石有点松动;从这里山顶上的雪不太容易看见,即使愈来愈接近山顶。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事。如果你只是为了爬到山顶,这种目标是很肤浅的,维持山的活力是靠这些周遭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山顶而已。

禅是山的精神,而不是山顶。你在山顶发现的禅,就是你把它带上去的。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无法体会过程的意义,真正用心去感受过程的愉悦,那么即使你达成了目标,这个目标价值也大打折扣。

如果从对良质的探寻来说。

过程和目标本身也是和谐统一,并不可分割的。过程即目标,任何一个目标本身就是无数多个小的过程聚集在一起而完成的,同时目标的达成往往也是你人生这个大过程下要给阶段的开始。

看到这里你或许更加容易理解为何作者要借助旅行这个故事来讲述自己的禅和对良质的探寻,同时也更加容易理解旅行的终点从来都不是目的,真正你应该感受的是旅行的过程,去用心感受身边的事物。

真正活在当下,当下即禅。

当你真正能够把握当下,做好当下,做好过程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的时候,目标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目标反而成为了一种附属品。你越是急迫地想去达成一个目标,反而是忘记了初心,外重者内拙,即是这个道理

04-教育尝试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书里面实际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讲斐德洛的教育实验,这个实验重点就是去除标准答案,去除考试和打分机制,并提出了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如下:

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在他开始修辞学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先清除这个习惯。模仿似乎是一种外界压迫,小孩子从来不会这样,似乎是后来附加上的,也可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任何学校教育更加应该触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触发非标准答案下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强加一个固定的评价和评分体系,约束学生的创造力。

但是实际上这里走到了一个极端,简单论证如下。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计划后,学生自己去完成并交付作业,但是这个作业本身没有打分或评价,那么学生如何来获取到正向或负向反馈,没有反馈如何持续进行后续的学习和迭代。

所以这里个人理解的重点是教育评价体系不应该固化或僵化,而不是说没有评价体系。

在我前面一篇谈教育的文章里面也谈到通识教育。

何为通识?

我们也不要简单的理解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科学人文啥都懂就是通识教育,而应该意识到学科知识融合才是关键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去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已经被专业化细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学科分割和二元对立下的一种回顾。即各种学科知识应该进一步融合,而不少加剧分割。

数理化本身应该融合不可分,理科和文科知识也应该融合,科学和艺术本身更加应该融合,知识被人为的分割,产生了大量的固有思维和价值观,最终很容易变成一种奴性教育。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触发和激发学生思考,但是绝对不是说没有分数考核和评价体系。

05-道还是佛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良质不是主观的意识,也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脱离主客观的一种事件。

良质是主观看待客观的一个意识事件,由于主观的人本身个人的经历,经验,性格等不同,实际这个意识本身会千差万别。

但是这不是良质本身有差异。

良质独立与主观和客观,无形也无状,无法去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这里谈到良质更加类似于自然界本身内在运行规律和法制。

即使人意识不存在,客观事物不存在,这个自然法则仍然存在。那么从这个意识上良质和道德经里面的道概念很类似,道法自然,道即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适规律,内在运行法则。

正如道德经里面谈到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那么良质和道德经里面的道很类似。

佛性-消除二元独立

斐德洛说过"良质就是佛"。

知道良质与佛在古英语中的字根其实是同一个字(Good and god)。

在探寻良质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始终在强调应该消除主观和客观的二元独立,回归事物本源,事物不应该简单的好坏,对错来进行进行评价。

消除二元对立本身也正是佛法里面核心的一个思想。

当你去消除二元独立的时候,往往可以进一步断除自己的一些固有执念。你为何要执着呢?你执着的事物往往并不是你肉眼看到的样子,并不是真实存在,那么你还有执着是非对错的必要吗?

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开始的感觉是良质类似于佛法里面谈到的空性,但是重读了相关内容后感觉这个看法本身不对,即作者谈的良质并没有达到空性这个境界。

人人即有佛性,探寻良质的时候更加应该意识到不是你去传递佛性,而是应该激发起他人内心自有的佛性。类似于禅里面说得明心见性,需要的是自己去修行和实践,去证悟。

当你全身心的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更加容易消除杂念并收获内心的平静,这个提法有点类似与心流的说法。禅里面谈到的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进入到一种内心极度的平静状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当你达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往往更加容易跳出盒子观察世界。

06-回归初心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找寻让内心平静的良质

最后再重新思考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关键理解。

当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倾向于讲自然界内在这种无二元独立的法则叫为良质。如果整个生物进化史没有进化出人类,那么当前的自然界或整个生态链循环更加类似良质的状态。

当整个生物进化出现了人类,人产生了意识。

意识不断发展产生了分别,也有了是否对错等二元独立。同时从最简单的二元对立思想发展到古希腊的辩证法,归纳和演绎逻辑;又发展到古典科学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再进一步的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将自然界规律的公式化和模型化表示。

但是科技的发展一定是加速了二元独立,加速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学科也进一步细分,科学和艺术也不再相融,感性的浪漫被理性所替代。

任何事物或事件都在以社会法则中的标准公式进行定义和打分。

所以科技越发展,虽然对人类来讲寿命更长,生活条件更好也更加便利,但是从整个自然界来讲实际上是在破坏自然界的一些基础法则。

科技越发展,离良质往往越远。

那么探寻良质的过程则是一个回溯和回归初心的过程。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你如果要去探寻良质同样也没有标准答案,而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要的是什么,你的初心是什么。


欢迎关注:@人月聊IT

分享数字化转型,企业架构规划,云原生,思维和个人成长类文章。公众号同名,可以搜索关注,文章每周一,三,五定期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摩托车   艺术   自然界   对立   主观   认知   学科   客观   事物   平静   内心   古典   意识   过程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