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

一个头戴毡帽的瘦高男人,伛偻着身子被搀上舞台。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男人带着一副圆框墨镜,镜片后面是深凹下去的眼眶,他已经双目失明。

台下的孩子有些害怕地钻进大人的怀里,不敢看台上那个可怕的人。

可那人只是缓缓坐在话筒前,拿起胡琴开始演奏。

悲歌婉转令闻者哀从中来,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多年之后,人们将其与西方的音乐家贝多芬相提并论,他就是瞎子阿炳。

有人说阿炳是生不逢时,不然必然会成为如贝多芬一样的音乐大家。

他和贝多芬一样命运多舛,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只是阿炳的一生却更加的悲惨凄凉,那到底是什么让他拥有了这样的人生呢?

1 天道不容的道家子弟

阿炳的母亲,坊间有两种说法,有人说她姓严,也有人说她叫吴阿芬。

她出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在姣好的年纪嫁给了家乡的名门秦家,可不久就成了寡妇。

由无锡城三清道观雷尊殿的道长去做法事,

其中有一位华清和道长,长相端正,精通音律。

华清和字号雪梅,寓意如雪梅般坚韧干净,道观里常有人说,他会是未来的主持。

在秦家作法的时候,华清和看见寡妇,寡妇也望向了他,这一瞥,柔肠缱绻,勾人心魂。

华清和,动心了,凑巧的是寡妇也动心了。

不过这两人一人是道士,一人是寡妇,畏惧闲言碎语,只能在黄昏后相约,私定终身。

可没过多久,寡妇怀孕了,她藏不住孕肚,更无法阻止相亲四邻的猜忌白眼。

其实现在来说正一道的道士是可以结婚的,

但放在过去,道士结婚生子却是世俗所不容的。

1893年时,华清和顶着压力将女人接到了雷尊殿的一和山房,让她安心养胎。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那年8月,他们的儿子阿炳降生,华清和为孩子起名为华彦钧。

阿炳从降生时起,便与众多恶语闲言相伴。

有人说他是违逆天道而生的孩子,有人说他这辈子注定会成为一个恶人。

可阿炳年幼,并不懂这世间恶意,只望着母亲讨吃食,讨怀抱。

女人常背着阿炳泪流满面,早存了轻生的念头,

可又舍不下这小小娇儿,只能熬日子过活。

终于在阿炳4岁那年,女人被流言击溃了最后的心理防线,选择了自杀。

华清和彼时已经成为了道观下任主持的候选,每日忙碌,无暇顾及儿子阿炳。

因此,他只能将孩子交给同族的姐妹抚养,然后等待做上主持之日,再接儿子回身边。

在婶母的照料下,阿炳渐渐长大,直到八岁那年他回到了雷尊殿做了一名小道士。

成为了主持的华清和不敢直接将阿炳放在身边,而是送他先去读了三年私塾。

之后华清和又收阿炳为徒,此时,阿炳不知道眼前的师父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

只恭敬的尊师父,行晨昏定省的礼节。

儿子回到身边后,华清和将自己的曲艺本领倾囊相授,

从鼓笛到二胡琵琶,阿炳学了个遍。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都说亲爹教不了亲儿子曲艺,因为下不去狠手,可华清和实在是个例外。

为了能让阿炳尽快掌握各类乐器技艺,华清和着实下了“狠手”。

阿炳练习吹笛要迎着风吹,如此便能延长气息;

笛子尾部挂上秤砣,如此便能增强臂力,持笛时间久也不会手抖;

至于练习二胡琵琶等弦乐,阿炳的手指被勒出血痕是家常便饭。

在师父的教导下,阿炳进步飞速,

他很快掌握了多种乐器,还对乐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17岁时,阿炳已经可以跟随道观的道士们一同外出演奏。

阿炳身材高挑,长得也算一表人才,因为嗓音洪亮,颇具正气之风。

道观里的众人,都知道阿炳很受主持华清和的重视,也都对他另眼相看。

阿炳并不知道,这是亲生父亲隐晦的父爱,只以为是恩师看重,还十分感激师父。

因为演奏的本领扎实,阿炳很快就成为了道观演奏者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地人见阿炳行事稳健,温和善良,都称他一声“小天师”。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这是阿炳人生中最自在的一段日子,也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段“好日子”。

在他25岁这一年,老主持华清和与世长辞。

临终前,华清和将深埋于心底的往事尽数告知了立于病床前的阿炳。

尘封的岁月携卷恶意无情地扑向阿炳,身世之谜就此揭开,

让他悲恸不已,让他手足无措。

阿炳曾经因为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而备受欺凌,度过了非常艰苦的一段时间,

如果不是音乐陪伴着他,可能他早就从精神上垮掉了。

如今告诉他,对自己青睐的师父就是亲生父亲,让阿炳深受打击。

他不明白曾经在他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这个真正的父亲明明就在身边却没有帮他。

华清和在咽气前将道观雷尊殿传给了阿炳,可阿炳此时却不在意这些。

他觉得很迷茫,事到如今,他要道观有何用呢?

阿炳曾经的信仰已然倒塌,他哀怨,他愤恨。

他恨世道不公,也恨世人无情。

他恨世俗让他出生就遭人唾骂,他恨世事让他丧母无父。

自此时起,心病让原本前途光明的阿炳性情大变,走向了人生的低谷。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2 染病失双目卖艺维生

身世的真相,让备受打击的阿炳堕落起来。

继承道观后,阿炳没有继续以前为人做法事奏乐的营生,而是拿着道观的积蓄花天酒地。

世人认为道家弟子不得结婚生子,于是他就频繁出入风月场所。

阿炳似乎在用行动去反抗世俗的眼光,只是代价却是他的健康和身体。

有了钱,阿炳身边聚集了很多狐朋狗友,他们撺掇着阿炳四处吃喝玩乐。

没过多久,道观的香火钱便被折腾殆尽,可阿炳却并不想回头。

因为私生活混乱,阿炳染上了花柳病。

可这时大烟在阿炳生活的地方开始横行,

为了麻痹自己寻求快活,他又一头扎进了烟馆。

大烟要钱,治病也要钱,阿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大烟毕竟有毒,大烟侵蚀着阿炳的身体,原本玉树临风的人此时已经骨瘦如柴。

而花柳病发作让阿炳的视力逐渐下降,直至失明。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小天师”,道观众人见他不成气候,于是将他赶出了道观。

离开道观阿炳便成了穷人,他没钱看病,

也没钱抽大烟,更别提风花雪月、吃喝玩乐了。

曾经的狐朋狗友,全都树倒猢狲散,又去寻新的有钱人交朋友去了。

阿炳身着破旧的长衫,站在十字街头,无处可去,无枝可依。

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儿时,又成为了那个没有父母而被抛弃的孤独阿炳。

于是他想起了给予他慰藉的音乐,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师父、也是父亲教他的音乐。

虽然失明,可弹奏对于阿炳来说却是刻进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他再次拿起二胡,演奏起曾经学习过的曲目,音乐缓缓流淌,让他冷静地思考起未来。

为了生计阿炳知道,他必须要出门卖艺。

可失明的双眼会让观众恐惧,于是他只能寻了一副破墨镜遮住眼睛。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在《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阿炳是一个身着长衫的瘦高男人,戴着一副断了支腿的眼睛,头上挽着道家的发髻。

他的生活混沌不堪,可对音乐却从不含糊。

那时阿炳为了能和胡琴艺人袁仁义学习,

即使他看不见路,也还是花了半个小时去袁师家中拜访。

这一路他还要坐船摆渡一段,等他到达时,身上已经满是摔倒时蹭到的泥土。

虽然艰难,可阿炳却有一股子韧性,他为了学习《梅花三弄》甚至先后拜师十八人。

对于阿炳最著名的作品《二泉映月》,有这样一段传说下来的故事。

师父华清和还在世时,阿炳曾与他在中秋之夜单独外出散步。

那时华清和手持二胡,坐在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泉水边,对着圆月演奏。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一曲奏罢,华清和问阿炳:你从这泉水中听到了什么?

年幼不谙世事的阿炳,如实回答自己只听到了泉水流淌的声音。

而此时华清和则意味深长地对阿炳讲,等阿炳长大经历颇多时,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了。

于是当经历众多苦痛之后,阿炳拿着二胡又一次回到泉边。

此时他已无法看见清澈的泉水荡漾着波光,只能听见泉水击案,涛声潺潺。

回想过往,又再思当下,阿炳悲从中来,他坐在泉边的大石上拉起二胡。

他将自己心中的悲凉与迷茫,不甘与愤恨融入于乐曲中,《二泉映月》就此诞生。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阿炳终日游走街头,为人演奏乐曲。

大多数时候他都是靠拉二胡营生,不过偶尔也会拿出琵琶弹奏两曲。

街坊四邻对他的想法不一,有人瞧不起他有点钱就去烟馆,有人则同情他的遭遇。

好心的邻里会想给阿炳一些吃食帮他度日,但阿炳却从不拿嗟来之食。

离开道观后他一生所得都是靠奏乐的本事换来的,从来都没有白吃白拿别人一分一毫。

人生虽苦,可阿炳还是有骨气的。

他每日演奏都尽量不拉相同的曲子,因此他总会创作一些新的作品。

阿炳的作品大多来自街头。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因为常常会走街串巷的演奏,阿炳在无锡街头、狭窄的胡同里听到过很多故事。

他会将这些故事,故事里人的情绪统统编进曲中,兴致起时还会为乐曲填词。

某次他听闻有一霸道的地主强占了一位只有13岁的小丫鬟,十分愤怒。

为了表达对于地主霸凌的不满,阿炳特意做了一首曲子并填词。

没过多久,阿炳所在的小巷中便将此曲传开,并且知道这件事的人也越来越多。

受这首曲子的影响,很多人都义愤填膺地去地主家想为那个丫鬟讨个公道。

因为作品源于生活,所以阿炳的作品很受底层人的欢迎。

不同于高雅的音乐曲高和寡,阿炳的音乐不同身份阶级的人听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3 得良人混沌半生

1929年是阿炳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和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因为这个女人也是寡妇,名字叫董催弟。

“催弟”二字,足以见得这个女人也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

重男轻女可能让她潦草结婚嫁人,可偏偏遇上了“短命鬼”,直到她遇到阿炳。

两人相遇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最有传奇色彩的,当属阿炳成为催弟的救命恩人那段。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据说当时催弟因为丈夫去世悲痛欲绝,一个妇人家并无出路,因此想要寻短见。

月黑风高之日,催弟来到湖边桥头,打算一跃而下,了却残生。

此时却从身边传来一阵二胡乐曲的声音,她侧头一看才发现有个瞎子在拉二胡。

那音乐低回婉转,像在诉说她的人生,又像是在挽留她的生命。

听得入迷的催弟,直到乐曲结束才回过神。

她走向阿炳,与他谈天至天明,从那之后她便与阿炳出入成双。

不过这段往事只是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至于其中有几分真几分假就不得而知了。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有了催弟的照料,阿炳的生活出现了很大的起色。

他每日出门演奏不用一路磕磕绊绊,催弟会拿一根竹竿,两人各执一头。

催弟在前面走,阿炳就拎着二胡跟在她后面。

阿炳弹奏,催弟就帮忙在一旁吆喝。

一来二去,两人的生活起色不少。

只是阿炳没能戒掉大烟,但凡手里有点钱,就会去吸大烟。

有时他连早饭都不吃,一早就去茶馆饮茶,

然后便倒在烟馆,直到因为没钱被人抬出去。

因为眼盲不能视物,阿炳的性格很古怪,偶尔也会胡乱发脾气。

有时他在街头卖艺的收入不佳,他就会出口骂人,骂命运不公,骂世道不好。

阿炳有时很倔,因为路人对他的任何不好评语就会怒从心头起,用二胡拉丧乐诅咒那人。

不过阿炳的脾气火爆,还因为他是个嫉恶如仇的人。

在日本侵华期间,阿炳对日本人的行径深恶痛绝。

他骨血里的道家正义之魂仿佛被重新燃起,

带着对祖国的热爱,阿炳创作出许多爱国乐曲。

一时之间阿炳成了百姓眼中的能人,因为他的乐曲燃起了不少人的抗日热情。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1933年,日军侵占无锡,无奈之下阿炳只好跟随催弟一同到她老家避难。

那段时间两人流离失所,可阿炳始终没有放下跟随自己多年的几把琴。

几经辗转两人最终在上海落脚,阿炳应邀前往当地的昆区班仙霓社担任琴师,演奏二胡。

那时他还曾在电影《七重天》里当过群演,因为影片当时需要一个盲人角色。

民国28年时,阿炳离开上海,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无锡。

在老地方,阿炳没了琴师的工作,只能重操旧业,上街卖艺。

有时为了吸引路人,阿炳也会用二胡模仿人说话谈笑的声音,偶尔还会模仿鸡鸣狗叫。

阿炳始终都没有放弃创作,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跑到茶馆饮茶听新闻,

之后再闷头将收集来的新闻编进乐曲弹奏给人听。

虽然生活艰苦,可阿炳在催弟的陪伴下也能勉强度日。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4 生不逢时的悲凉结局

年过五旬的阿炳常常会感慨人生,他会回忆自己前半生的糊涂与悲凉。

偶尔阿炳会抱着琴,在街头对着路人唱道:“奉劝诸君,莫学我样。”

1950年,不改嫉恶如仇性格的阿炳,做了一曲《金圆券害煞老百姓》。

他因此被当地官员以破坏金融政策为由,禁止上街卖艺。

倔脾气的阿炳对此大发雷霆,在家里打砸了很多东西,连乐器也毁了几把。

没了赚钱的路子,阿炳只能做起帮人修琴的营生。

可此时他的身体受毒品影响极大,力气甚微,几乎赚不到钱。

此时他一生所创的颇多乐曲,都并无记载,也没有什么确切的传人。

可阿炳不知道,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正在收集市井民乐。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杨荫浏在南京艺术学院听到了一首二胡曲,忍不住驻足。

曲罢他上前询问这是什么乐曲,而拉二胡的黎松寿则说是一位民间艺人教他的。

据说黎松寿与阿炳曾为儿时的玩伴,小时候他曾跟着阿炳学过几段小曲。

杨荫浏为此曲所震撼,商量与黎松寿带着录音机去找阿炳。

1950年9月2日待二人找到阿炳时,阿炳欣然演奏了《二泉映月》。

杨荫浏听后颇有感触,询问阿炳乐曲名字。

可阿炳并没有给这段曲子起名,在杨教授的要求下,阿炳说出了“二泉印乐”。

杨教授觉得印月重名于广东乐曲,不如取无锡映山湖知名,改为《二泉映月》。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在杨教授的协助下,阿炳依次用二胡和琵琶演奏了6首乐曲,

并尽数被录制下来,这些乐曲也是阿炳流传在世仅有的几个作品。

录音23天后,阿炳受邀登上了无锡牙医协会成立的文艺演出。

他被人搀扶着走上台,然后面对话筒先弹奏琵琶,后拉二胡。

表演结束,他气喘吁吁地向台下观众脱帽致意。

而台下则是经久不绝的掌声和叫好,那是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出,也是唯一一次。

登台表演几天后,阿炳被拉去强行戒烟两个月,一通折腾下来身体已是强弩之末。

戒烟归家后中央音乐学院曾经邀请他去办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

可阿炳此时已经有心无力。

“我恐怕去不了,谢谢杨先生和你们对我的关心。”

阿炳流着泪回应来邀请他的人,在他的艺术终于被认可的时候,他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关于阿炳的死因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他是吐血而亡。

1950年12月4日,阿炳想再次拉一下胡琴,可催弟并不在身边,他只能伸手自己去摸。

可触手却是胡琴被老鼠啃了一个大洞,阿炳心中悲凉,

认为这是老天夺走了他吃饭的家伙。

气急攻心之下便吐血而亡,等催弟回家时,阿炳已经咽气多时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阿炳为了不拖累催弟,因此故意将她支走,然后上吊自尽。

阿炳去世后,他被埋葬在一和山房,那个他曾经出生的地方。

与他相依为命的催弟,也在他去世一个月后与世长辞。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阿炳的一生传奇悲苦,他用一生去体会世间炎凉,用热血去寄托满腹惆怅。

他是生不逢时的,因此他的作品才会流失众多。

可正因为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人与事,才让他留下了那些惊世之作。

人从来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

我们在人生中也会遇到无数挫折,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

或许我们可以向阿炳好的一面学习,即便身处混沌也不放弃执念,对于职业心存敬畏。

阿炳一生虽然堕落过,可他始终都不曾懈怠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与赤诚。

这大抵便是他留给世人除音乐外,最宝贵的财富。

抽大烟、逛窑子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与贝多芬比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贝多芬   大烟   烟馆   窑子   生不逢时   道观   无锡   瞎子   寡妇   道士   琵琶   泉水   师父   乐曲   人生   作品   游戏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