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本月25日,体育总局发布了新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下面简称《规划》),其中关于中国足球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即“男足达到亚洲一流,女足达到亚洲领先水平”。看到这个目标时,熟悉中国足球的朋友们,肯定会苦笑一声,深感无奈。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规划》刚刚发布的第二天,打脸的一幕便出现了:中超劲旅河北队发布公告“由于球队资金出现问题,俱乐部决定暂停球队运转,具体恢复时间等待通知”。除此之外,更有传言俱乐部连几万块钱的水电费都拿不出来了。并且已经基本确定,各支俱乐部梯队、青年队都会陆续放假。

能否参加第二阶段的联赛,对于当下的河北队来说已成未知。

面对这一幕,再看看我们刚刚公布的《规划》,我们的足协人士,是不是脸上感觉火辣辣的。作为中国足球的最高部门,为什么让我们的球队、联赛、国家队会沦落成这步田地?你们不是号称历年来,最专业的一届吗(高洪波、孙雯都在分管足协事务)?

一、公信力全无,很多政策沦为摆设。

一个健康的足球联赛环境,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而足协的威信和公信力是最重要的。毕竟足协是联赛规则的制定者,各支俱乐部只要在足协的指引下,才能做对俱乐部发展最有利的决策。

但是一旦足协的公信力频繁受到质疑,那么他所制定的那些政策,下面的俱乐部还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吗?比如下面的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引援调节费”,这是中国足协为了抑制近些年虚高的球员身价,同时为了控制金元化的足球市场,进而制定的一项决策。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这个政策的初心是非常好的,毕竟多内球员的水平如此低下,竟然拿着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身价,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政策虽好,却没有坚持地执行下去。

究竟原因是什么,足协制定政策只是宏观上去一厢情愿的控制,却没有认真考虑俱乐部的现状。俱乐部想要在联赛中生存,吸引优秀的球员加盟自己的队伍,是最直接的办法。本来引入一名球员,所有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已经透支了俱乐部的财政,你还要去缴纳额外的调节费,有几支俱乐部有那么多的闲钱呢?

换句话说,足协自己没有控制好金元化的联赛,反而在发现问题之后,要让俱乐部去买单。这样公平吗?

前几天,深圳队的球员王永珀,在回忆两年前由天津天海转会上海申花时,谈到了两支球队因为“如何避免引援调节费”的相关细节时,也道出其中的暗箱操作。

这一切均源于足协没有提前充分的评估好联赛环境、俱乐部现状,以及政策背后的隐患等等,所导致的。

二、青训,是足协永远不愿提的一个话题。

中国足球的现状,至少现在看来,想要进一步上升,希望不大了。毕竟中国这波球员的水平已经摆在大家面前了,想要靠他们再升一个台阶,已经不太现实了。

虽然实力不济,但是还要面对另外一个更加残酷的现状。中国男足已经整体趋于“高龄化”,大家可以看看,国足担当主力的几名球员,依旧是武磊、吴曦、蒿俊闵、张琳芃,以及几名归化球员。平均年龄超过了三十岁,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足球环境,他们还能踢几年呢?而我们的年轻球员,始终没有成长起来。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U22、U20、U18、U16、U10,各级国字号梯队建设,或者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始终没有看到可喜的进步,青训断档已经成为不可回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再看看东南亚那些曾经令我们不屑一顾的对手,泰国队早已经成为我们的劲敌,菲律宾队也能在我们面前张牙舞爪,而越南队以近乎疯狂的方式进步,打进亚洲区12强赛,在和国足对抗中不落下风,就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这是在我们的成年国家队,再看看我们的青年队、国奥、国少,面对这些东南亚对手时,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成绩,我们真的不敢想象,等到他们担当国足主力时,成绩会是什么样子。

即便是如此,足协只是将发展青训放在会议的PPT里,仅此而已!

我们曾经和某个俱乐部的投资人聊过这些话题,他们坦言:足协会议上的青训计划,非常详细,目标明确,听起来也很振奋人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至今没有任何的进展,相关的青训推进工作,更是一动不动。

青训是中国足球的种子,是中国足球的未来,足协怎么就不愿意去踏踏实实的耕耘呢?是不是周期长、不容易见效果、怕自己栽树后面的领导乘凉?

三、强制推行“足球文化”,导致足球环境急速遇冷。

足球文化是什么,就是想要让中国足球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足球氛围。具体到俱乐部中,就是让球迷爱上球队的点点滴滴,但是并不希望有任何的商业成分在里面。

为此,中国足协强制推行“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像我们熟悉的广州恒大、山东鲁能、河南建业,这些耳熟能详的足球名称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便是上海申花、北京国安也进行了不少的改动。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投资商选择中超或者中甲,绝大多数并不是出于对中国足球的热爱,主要还是利用联赛作为一个品牌的推广阵地,来营销自己的产品或者企业。与俱乐部进行合作,进行推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球衣广告、俱乐部周边、场地广告牌等等,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是在俱乐部的名称里面,加上自己的品牌名称。

但是如今这项效果最有效的方式,被足协直接拿掉,也就是直接动摇了投资商的利益。既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支持俱乐部的运营,你却拿掉我最好的创收方式,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资俱乐部呢?难道还要亏本陪你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足协公布这项政策的时候,大量的投资商开始考虑停止继续注资,进而离开俱乐部,离开中国足球。这个不能怪投资商无情,本来就是奔着赚钱来的,既然不赚钱了,那么肯定是要走的。和足球情怀,基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中国足协只能尴尬地面对着眼前的一地鸡毛,但是还不能认错,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商选择远离中国足球,各支俱乐部也很难找到“充满足球情怀”的投资商,因此很多的俱乐部都在硬撑着,甚至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足球不是不可以使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而是足协选择的时机不对。本来就是金元化足球环境,没有钱哪来的俱乐部运营。这个时候选择砍掉投资商的心头肉,无异于给联赛浇了一盆子凉水。

学国外的足球文化理念,这本身没有错。但不能全盘接入,还要综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要有选择的去学习。否则,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

第四、联赛的政策,几乎每年都在变。

无论是中超这种顶级联赛,还是中甲、中乙这种次级联赛。每年的休赛期,几乎都在政策上有比较大的变动,导致俱乐部和投资商都要费很大的力气去理解,去调整。

俱乐部需要及时做出改变,而球员们同样要去适应,这一点也是比较令人反感的。前中超名宿就曾经吐槽联赛的改变频率太快,赛季还没有适应完毕,下一个赛季又做出了新的调整。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比如当下实行的U23球员上场政策,本意是希望年轻球员多点比赛的时间,但是自从这项政策开始实行以来,5年多了,每年都有不同的标准。从最开始的注册人数、到上场人数、上场时间、是否首发等等。

对于年轻球员丰富的球队,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中超、中甲的大部分俱乐部,没有那么多的年轻球员,即便是人数上够了,但是能力也达不到上场的标准。可是为了比赛,也为了迎合足协的规定,不得不去买到更多的年轻球员。

刚刚满足了足协的标准,赛季也找到了比赛的感觉,可是下一个赛季又作出了新的变更。

一个成熟的联赛,这样的变换频次是不正常的。他需要一个稳定的运营模式,在主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微调,而不是这样毫无头绪的改来改去。

可能有人说“中国足球需要尝试,这样的改变很正常”,但是你更要明白,改革只是一个开始,后期怎么去执行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看到困难就想自己的政策是不是错了。如果轻易地去改变,自身就否定了自己,这就不成了瞎搞吗?

第五、国际比赛和国内联赛,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兼容方式。

对于足协来说,无论是联赛还是杯赛,又或者其他的赛事项目,一切都是为国家队服务的。因此,在赛事制定之初,所有的比赛都要服从于国足。

国足的荣誉至上,这一点我们是认可的。但是如何处理好国家队的比赛和联赛之间的关系,需要足协花心思,而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安排。

联赛是根本、是基石,没有联赛还谈什么球员的能力呢?

即便是按照足协的思路来看,那么多年以来,国足在拥有绝对主动权的情况下,水平进步了吗?为什么国足一直稳定在亚洲三流,甚至四流呢。到头来,将自己国内的联赛搞得支离破碎,一地鸡毛,而国足的成绩却始终没有任何的起色。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这些问题,难道不是足协或者职业联盟,该好好反思的问题吗?

本赛季,为了一个12强赛,足协将原本制定好的三个阶段,直接砍掉了一个阶段,联赛已经不完整了。目的就是为了给国足更多的时间去合练,争取最好的成绩。

可是呢,有什么效果呢?在结束的几场比赛里,我们真的看不出国足的球员们,到底踢出了什么内容,没有亮眼的配合,连偶尔的闪光点都少得可怜。难道这就是提前一个月集训的成果?

你看看我们同组日本队、澳大利亚,他们抵达赛区时,离正式的比赛时间只剩下了几天,几乎没有任何的合练时间,可是成绩依旧非常稳定。而且球员之间的配合,看不出球员之间的生疏感,流畅的配合贯穿始终。

难道这些,就不值得我们足协去深思吗?

六、足协没有给投资人,足够的信心。

国足的成绩毫无起色,而联赛也伤痕连连。现在已经是出现在明面上的问题了。

如今大部分的俱乐部都存在着欠薪的情况,像江苏苏宁、天津天海,以及其他的部分中甲、中乙俱乐部,都已经退出了中国足坛。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欠薪吗?

欠薪,只是最直接的原因。而根本的原因在于投资商对于中国足球的失望。

现在运营一支球队,想要正常的运转,投入几个亿,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有那么多的实力厂家、公司,拿出这些钱去救助一下球队的生存,难道很困难吗?

从河北队到“十四五规划”,想为中国足球辩解,但足协做的这些事

不难,但是足协没有给投资人带来任何注资的理由。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中国足球的环境,除了混乱不堪还剩什么?足协的管理,搞得一塌糊涂。现在看看中国足球,几乎没有任何正面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足协又能怎么去说服投资商呢?

欧洲五大联赛,很多的豪门俱乐部,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年报,也有不少财政赤字的情况。但是人家的投资商没有想过退出,既然挣不到钱,为什么还要坚定不移去投资呢?再对比一下我们的中国足球,这个道理不就很明白了吗。

七、写在最后

作为多年的中国足球球迷,看到这些年足球环境的变迁,真是深有感慨。

我们不愿意整天去指责足协,也理解作为管理者,偶尔也会有不当的地方。但是那么多年了,足协作出了那么多的决定,究竟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

我不会去拿一件事,去指责整个足球环境。并且非常的愿意去夸奖我们的足协和联赛,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一条让我吹捧的理由。就比如上面的6条,那么多稀里糊涂的账,足协还不反思吗?


(关注我们,深度分析中国足球背后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足协   中国足球   球员   公信力   梯队   河北   俱乐部   中国   联赛   球队   成绩   名称   方式   环境   政策   足球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