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别装了


王家卫,别装了

王家卫,别装了

文 | -17

编辑 | 嘈坊


提起王家卫,就不得不提他那几乎“长”在脸上的墨镜。


很多人说他装,实则不然。


1980年的一天深夜,因为失恋萎靡不振的王家卫,被朋友拉去酒吧喝酒散心。


或许是被失恋刺激到了,微醉的王家卫一气之下向朋友宣布:


王家卫,别装了


结果没过多久,真的有一个带着墨镜的女人走进了酒吧。


刚刚还在为失恋买醉的王家卫,突然来了心情,和朋友开起了玩笑:


王家卫,别装了


“那你觉得她属于哪种人?”朋友满脸好奇。


“失恋!其实失恋很平常嘛,何必哭成这样子呢?”此时的王家卫仿佛忘记了刚刚那个因为失恋难过的自己。


没想到两人的对话被对方听到了,女人转头微笑,回了王家卫一句:“我看,失恋的人应该是你吧。”


王家卫,别装了

相识是个误会,但相遇即是缘分,尴尬的王家卫和女人聊了起来,两个人从印象派电影聊到写实派,相谈甚欢。


临了,陈以靳把墨镜送给他,打趣道::“我想你比我更需要这个。”


女人叫陈以靳,后来成了王家卫的妻子,而墨镜,也成了王家卫的标志性符号。


01

在王家卫的电影生涯中,母亲对他的影响很深。


1963年,年仅5岁的王家卫跟随父母,离开熟悉的上海移居香港。作为海员的父亲为了生活,长期外出,年幼的王家卫和母亲相依为命。

王家卫,别装了


在香港人生地不熟,说着吴侬软语的母亲没有交到太多朋友,本就是电影迷的母亲,将电影院当成了精神寄托。


每天下午,忙完的母亲会穿上得体的旗袍,带上小小的王家卫,去附近的影院看电影。


善恶分明的西部电影,魔幻绮丽的奇幻片……不同文化交织的电影院,承载了王家卫的童年,赋予他想象的空间,打磨了他的审美,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年幼的王家卫在电影中看到了人间百态,体验到了爱恨情仇,对这时的王家卫来说,电影是梦,也是生活。


王家卫,别装了


小小年纪就离开熟悉的环境,让王家卫变得敏感内向,不常与外人沟通的他,直到13岁才学会粤语。


那时,没人会想到这个羞涩内向、不爱交流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导演。


大学毕业后,在牛仔裤商店上班的王家卫,偷偷加入TVB的编导组学习编剧。


在这里,王家卫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甘国亮。在他的教导下,王家卫学会了如何写电影对白。


但电视台流水线的工作,粗糙的制作,让王家卫无法忍受。1982年,王家卫离开TVB,踏入电影业。


王家卫,别装了

后来几年,王家卫在新艺诚做起了编剧,写了不少剧本,但也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编剧,不需要墨镜,只需要黑框眼镜。


1987年,在王家卫烦恼之际,导演谭家明送来了机会,他看中了王家卫的一个黑帮剧本——《最后胜利》,这部电影让王家卫的编剧事业,有了起色。


王家卫,别装了


但他和谭家明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02


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业,如同腾飞的香港一样,如火如荼。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香港电影业推出了诸多“快餐式”电影。


一夜出剧本,一个月出一部电影,在那个年代是常态。


新艺诚的老板黄百鸣是好演员,也是一个典型的商人,追求利益。


十天半个月写不出一个剧本的王家卫,很快就被新艺诚“炒鱿鱼”了。

王家卫,别装了


在那个快速发展的年代,王家卫的“慢工”与香港电影业的“快”格格不入。


尽管因为“慢工”挨了不少骂,但直到今天,王家卫依旧坚持自己的节奏。


艺术品总是需要精心雕琢。

王家卫,别装了


2014年的《一代宗师》,从思考到筹备、拍摄、上映,王家卫花了13年,才交出他觉得满意的答卷。


最后的成绩也证明,王家卫的坚持是正确的。


不过,这时候的王家卫还在烦恼下一份工作。


机缘巧合下,有好友刘镇伟的担保,他加入了刚成立的影之杰。


在这里,他完成了从编剧到导演的转变。


1987年,王家卫接连写出几个不错的剧本,票房都很不错,影之杰老板邓光荣看出王家卫的天分不止于此。


王家卫,别装了

1988年,当王家卫翻出几年前的剧本《旺角卡门》找上门时,邓光荣提议:不如你去做导演?


这一年,王家卫摇身一变,成了坐在摄像机后面指点江山的导演,与谭家明合作处女座《旺角卡门》。


王家卫打破当时的黑帮片模式,电影主题从江湖斗争、英雄主义,转向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生存。

王家卫,别装了

作为投资人的邓光荣,眼光确实毒辣。这部电影收获了口碑与票房,让王家卫一炮而红。


“花瓶”张曼玉在王家卫的打磨下开了窍,被公司雪藏的刘德华重新成为当红小生,这部电影成就了一代人。


打铁要趁热,所有人都在期待王家卫的下一部作品。


1990年,王家卫又找上邓光荣,拿出新剧本《阿飞正传》,邓光荣看完直接拍板通过,不仅掏出4000万投资,还为王家卫拉来张国荣、刘德华、张曼玉等人。


王家卫,别装了

但这部让王家卫登上国际舞台,被评为经典之作、文艺片巅峰的电影,却差点让邓光荣破产。被送进医院吊点滴。


在那个浮躁的年代,除了电影人,没有多少观众愿意花心思去研究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以至于《阿飞正传》叫好不卖座,虽然包揽了多个奖项,但票房十分惨淡。

王家卫,别装了

从处女座《旺角卡门》开始,王家卫式风格初现雏形,,《阿飞正传》则奠定了王家卫以人物为核心的创作路线,这时候的王家卫,已经偶尔带上他的墨镜。


王家卫,别装了

拍摄前没有剧本,随时根据演员表现更改剧本,配角变主角,主角“一剪没”,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是常见的事。


在拍摄《阿飞正传》时,梁朝伟一句对白,拍了二十多遍;


张曼玉一个擦地板的戏份,王家卫让她擦了二十多遍;


张学友一个表情,王家卫重拍了六十多次。

王家卫,别装了

作为演员,他们永远也不知道王家卫下一秒想要什么,就像他们永远也不知道,电影播出时,他们拍摄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镜头,最后会剩下几秒一样。

王家卫,别装了

如此严苛、不明不白的要求,让王家卫得罪了不少明星,但是每次王家卫拍戏,他们还是愿意上场,因为王家卫可以让他们成为“演员”。


从“电影新星”到“票房毒药”,王家卫只用了一部《阿飞正传》,那时无人敢投资王家卫的下一部电影,原本计划的《阿飞正传2》也不了了之。

王家卫,别装了


03


尽管《阿飞正传》没有大卖,但是口碑佳,踌躇满志的王家卫,迫不及待挥洒他的才华。


没有人愿意投资,王家卫干脆成立自己的公司,这一次,他的好友刘镇伟又拉了他一把。


那一年,香港掀起武侠风潮,王家卫十分喜欢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两个角色,计划拍一部《东邪西毒》。


之前合作过的张国荣、张学友、张曼玉等,没有合作过的林青霞、王祖贤等一众演员还是纷纷捧场。


王家卫,别装了


有巨星加持,刘镇伟顺利拉来了投资。


这一次,王家卫的“慢工”,差点又“闯了大祸”。


1993年底,刘镇伟突然接到一通电话,赶往剧组。


到了剧组才发现,原来是王家卫老毛病又犯了,按照计划过年上映的《东邪西毒》,连完整剧本都没有,反复重拍。


投资方那边看不到成果也急了。


眼看就要上映,刘镇伟干脆临时写了新剧本,拉着原班人马,仅用28天就拍出了一部新的武侠喜剧片——《东成西就》。

王家卫,别装了

这部临时换阵的喜剧片上映时,刘镇伟心里忐忑不安,结果这部电影却成了当年的黑马,揽下两千多万票房。


而王家卫琢磨两年,远超投资的《东邪西毒》,上映后如《阿飞正传》一样,包揽奖项,票房却再次惨遭滑铁卢。


观众直呼“看不懂”,甚至演员在拍摄时,也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


19年后,当张曼玉重新打开这部电影时,她终于了解王家卫在表达什么。


在拍摄《东邪西毒》期间,王家卫一反拖延的常态,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又拍出了《重庆森林》。

王家卫,别装了

没有重庆,也没有森林,暧昧的光影,孤独的男女,构成了浪漫忧伤的城市,让人印象深刻。


和《东邪西毒》一样,这部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收获了好口碑,让梁朝伟拿了双料影帝,却让王家卫坐实了“票房毒药”的名号。


04


艺术的道路,总是孤独的。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有人拍电影是为了捞金,王家卫拍电影是为了艺术。


拍不出大卖商业片的王家卫,被投资者冠上“票房毒药”之名。


而从未让投资者亏本的导演王晶,却很欣赏王家卫的坚持。


有人说,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的对手,王家卫和王晶,公众眼里的对手,却是一起饮茶的好友。


尽管王晶拍了部电影调侃王家卫,电影里带着墨镜的王晶卫引发哄堂大笑,可是王晶却借着这部电影,表达他的欣赏:“其实我看过了你的电影,都很有意思。”

王家卫,别装了

但在电影道路上,王家卫和王晶,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


从那时起,王家卫的墨镜,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符号。


从黑框眼镜到墨镜,从偶尔戴到标志性符号,是王家卫身份的转变,也是他心路历程的转变。

王家卫,别装了

有人说,或许墨镜才是王家卫的“本体”,王家卫说,墨镜带给他思考的时间,带给他安全感。


光怪陆离的名利场,总是会蒙蔽人的双眼,格格不入的世界,总是会让人害怕。


对王家卫而言,墨镜是他的保护伞,掩饰羞涩的性格,让他无所畏惧,逆流而上,肆意挥洒才华。


不工作时,他会摘下墨镜,装作普通人,陪家人出游,融入这个世界。


只是,王家卫的电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一群人的努力。


王家卫,别装了


时代已经变了,现在没有病危都愿意坚持拍摄的张国荣,反复NG也愿意重来的梁朝伟也已经老去。


当愿意陪王家卫雕琢艺术品的演员纷纷退出这个时代。


擦破皮都要上热搜的明星,又有多少人愿意抛下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准备一部作品?


王家卫,别装了


当年看不懂《阿飞正传》的孩子已经长大,当初听不懂的台词,看不透的画面,一切都有了答案。


2015年,王家卫在与张嘉佳合作执导《摆渡人》,这一次,不仅票房惨淡,口碑也没了。


观众质疑王家卫江郎才尽,到此为止,王家卫却说“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其实王家卫从未变过,只是观众的审美变了。


或许对王家卫来说,当伴随他成长的那帮人纷纷老去,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


只是王家卫一如当年执着的少年,坚持自己的追求。

王家卫,别装了

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王家卫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携手胡歌,拍起了《繁花》。


去年开机,如今已经2021年11月了,还有一个多月,一年又过去了,《繁花》还未盛开,王家卫的节奏,还是一如既往,偶尔只有些许剧照流出。


不知这部《繁花》,王家卫需要雕琢多少年,是否能如期上映。


从错位的香港,到变革的老上海,王家卫始终在追寻童年里的记忆。


正如他说的那样,


“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

王家卫,别装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卡门   慢工   票房毒药   阿飞   香港   正传   墨镜   上海   编剧   票房   剧本   观众   导演   演员   电影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