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为什么不学法国影视?》


《中国影视为什么不学法国影视?》

《中国影视为什么不学法国影视?》

—严肃探讨,懂者自懂

法国影视,喜欢运用印象主义的绘画手法,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轻叙事重气氛营造。

法国影视,不缺乏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经常以风景或背景作为浓墨重彩来突出铺垫,造成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熟练掌控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的比喻尤其得心应手。

法国影视,两级分化明显。要么过于追求高深晦涩,讲究风格独特不拘一格,看不懂的人多,看热闹的人多,不懂装懂的人多,实际上并不卖座,一共也卖不出超过三位数的拷贝。空荡荡的可以坐三五百人电影院里播放只有三五个人观影的新片很常见。

要么过于随俗和媚俗,过于追随好莱坞与宝菜坞但是成本投入上又不够,寒修将就,虽然不失艺术水准却也难以引人入胜。节奏舒缓,情节散漫,无传说中的漫,在平淡沉闷中展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说起典型的法国影视,一说典型,很难区分是点赞还是嘲讽。主题晦涩,孤芳自赏,是通病。很多主流观众都知道戈达尔(Jean-Luc Godard )的大名,可谁敢保证能看懂戈达尔那么复杂的文本,动辄导演现身发一番辩论,动辄插一段与故事无关的画面进行论述。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大卫·林奇(David Lynch )、斯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都深受他的影响。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甚至说,电影应该分为戈达尔之前的电影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

戈达尔之于影视界,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曲高和寡,艺术上一人对抗好莱坞的烟火风尘气,天外飞仙,若非业内圈内资深,知之者寥寥。

晚期的雷乃(Alain Resnais )玩起音乐歌舞片,更不是常人所能忍受,尤其是优雅的中产阶级格调和孤芳自赏的大巴黎主义趣味。不接地气,不落俗套,圈到的粉实在有限。

埃里克·罗尚(Eric Rochant )、阿诺·德斯帕欣(Arnaud Desplechin)和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 )等几位前卫导演的上座率常常在千人以内,拷贝每次只卖几十份,内容晦涩抽象,不是普通观众所能理解,除了电影节、记者和图内人,别无追随者。

杜象有一次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自己说:我可能宁愿看一些中国烂片,也不愿看法国电影!中国人非常有诗意,中国影片也很吸引我,你可能没有感觉出你们国家电影里的那种诗意,但是对我们外国人而言的确是这样。

法国电影剧情缓慢,节奏沉闷也是出了名的。1991年后出道的导演,除了奥松(FranCois Ozon )之外,FEMIS的毕业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长镜头美学的追随者。

以普通人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的琐碎画面,诉诸于人物内心的象征性画面,真正把影视变成了影像写作,意识流自动化的流水账,毫不顾忌主流观众的感受,考验你的耐性和悟性,不好看,但耐看;看不明白,你足耐心不够,悟性不足。少数派的、极简的、技术范的个人理想和野心,成为影视创作的第一动力,任多数观众昏昏欲睡而不顾。

主流观众则在长期潮水般的商业电影训练中,养成简单粗暴的接受模式,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欣赏,停留在表面的观影反应和评价情绪,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没意思,不会上升到思辨、美学或者哲学甚至宗教的境界来欣赏,过于简单的思维使主流观众对法国电影无法不误解,无法不给差评。

故事、悬念、节奏、明星和视觉特效,这些元素成为评判喜好的尺度。法国影视在商业效果上做得不出色,只有少数不排斥商业化,且能把商业化和法国浪漫演绎到极致的导演,如吕克·贝松(Luc Besson ),毕竟是异数。

中国暂时还学不起法国影视的自甘少数的艺术派和技术范。学吕克·贝松,不如直接学好菜坞;戈达尔知道的都不多,要学,没可能。

飞娱财经·碎碎碎念

主笔·三仙淼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法国   中国   影视   好莱坞   孤芳自赏   追随者   悟性   晦涩   诗意   节奏   画面   导演   观众   主流   电影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