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于家长买了哪一套学区房,而是在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而那些利用中产的焦虑炒作起来的“天价学区房”,本身就是对教育最大的伤害。

——虎妈

作者| 可乐妈

5年前,一位名叫张雪峰的考研讲师火遍了全网。

当时,他先是凭借一则《7分钟解读34所高校》的视频获得了上千万的流量:

随后,又在各大综艺上频繁露脸。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几年下来,名声大噪的同时,钱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的他——

褚殷教授曾这样评价他:


“张雪峰在北漂里,都不叫千分之一,应该是能算上万分之一的人,不管怎么说,他混得非常好。”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可就是这样一位旁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前几天却发了一则微博,告别了北京:



“再见了,我奋斗了14年的北京!再见了,我住了9年的小区!

14年前,我来到北京的时候一无所有,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来北京的那种激动,当年我也怀揣着一个称谓新北京人的梦想,去付出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努力,最终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感谢在北京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归来我已是过客。”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当网友询问张雪峰离开的原因时,他说:

首先是孩子没有北京户口,将来不能在本地高考;

其次,即便是有了户口,海淀区动辄1500万上下的学区房,也不是自己轻易就能负担得起的。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在价值千万的学区房面前,事业有成的张雪峰,毅然选择了逃离。

但与此同时,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中产家长正在选择与他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

从中产到破产,只为了一间学区房。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去年4月30日晚,北京的妈妈群里开始疯狂转发着这样一则文件,《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实施意见》。

文件里涉及了两个重点:

一是7月31日后,“幼升小”实施“多校划片”;

二是每套学区房6年内只提供1个学位。

于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北京的学区房市场便开始上演一出出“速度与激情”:

以西城区为例,交易量同比增长超100%,最高成交单价高达26.1万元每平方米,不少还都是“老破小”。

30、40平,售价700万上下的房子,都有五、六组家长抢。

一听说有房源,有的家长连房都没去看就直接付了全款: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学区房比的就是速度……

2016年,因为对口优质学校北京实验二小,文昌胡同内一所11平米的二手房售出了530万高价,每平方米均价达40万。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爱民里小区里。

一间位于地下2.5米深处,一半窗户在路面以下的地下室,因为对口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以后还能直升北京四中,最终以1050万的价格成交。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更夸张的,是北京二环内一个10平米的过道。

作为对口师大附中和实验一小前门分校的“双学区”,过道房标价150万出售。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今年2月,一位北京妈妈向时代周刊讲述了自己买学区房的真实经历:

她看中的是一套北京西城得胜学区的“老破小”,60平方米的小两居挂牌价要850万元。

但为了能尽快成交,她主动加价20万。

谁知见到业主后,对方却只字不提签约,反而跟她细数了一圈北上深学区房涨价的案例,最后居高临下告知她:

按照现在的行情,这套房还要“小小地微涨”40万元。

提及这段经历,这位妈妈总结道:


“明明自己手握将近千万的买房预算,却感觉像是在临街乞讨。”

这一刻,中产家庭的尴尬显露无疑:

略有积蓄,略有成就。

在人生前半场里,曾无数次以为自己窥见了天光,可人到中年,一间学区房就足以抹杀全部的骄傲。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被困在学区房里的,远不止北京的家长。

今年2月,上海地区发布新政,适龄的孩子想升学,要么进入家门口的公办,要么摇号去民办。

好的民办靠运气,但好的公办总是靠划片的。

为了给孩子的教育再上一道“保险”,上海的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

张江集团中学对口的张江汤臣豪园,短短一年时间,从每平方米8万涨到了12.14万。

可总价值上千万的房子,依旧顶着“客多房少”的标签。

对口浦东福山外国语小学和建平西校的“双学区”梅园二街坊,建于1986年,里面一间34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售价750万。

深圳“双学区”国城花园小区,每平方米大约售价22.64万,加起来一栋楼的市价高达62.5亿元。

而截至1月14日收盘,市值超过62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不过2300家。

一栋学区房的价值竟然比一大半的上市公司还要高。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近年来,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二、三线的城市也被学区房的疯狂裹挟着。

一位合肥业内人士发微博称,政务区最近的开单王,18天完成了17单。


“有个学区盘挂出一套89平小三房,房东开始报价255万,没想到看房的人太多,把房东的心态看崩了。”

随后,房东两次调价,最终涨到285万,并且只接受全款。

厦门的莲岳里,固然是公认的“老破小”。

可因为二流学区的名衔,成交单价轻松突破了6万。

还有个叫玉滨城的小区,自从被划片为一流学区后,一夜之间身价翻了几番,最高挂牌价涨到了14万每平方米,比之前高了整整一倍。

在不断攀升的价格背后,站着的是焦虑不已的中产家长。

不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日日夜夜地拷问自己:

如果我今天没有买学区房,是不是就给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我没有砸锅卖铁换学区房,是不是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区房俨然成了落在中产头顶的紧箍咒。

取不得也不敢取。

电影《学区房72小时》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傅重,是一名大学教授,在上海郊区拥有一套精装的两居室,名下还有300万的存款。

可他的人生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为了让女儿诚诚上重点小学,傅重这两年一直在焦头烂额地打探学区房。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终于,在中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所“老破小”——

一座建于1924年的老小区,房间里面更是破败不堪,居住条件可能还比不上很多毕业生租下的第一套房子。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但因为前面冠上了“学区房”的名字,便要一口价360万,不还价。

不仅如此,房东还要求他一星期内付清全款。

为了凑齐房款,傅重只好低价售卖自己正在住的房子。

一听傅重说要卖房,家里的保姆牛阿姨当即表示自己可以买:

牛阿姨的儿子小宝找了一个上海的女朋友,女方却拿出上海地图划了一个圈,说除非小宝在圈里买了房,否则不可能结婚。

小宝急得要上吊,牛阿姨也心疼不已。

而傅重的房子正好压在圈内,两家人便一拍即合,火速签了合同。

可正当傅重长舒了一口气的时候,中介又来电话了:

现在有人出价400万买那套“老破小”,除非傅重能在第二天中午拿出400万,否则合同作废。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这时,一位学生家长找到了傅重,提出可以一次性付清250万买下傅重的房子。

一边是女儿入学的资格,一边是相处多年的保姆。

一向以清高自居的傅重第一次屈服了,作为弱者,他只能抽刀砍向更弱者:

在明知道自己反悔可能让小宝的婚事鸡飞蛋打的前提下,他依旧串通妻子说谎,向牛阿姨毁约。

并用一杯水泼向了照顾自己一家多年的牛阿姨脸上。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可祸不单行。

眼看一时半会没法卖房,傅重又向自己表面的学生,实际上的情人借了40万。结果,却被有心人举报私收贿赂。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好在一地鸡毛后,傅重依旧买下了那所学区房。

正当他开着车,庆幸自己的女儿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时,中介却打电话告诉他:最新规划说这所房子要动迁,动迁后学区房便不再对口之前的重点小学了。

这一刻,傅重才真切体会到了“心如死灰”四个字的感受。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傅重的故事是整个中产阶级的缩影。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傅重”和他一样:被学区房掏空了前半生的积蓄,甚至还要负债。

不仅要将大房子换成“老破小”,还要为了还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电影结尾的采访环节,几对夫妻,寥寥几句,便将中产阶级争夺学区房的众生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人为了买房办了假离婚;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有人折腾半天把学区房买下来了,结果政策变动,反而被划入另一所很差的学校;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有人经历了房东坐地起价;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还有人一家三口挤在40平米的一居室里,背着200万左右的贷款。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傅重”,即是负重。

可为人父母,谁又不是在负重前行。

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人都被无形的焦虑推着向前走,形成了剧场效应中推波助澜的那股力量。

真是应了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那句口号——

“为了小祖宗”。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考研名师,北漂14年,仓皇逃离:粉丝千万,终输一套学区房

纪录片《出路》里曾有这样一句话: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绝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鸡汤。

美国一项以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表明:

家长为子女“择校”的行为,可能与子女的学业表现正相关,但“择校”本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也就是说,参与择校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业上的确表现得更好。

但这并不是因为“择校”本身,而是因为参与择校的父母往往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重视教育,子女自身也更加努力。”

学区房也是同理。

真正让一个孩子名列前茅的,不是学区房。

而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详细的教育规划,也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罢了。

说到底,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区房有涨有跌。

但父母的教育和努力,却足以把任何一个地方变成孩子成长路上永不贬值的“学区房”。

想要给孩子的教育上一道“保险”,重要的从来不在是家长买了哪一套学区房。

而是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毕竟,教育永远没有所谓的“保险箱”。

而那些自以为购买了学区房,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能高枕无忧的家长。

最终,都会被现实打回原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学区   中产   西城区   划片   对口   房东   北京   上海   名师   焦虑   阿姨   粉丝   家长   父母   房子   小区   孩子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