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孩子的学习,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家长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然而每当提起学习这件事,大多听到的是家长的叹息、诉苦、为难,孩子的学习让他们操碎了心、头疼不已。

“我家孩子一到学习就开始犯困,多动,喝水上厕所。”

“我都不敢辅导孩子写作业,怕一个不小心就气到昏厥。”

“想让孩子自觉学习太难了,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爱学习、会学习的,毕竟学习这件事,诚实地说,确实不是一件多么有趣、快乐的事情。

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学校和老师,孩子从学校和老师那里,主要只是获取知识。而对孩子学习影响更为深刻的好习惯、正确的心态、浓厚的兴趣等,还是得靠家长。

孩子从贪玩偷懒到有上进心自制力,从自由散漫到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从不会学习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些变化需要家长持续不断、充满智慧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在孩子从小开始,一直到初中这个阶段。

观察很多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可以发现家长大都做对了这些事情: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曾看过一个新闻:杭州一个13岁的女孩从小成绩优异,日常生活中,她把几乎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

长期高压下,女孩对成绩特别在意,心理积攒了很多负面情绪。

最终,一次单元测试“只考了全班第五”便成了压垮她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觉得那是人生中的“污点”,一下子丧失了斗志,不愿意去上学,一次被妈妈批评后竟拿美工刀伤害自己,并冲妈妈叫嚷“我不想活了!”

经医生诊断后,女孩被确诊为抑郁症。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当医生问女孩为何如此看重学习,小姑娘脱口而出:

“我们家亲戚的孩子,我爸妈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们一见面就拿我们这些孩子的成绩作比较,我怎么能不学?”

如果一个孩子对成绩高度关注,考得好就开心,考得不好马上灰心丧气,心态不稳定,成绩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对于他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也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一个常见错误,那就是太把孩子的成绩当回事,过分关注成绩:

孩子考得好就眉开眼笑,对孩子百般夸奖和宠爱;一旦考得让自己不满意就对孩子没有好脸色,甚至斥责打击。

其实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试和成绩只是对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考查,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因此证明一个孩子的优劣。

家长需要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不管考得好与坏,重要的是看到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问题,得到进步,而不是简单地“唯成绩是论”;

即便孩子考得不好,只要其他方面有进步,都值得鼓励。家长比起成绩更在意孩子自身的成长,会极大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其次,告诉孩子对学习树立“长期主义”的信念,目光放长远一些,能够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断精进自己,不因某一次成绩好坏干扰前进的步伐;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跟别人攀比,影响自己的行动;

家长还需让孩子明确学习是他自己的责任,不是为了别人而学,在日常生活中不过多包办,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间,承担起自己学习中的责任。

二、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孩子的好奇心、思考力、创造力

泰国有一则很有名的励志公益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曾鼓舞了很多人。

小女孩跟妈妈一起在菜市场卖菜,发现豆芽卖得特别好,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没有否定、或是忽视孩子的想法,而是告诉孩子:“我们试试。”于是,母女俩准备好各种材料,开始了种豆芽的第一次尝试。

过程并没有那么容易,母女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是妈妈始终都跟孩子说:“我们再试试!”经过不断的学习、改良、调整,最终成功种出了豆芽。

这个短短的3分钟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我想这与母亲对她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会教育的父母,不会只让孩子局限于课本里学习知识,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体验、学习和思考。

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一两岁的时候就会开始到处看、听、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探索周围的环境。

这份珍贵的好奇心,是孩子未来爱上学习的关键基础。

因此从小开始,父母不要过度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多尝试、体验,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环境,多和孩子玩一些有启发性的亲子游戏;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在生活中,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鼓励孩子多思考、试错、找到问题的答案,必要时陪孩子一起,给他提供适宜的帮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

比如带孩子去爬山,问问孩子学过的哪首诗和山有关,和孩子一起背背;孩子课上学习了声音这个概念,可以带孩子做一些跟声音有关的小实验,了解声音的不同传播方式等。

当孩子能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或者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自己或身边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对知识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

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

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其实更应该关注帮助孩子学习的底层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生活。

在生活的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情。只有发自内心对学习、对知识有渴望、有兴趣,才会激发出孩子最大的潜能。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在驱动力


很多父母苦恼于孩子学习不认真,注意力差,成绩总也上不去,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过那些中、高考状元,平时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娱乐时间。

在孩子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和坚持中,内化为更稳定持久的学习能力,如专注力、计划性、条理性、细心认真。

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开始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严格遵守、适当鼓励,慢慢地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能够独立自觉地安排好学习。

有一位同事,从小就是一个学霸,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刻明白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她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下班回去都会陪孩子写作业,引导孩子预习、复习,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和孩子约定好完成一门课的作业后才能离开椅子······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在她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效果很明显,孩子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注意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家长在陪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切忌反复的唠叨、提醒、催促,这会让孩子形成拖延、依赖心理;多给孩子自我安排和管理的空间,调动孩子的自主性,逐渐激发内驱力。

四、父母以身作则,塑造家庭的学习氛围


曾有记者采访了2004年安徽理科状元,他说过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偶尔我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许多家长羡慕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从不用父母操心,殊不知优秀背后,藏着多少别人家父母辛苦的付出和努力。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经验。

他是阿根廷队的球迷,他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听音乐,除了看足球比赛他们很少看电视。他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喜欢哪一支球队,也没有说过孩子要喜欢看书。

但是现在,他的孩子也是阿根廷队的球迷,孩子从来不看电子书,房间里堆满了纸质书。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毫无疑问,父母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家庭氛围,会深刻影响一个孩子的学习。

当父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陪伴和榜样作用,塑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孩子不知不觉就会爱上学习,有学习的习惯。

有些父母,回家之后就尽量不看手机,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讲故事,或者看自己喜欢的书;有些父母,在家里不是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就是追剧、打牌。

试问哪类父母,更有可能养出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所以说,希望孩子学习好,家长也不能光从孩子身上下功夫,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努力改掉自己的一些坏习惯,保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状态去影响孩子。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那些爱学习的孩子,家长都做对了什么?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家长   孩子   豆芽   好奇心   深刻   对了   父母   事情   习惯   成绩   阶段   能力   妈妈   儿童   女孩   知识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