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频传,“硬通货”DPU进入黄金时代

又一家DPU公司传来融资消息。昨天,中科驭数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华泰创新领投、灵均投资以及老股东国新思创跟投。

这是短短两个月内,第四家宣布融资的DPU芯片企业。再加上前几天宣布创立DPU公司的戴伟立夫妇,这个赛道越来越引人瞩目。

DPU的爆火,绝非平地起高楼。它看准的,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变革的当下,对CPU、GPU之外的算力的刚需。在狂热的造芯大潮中,如果算力也有通胀的话,DPU则需求旺盛、价值坚挺,算是“硬通货”。

“Everything runs on the CPU”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芯片巨头的战火已经从处理器蔓延到了这个领域。先有英伟达在去年10月推出BlueField DPU,近期又有英特尔抢地主成功,IPU处理器在Six Five峰会上扳回一城。

虽然两大巨头在命名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看准的都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变革的当下,I/O数据处理上的商机。

先来看英伟达。黄仁勋在宣布推出DPU(数据处理器)时曾说道:“数据中心已成为新型计算单元。在现代化、安全的加速数据中心中,DPU 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CPU、GPU 和 DPU 的结合,可构成完全可编程的单一AI计算单元,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性和算力。”至此,英伟达的数据中心路线图中,CPU、GPU、DPU形成三大算力支柱。

根据英伟达的DPU芯片路线图,到2024年的BlueField-4,网络速率将增加到800Gb/s,计算能力将提升10倍,具备云原生、解耦能力、微服务、AI、Zero-Trust安全等特性,而这些都是未来基础设施的核心需求。

再来看英特尔,其IPU命名为基础设施处理器,所提供的能力包括:通过专用协议加速器来加速基础设施功能,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安全;把软件中的存储和网络虚拟化功能从CPU转移到IPU,从而释放CPU核心;允许灵活的工作负载分配,提高数据中心利用率。

英特尔的IPU,是其SmartNIC产品线的演变,可以与至强微处理器结合使用,基于FPGA可用于连接工作负载定制。英特尔在发布IPU时也提到了“微服务”趋势:以往,数据中心主要的工作负载在通用处理器上运行,而用户关心的大部分计算实际上都用于日常工作负载,正是这些这些负载消耗了大量的算力资源。通过将IPU功能与微服务的趋势持续结合,英特尔希望抓住“基于功能的基础设施”领域独特的机会。

从命名方式上就能看出,英伟达DPU直击“数据”这个要点,而英特尔的IPU则更从基础生态的全局观出发,一个进击,一个防守。但不管怎样,“Everything runs on the CPU”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看,就连英特尔自己也在忙着卸载CPU负载,“与其被别人卸载,不如我自己卸载”,也是识时务的做法。

笔者在《DPU芯片新物种,开启第三大算力支柱的狂野想象》一文中就曾提到,从业界当前发展DPU的思路来看,它作为一个可编程处理器,运行的都是非应用型负载,从而可以让服务器CPU资源更好地服务应用负载。从数据中心长期的迭代方向来看,光网络的铺设、通信的密度、底层算力的生态设施建设等,都在逐渐升级的过程中。随着带宽不断提升,更大的数据量涌入,数据的处理将会越来越复杂,包括网络协议处理、存储压缩、数据加密等,这些本不是CPU和GPU擅长的领域,需要第三种算力类型来接手,而DPU作为应对应用多变数据场景的一项技术,有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应对大规模数据中心挑战

对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变革动力,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不断深化的“横向扩展”的基础设施危机:云原生横向扩展的应用程序带来网络流量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现代工作负载的多样性,都威胁到横向扩展架构基础的简单性和敏捷性。

那么,在没有提出DPU方案前,业界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最早面临到这些挑战,基于FPGA的方案较受推崇,通过FPGA的可编程特性来加速特定功能。另外还有一种技术路径是智能网卡,通过CPU内核和加速器,使网卡更为智能。

但是,这些单点式的卸载思路,在规模急剧膨胀的数据中心体量面前,显出了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业界纷纷提倡,需要一种像CPU、GPU一样通用的处理器,通过硬件、软件共同的架构创新,来帮助从CPU卸载完整的网络、存储和安全堆栈,甚至,它可以替换存储或服务器中的CPU。

排兵布阵的本土DPU企业

近两个月内宣布完成融资的本土企业有:

中科驭数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据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第二代DPU芯片K2的流片以及后续的研发迭代。对于DPU的预测,中科驭数创始人兼CEO鄢贵海认为,未来用于数据中心的DPU的规模将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量,如同每台服务器都必须配备网卡一样,每台服务器都会配备DPU,未来五年市场对DPU的总体需求量将突破两亿颗。中科驭数号称DPU芯片设计的“国家队”,创始团队来自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公司将于8月发布新一代极低时延智能网卡,以及针对金融计算场景的极速行情解决方案。

珠海星云智联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老股东鼎晖VGC(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领投,现有投资方高瓴创投(GL Ventures)、华登国际继续追加投资,BAI资本、复星(旗下复星锐正资本、复星创富)、华金投资、金浦投资(旗下金浦科创基金)、嘉御基金、松禾资本、沃赋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而今年四月,星云智联刚宣布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大禹智芯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华义创投和奇绩创坛投资。大禹智芯CEO李爽认为,DPU需要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提高虚拟化效率,二个是提升流动数据的吞吐能力,以助力数据中心网络跨入 100G 目标。DPU产品需要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从应用场景出发,向下构建底层体系,从而实现快速的商业化落地。大禹智芯第一代智能网卡产品——大禹 DPU 系列产品 Paratus 1.0已进入生产阶段。

芯启源完成数亿元Pre-A3轮融资,由SIG海纳亚洲、浦东科创、晶晨半导体、熠美投资(市北高新大数据基金)等联合投资,既有股东软银中国在本轮继续追加投资。芯启源智能网卡采用了NP众核技术架构,覆盖了DPU芯片技术、智能网卡板卡设计制造技术以及生态化软件技术。

DPU马拉松赛事刚起步

快速升温的DPU赛道,目前还处于产品定义不一、理解不一的阶段。就拿DPU与SmartNIC的关系,业界就有好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DPU是SmartNIC的核心,有的认为DPU是SmartNIC的进阶版,还有的认为这完全是两个方向。

英伟达对DPU和Smart NIC有过一些阐述,核心是DPU可以脱离host CPU工作,而SmartNIC不行。这也从本质上指出了DPU作为第三大算力支柱的地位,也就是说,它可以构建自己的总线系统,从而控制和管理其他设备。

笔者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到以下观点:首先,业界确实看到了这个技术是未来趋势,有市场前景、有前途,这也提升了这个赛道的热度和被关注度。对于赛道上的企业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热度提升了便于企业融资、获得更好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对于高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获得资源和关注之后产品的进展和落地情况也是关注的焦点。

总之,DPU的竞争是场马拉松,目前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而且,芯片竞争不像互联网企业对流量的争夺,会呈现寡头垄断的效应,芯片的研发、生产、商业化都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事情,它的生态复杂得多。从这些层面来看,DPU虽热,还需要慢下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可编程   融资   硬通货   英伟   英特尔   黄金时代   赛道   负载   数据中心   基础设施   网卡   处理器   芯片   业界   智能   数据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