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四句教”

初春时节,到处郁郁葱葱,心学大师王阳明就在生机盎然的天地间,为他的弟子们讲解心学。正津津有味时,一老农来求见。老农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笔买卖。

老农说,最近家里财政状况堪忧,很多地方需要现金。可悲的是,他没有现金,所以决定将自己的一块田地卖给王阳明。王阳明当即拒绝。他说:“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农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买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忧,可将来怎么办?”

王阳明决定,借给老农所需要的现金,还款日子不限。老农感激涕零,拿着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为止,那就成了小故事大道理道德版,所有必有下文。下文就是:几日后,王阳明和弟子们到山水间游玩。在一处风景如画之地,王阳明看向山凹处一块田地,不禁赞叹道:“你们看,那里面山背水,远看如菩萨莲花宝座,实在是风水宝地啊。”

有弟子试探性地问道:“老师喜欢这块田地?”

王阳明眉飞色舞:“怎能不喜欢?良知能知善恶,它告诉我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欢美色(如好好色)一样喜欢这块田地。”随即,王阳明脸色呈现出遗憾的神情,“可它不是我的。”

该弟子笑道:“它理应是您的,只是您舍了。”

王阳明迷惑地看着该弟子.

该弟子解释道:“这块田地就是几日前那个来和您做买卖的老农的。他当初要卖给您的地就是这块地。”

王阳明“哎哟”了一声,人人都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懊悔。

可语音未落,王阳明马上扼腕顿足,说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众弟子茫然。

王阳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许久,才睁开眼,看到弟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态,他缓缓说道:“我刚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

众弟子恍然大悟

其实这个故事不是目的,这个故事是“形而下”的器,我们真正要讲述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形而上”的道。这个道就是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四句教”

这里的“善”是中庸、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同时也是简易明快了解阳明心学的工具,更是阳明心学的“天机”。那么,上面这个故事和四句教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的拥趸、明朝心学大师耿定向说,当然有关系。

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坦坦荡荡、无牵无挂,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他听到关于那片田地的所有信息并产生懊悔之心时,就说明他的意动了,这就是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这个“意”是对是错呢?他扼腕顿足,就说明这个“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他不该有懊悔的想法懊悔就证明他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心是错心。那么,他是怎么知的呢?是与生俱来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告诉他的!所以这是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后,他如释重负,这就是四句教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疑,耿定向的这种诠释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过程,或者说是程式、法则。那么,王阳明是如何解释四句教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老农   山凹   近忧   据为己有   善恶   田地   懊悔   下文   良知   这个故事   弟子   现金   想法   喜欢   心学   游戏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