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去年春节,我去了老家隔壁的“兰考”,在那里第一次亲眼看到了黄河。虽是隆冬时节,黄河水位较低,但宽阔的河面、大气的河湾依旧让人心神激荡。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兰考东坝头黄河湾,是九曲黄河十八弯的最后一弯。图源/网络


回程从兰考县城经过,不禁发现这座县城的变化也让人吃惊——干净的主干道上,两旁排列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样式的建筑:统一的低矮楼房、红色的墙面、耀眼的五星、结实的廊柱,气派好像北京的长安大街,又有些南方骑楼的神韵。


提到兰考,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焦裕禄”。那条漂亮的主干道就叫“裕禄大道”,中间坐落着焦裕禄纪念园。兰考的今天离不开焦裕禄,而这一切得从那条“大摇大摆”流过兰考的黄河说起。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提到兰考,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焦裕禄”。图源/网络


兰考与黄河的恩恩怨怨


没有黄河,就没有兰考。黄河孕育了兰考,为其带来了繁衍生命的土地和水源,却又如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一样,在它幼年的心灵中留下许多阴影。


兰考县地处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部,西通古城开封和河南省会郑州,西北隔黄河与封丘、长垣相望,北部及东北方向与山东省的东明县、曹县接壤,东邻我的家乡民权县,南连杞县。这一带正是整个华北平原的腹地。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黄河为华北平原带来了宝贵的土地和水源,滋养了这里的亿万人民。图源/网络


亿万年前,随着地壳沉降,在周边地区不断抬升成为山地时,华北平原却不断沉降成为拗陷,从山区侵蚀剥蚀下来的泥沙堆积在拗陷之中,形成了华北平原的雏形。后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一路闯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着这里的大量泥沙,成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


黄河从河南孟津流出山口后,进入下游地区,所携带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平原,而兰考就位于其首当其冲的位置。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16亿吨以上,自古有“河水一旦,其泥六斗”一说。由于含沙量大,地势平坦,黄河下游成了最桀骜不驯的一段,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有记载以来,黄河下游已发生了5次大的改道,范围纵贯了整个华北平原。而1949年前的约800年间,黄河在兰考境内决口泛滥达143次之多。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着这里的大量泥沙,成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军。图源/网络


北宋以前,黄河从太行山东边经过,不经过兰考,所以水患很少。北宋时,兰考因毗邻都城开封成为一片富庶之地。公元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历时七百余年。七百年间,前期河道多变,呈多支分流状态。明后期潘季驯治理黄河,在两岸建立起完整的堤防,黄河逐渐形成“地上悬河”。在今开封、兰考、商丘、徐州、淮安等地的明清黄河故道,依稀可见当年黄河身影。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这次决口彻底改变了黄河的走向:夺淮入海700年的河道再次北归,借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并在兰考形成了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东坝头黄河湾。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兰考位于今天的黄河向东北大拐弯处,这里也是黄河最脆弱的“豆腐腰”位置。


黄河如今只在兰考西北一角掠过,但它已将自己的性情深深刻印在兰考大地上。历史上的多次决口改道,在兰考境内留下了三条故堤两条故道,形成临黄滩地、黄河故道和背河洼地三种主要地貌。在故道河床内外以及历次决口处,土壤以砂土、两合土为主,而在背河洼地则以盐土为主,前者为风沙提供了沙源,后者则演变成了盐碱地。


黄河在兰考大拐弯,形成“狭管效应”,使其成为一个大风口。每当冬春季节,西北季风袭来,漫天黄沙席卷兰考,扑倒庄稼,掩埋村庄,百姓纷纷逃离。大片盐碱地则使很多庄稼难以生长。夏天雨季来临,黄河水涨,洪涝也时常光顾这片低洼之地。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黄河故道上,残留着许多沼泽湿地和坑塘,成为水生植物和羊群的乐园。摄影/冯尚文


风沙、盐碱、内涝,成了困扰兰考的三大顽疾,而且三者常常互相交织,迭为灾害。兰考成了中国最贫穷的县城之一,这里的人们时常生活在失去家园的忧患之中。


最困难的时候,焦裕禄来了兰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当地人民的艰苦努力,兰考的“三害”问题一度得到很大改善。但在1958~1962年间,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当地林木乱砍滥发严重,风沙重起,农田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原有的排水系统被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积水扩大,内涝成灾。地下水位升高,肥料不足,又加剧了土地盐碱化。


1962年,兰考“三害”形势严峻,全县粮食亩产只有43斤,粮食产量降至历史最低!全县超过一半人口沦为灾民。这年年底,在寒风呼啸中,一个改变兰考历史命运的人来了,他就是临危受命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焦裕禄与一棵刚刚栽种的泡桐幼苗。图源/网络


看到兰考现状的焦裕禄,受到极大震动,下决心要治理兰考这“三害”。他组织并带领调查队,经过一系列实地调查,掌握了兰考“三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又吸收当地群众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理“三害”的方法。


治风沙

当地一位农民为了保护母亲坟地不被风沙侵袭,把黄河淤泥挖上来盖在其上,效果立竿见影。这种地下半米深的黄河淤土,兰考遍地都是。受此启发,焦裕禄大力推广这种“翻淤压沙”的办法。很快,兰考最肆虐的沙丘被淤土封上了。他又带领人们在上面种上泡桐等树木。泡桐在沙地生长快,而且年年生根发苗,可以不断移栽,成林后既能挡风又能压沙。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贴上膏药”——盖上淤土,“扎上针”——栽上泡桐树。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焦裕禄当年亲手种植的一棵泡桐,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被人们称为“焦桐”。图源/网络


治盐碱

治理盐碱地,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辨别其种类,然后对症下药。没有检测设备,焦裕禄就跟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土方法,把盐碱地分为盐碱、白不咸碱、卤碱、马尿碱等种类。之后,再用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等方法进行治理。


治水涝

兰考水灾有地形原因,洼地多,也有河道系统紊乱的原因。当地一个村的村民,经历了连续几季基本绝收后,冒雨开挖了河渠和排水沟。他们成功了——1963年兰考大暴雨,但他们取得了丰收,甚至卖了8万斤余粮。于是,焦裕禄也带领兰考人民挖河、修闸、除涝……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上世纪60年代,兰考城关公社社员们在疏通河道。图源/新华社


有了正确的方法,加上人们的不懈干劲,兰考治“三害”很快取得显著效果。然而,就在效果初显的1964年底,焦裕禄却因肝病恶化去世了。1965年,兰考“三害”治理基本实现了焦裕禄生前制定的初步目标,兰考县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


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继续奋斗,“向黄河讨债”。黄河给兰考带来了灾难,但也带来了祝福,全县一半以上的优质土壤都是黄河水留下的。黄河水紧沙、慢淤、清水碱,只要合理开发完全可以造福于民——把水留住,落下淤泥,放走清水,清水用于灌溉,淤泥在低洼地区沉淀为良田。这便是“引黄灌淤”。到1980年,兰考引黄灌淤形成新地达17.27万亩。


“三害”问题在焦裕禄时期并没有根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困扰着兰考。这三大问题其实在华北平原普遍存在,只不过兰考比较突出而已。治理“三害”仅仅治标还不够,还要治本,根本要靠科技的进步,包括基础科研、农业的机械化、化肥研制、耕作技术等。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三北”建立了大面积的防护林带,兰考是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图源/网络


1982年至1986年,伴随全国性的绿化运动,兰考掀起了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除“三害”高潮,5年内造林面积超过前32年的总和。1987年至1989年,兰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开挖河渠633条、新打机井2800多眼,使灌溉面积增加到60万亩,为全县农业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1989年,兰考全县种植泡桐达到700多万株,农桐间作52万亩,防护林带上百条,林木总量达到2400多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18.8%,跨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行列。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兰考“三害”逐渐得到全面治理。昔日“一见风沙起,户户把门关”的兰考,成了一片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沃野粮仓。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无人机拍摄的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貌,林茂粮丰,远处正是黄河湾。图源/新华社


兰考变化的根源:黄河变“乖”了


兰考“三害”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黄河,如果黄河依旧像过去那样桀骜不驯,时不时就用汪洋与黄沙把大地刷新一遍,兰考的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令人惊奇的是,近七十年来,黄河下游已经变得非常乖了,几乎没有什么决口之事,改道就更不用说,而且这种几率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经过不断地修筑和加固大堤,黄河下游成了一段“地上悬河”。图源/网络


暴躁了几千年的黄河,怎么就突然变乖了呢?有人会把功劳归功于黄河大堤的建设。确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驯服这条极具危险性和冲击力的黄色巨龙,黄河下游两岸的人民持续不断地修筑和加固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成了一段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看过一张开封附近的“悬河”与开封铁塔的对比示意图,黄河河床竟然接近铁塔两层的高度,将近10米,而大堤高达15米以上。一度有很多人担心,黄河下游一旦决口了怎么办?那真的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不过时至今日,这样的担心几乎可以完全放下了。因为黄河干流上众多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环境改善等举措,黄河下游的水量已经大为减少,所含泥沙也迅猛下降,黄河因洪水与河床淤积而决堤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目前,黄河干流上有大中型水利工程30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各有3座水利工程。黄河上游整体比降大,水量丰富,并且泥沙含量非常少,因此兴建了密集的水利工程,以发电为主要目的。而中下游的水利工程以防洪任务为主,同时控制干流泥沙含量。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小浪底水利枢纽正在泄洪冲沙。图源/网络


特别是位于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在保障黄河下游河道不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汛期前,小浪底都会与中上游的众多水利工程联动,制造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达到调沙的目的,据说可以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内不淤积抬高。之后腾空库容,预备防洪。


黄河中的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成了黄河变“黄”的元凶。有研究说,当游牧民族占据黄土高原时,植被破坏较少,黄河变清;而当农耕民族占据这里时,植被破坏较多,黄河水则变浑浊。今天,通过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加上沿岸居民越来越多外出打工,因此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据统计,近15年黄河年均输沙量已经降到了2.7亿吨,与之前16亿吨相比,还不到零头。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通过退耕还林,恢复植被,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大大减少。图源/网络


黄河变得温顺,对处于其“豆腐腰”位置的兰考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福音,为其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当然有利也有弊,黄河水与泥沙的减少,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泡桐花开--兰考新时代的嬗变


今天去到兰考,当年焦裕禄亲手种植的泡桐幼苗,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焦桐”。同时期以及后来种植的上千万株泡桐,也纷纷成材,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衍生出兰考的一大特色产业——民族乐器制作。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春天到了,兰考大片的泡桐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图源/网络


上世纪80年代,兰考木匠用泡桐做风箱、闸刀盒。后来,上海民族乐器厂专家发现兰考泡桐质地疏密适度、纹理清晰美观、声学品质和共振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音板材料。于是,兰考的一些木匠开始学做乐器、开乐坊。然而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小作坊的模式,未能形成产业。


近些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经过科学规划,兰考的民族乐器制作飞速发展,形成规模。仅堌阳镇徐场村就年产各类乐器10万多台(把),年产值达1亿多元,从业人员1200余人,成为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村”。以此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兰考人加入民族乐器行业,全县已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县城建起了民族乐器产业园,产品畅销四海。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兰考县某民族乐器厂工人在用泡桐木制作古筝。图源/新华社


如何利用兰考丰富的木材资源,民族乐器制作只是一个开始。近些年,兰考的家具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县城建起了大型家居产业园,5个乡镇也建设起木制品专业园区,打造配套产业集群。国内众多顶尖的家具制造企业纷纷来此投资生产。2019年,兰考家居及木制品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树木要更新换代,砍伐的同时也要栽植。不过因为黄河的变化和长期的科学治理,兰考的“三害”威胁已大大减轻。当年为了治理“三害”栽下的万亩泡桐和上百条防护林带,如今成了兰考的“摇钱树”。这可以说是黄河送给兰考的“意外之财”,也可以说是焦裕禄留给兰考的遗产。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修葺后的兰考火车站,有浓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图源/网络


今天,兰考各方面发展蒸蒸日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和培训,因此有了那条“裕禄大道”的命名和改造。


黄河孕育的兰考,因为“三害”长期一贫如洗,又因为治理“三害”重获新生,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红色小城。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曾经被“三害”侵袭的兰考,如今成了一座生机勃勃的红色小城。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陈帅帅.河南省兰考县“除三害”研究(1961-1965年)[D].河南大学.2020年

·李伟那.兰考县不同时期土地整治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单之蔷.为什么黄河变清了[J].中国国家地理,2017,(10):90-113

·喻尘.能把黄河下游挪一下吗?[J].中国国家地理,2008,(05):110-121

·半月谈网.《脱贫摘帽三年后,兰考奔向全面小康》

http://m.banyuetan.org/jrt/detail/20201105/1000200033134991604540869700321633_1.html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兰考之变与黄河之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兰考   黄河   兰考县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泡桐   故道   大堤   民族乐器   泥沙   河道   水利工程   全县   下游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