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开始怀念起了那段为之奋斗的岁月。


那段时光里,每天的生活都被书本填满,连一丝的犹豫和休息都会感到内疚,父母也会时常在耳边念叨“学的怎么样了啊?隔壁家的呆妹这次一模可是考了校前十名呢?你呢?”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听多了总会有些嫌烦,但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一阵子的,如果高考后,人生顺风顺水,一切就是值得了。


但是放下书本后,我们有时也会想,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次的话,我还是会像现在这样的人生轨迹去成长吗?


于是,有这样一款游戏诞生了,连《人民日报》都评论说“父母和孩子都该玩一玩”的国产游戏——

《中国式家长》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中国式家长》可以看作是一次中国版的小型“模拟人生”。在游戏中,你需要通过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来习得各种技能,以达到家长所期待的目标。


但是和《模拟人生》那种观察别人自由生活不一样的地方是,你在进入游戏的那一刻,你在扮演的就是你自己了。


从你创建角色(孩子)开始,你要不断为孩子做出抉择和安排,在几十个回合的过关斩将后,你将会看到孩子选择职业、组建家庭,然后,又一代人的轮回就此开始。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其实从这儿就能看出,游戏虽然叫做《中国式家长》,但游戏实际有点“名不符实”,因为玩家在游戏当中主要扮演的是并非家长,而是孩子。


游戏进程按照回合推进,玩家需要进行日程安排,平衡好学习和娱乐。根据日程选择的不同,随时间流逝玩家扮演角色在不同的属性上会有所增长,因此玩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父母的期望调整策略,以变成不同的样子。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随着年岁渐长,玩家将会逐渐体会到生活带来的压力:父母的期望阈值变得越来越高,目标成为了「进入重点中学」、「学会说话的艺术」等需要数千属性点才能完成的高远目标;


同时父母也有了「满意度」,如果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或是将太多时间投入娱乐活动中,便会导致父母的不满并招来斥责,降低角色的行动力,带来心理创伤——不仅会给角色打上「自卑」、「消沉」等标签,过高的「心理阴影面积」甚至会让游戏直接走向失败结局。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除此之外游戏中还会出现“抉择”事件,不同选项意味着不同结果(多是属性增减),也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各种人情冷暖(犹记得好心分玩具给小伙伴玩结果被他偷了...)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让人忍俊不禁)


而且更加真实的是,居然还有中国日常生活中特有的“面子比拼”


远到几年才见一次面的亲戚,近到邻居家的熊孩子,都能对你发起“面子比拼”。


这时候,玩家便会以家长的视角攀比自己的小孩。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孙子天天就爱吃饭,身体壮!”

“我家孩子是班级干部,连老师都夸赞不已。”

“我家孩子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


这种无意识的攀比,让人直呼内行,好像每天都能在学校的门口听到这样的对话。


但是这对话背后深层的含义也让人不禁反思,孩子似乎成为了我们一种炫耀的资本,其实这种炫耀出发点本是好的,让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努力的的方向。


但有时,太过急躁的攀比,成为了孩子的枷锁,压得喘不过气。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游戏中还毫不隐晦地刻画着一个词:阶级


我相信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周目的时候考上清华, 或者和汤金娜小姐姐搭上话,因为我们的设定就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家孩子。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现实地讲,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阶级固化的问题,一项调查表明,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迅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近40%的北大学子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客观来说,精英家庭更有条件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与教育资源,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工作机会,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子女们也比一般人容易成功,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但这个游戏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总结起来似乎就是一碗朴素却不过时的鸡汤:知识改变命运。


在游戏中,哪怕我们在一周目最后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代提供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 一代代人的努力可以让这个家庭最终实现阶级跨越。


对于这个游戏而言,高考或许是阶级提升的唯一渠道,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却可能远不仅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是劈开阶级壁垒的利剑。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放眼过去,80年代的中国,最先打破阶级壁垒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就是那些法律、医学、金融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人才。


这个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怀和真实,15到3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人,几乎都能在一幅幅似曾相识的画面中找到自己身影,或多或少。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最后

为什么游戏中的我们仅仅只到了高考

那之后的我们呢?

但现在

我似乎明白了,正在看文章的你我

我们的抉择与未来

不就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么?


在《中国式家长》里,我竟然考上了清华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家长   清华大学   游戏   壁垒   中国   阶级   属性   角色   父母   目标   精英   玩家   孩子   时间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