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语“兵不厌诈”的来历吗?

东汉安帝在位时(公元107~125年),西南部的几个羌族部落经常骚扰边境。有一次竟把汉朝的武都郡层层包围。

你知道成语“兵不厌诈”的来历吗?

当时情势危急,安帝连忙命虞诩为武都郡太守,率命抵抗羌军。当部队到达陈仓一带,见敌众我寡,便大造声势说等朝廷大军一到,即合兵攻击,羌兵不知是计,信以为真,便开始分兵抢粮,虞诩抓住机会,突破羌军的防线,向武都郡进发。

虞诩带领军队奋力前进,每天急行一百多里,并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以后逐日递增一倍。有的将领不解其意,问:“从前孙膑带兵打仗,每天减灶迷惑敌军,您却增灶。兵法说,每日行军三十里,前后照应,就可确保安全。我们一天走百余里,这都不和先人的规矩!”虞诩说:“用兵打战要按照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策略。羌军人马众多,士气旺盛,我们的兵力很少不能硬碰,如果我们行动慢了,岂不被羌军追上,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孙膑当年减灶是为了佯装弱小,我们增灶是为了佯装强大。”

你知道成语“兵不厌诈”的来历吗?

果然羌兵见汉军逐日增灶,以为汉军的兵力不断增加,唯恐中计,不敢紧追。于是,虞诩的军队得以安全进入武都郡。

当时守卫的汉军不足三千,而羌兵人数上万,依旧敌众我寡。为此两军对战时虞诩命令士兵先不用硬弓,只用射的很近的弱弓。羌军见汉军的弓箭无力,就放大胆子冲上去。等羌军逼近,虞诩令士兵改用强弓硬驽射击,射的羌军伤亡惨重。而后又被虞诩的伏兵袭击,结果羌军大败。

你知道成语“兵不厌诈”的来历吗?

武都郡解围后,虞诩组织人力在边境一带修建两百多座营垒,安排好逃亡百姓的生活。这样,动荡的武都郡逐渐安定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羌族   太守   硬弓   敌众我寡   营垒   兵不厌诈   汉军   其意   汉朝   敌军   兵力   边境   来历   美文   成语   士兵   军队   命令   孙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