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春晚的意义

央视春晚,开播已近四十年。

年年除夕,全国观众都看春晚。


这几年,春晚结束,骂声一片,今年骂声似乎更多一点。


日前,司马南频道说:现在的春晚小品不好看,人们都注意到了,小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边讲那么一个故事,后半段还非要点题,非要升华,希望观众大年三十晚上再受一次教育,来一个觉悟升华,不仅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导致画蛇添足,味同嚼蜡,而且涉嫌低估了观众的判断力。春晚小品要想好看起来,也许应当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入手,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上来。


其实这话不能说没道理,如果把“骂”改成“批评”会更合适一些。这确实反映了人们对春晚一边骂一边看的矛盾心理,春晚不办不行,办不好更不行。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譬如对于贾玲的小品《你好,李焕英》《一波三折》争议最多,反响也最大。


骂春晚的意义

观众为何要“骂”春晚?依我管见,不外乎这样几个理由。


一是众口难调。一家几口人吃饭都很难人人满意,你说咸我说淡,而央视春晚要调十三亿中国人的口,还包括海外几千万华人的口,要让每个人都满意,都合自己的口味,是绝对不现实的。


具体来说,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孩子,农民工与“白骨精”,知识分子与领导干部,北方人与南方人,城里人与乡下人,喜欢的节目类型就各有不同,欣赏的艺术形式也大相径庭,春晚只能是尽可能合乎大多数人的审美意趣,有多数人认可就行了。而觉得不合自己胃口的观众,骂几声,批评几句,那是太正常不过了。


骂春晚的意义

二是爱之深,责之切。因为春晚是国人一年一次的年终盛宴,大伙对春晚的标准要求特高,期望值特大,是以文艺演出国家队的标准来要求的,所以,节目稍有瑕疵,就会引起一片非议,乃至苛求。


其实,平心而论,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精雕细刻而成,如果拿到平时的任何一个晚会来演,都是精品。想想看,历届春晚推出的节目里,精品迭出,美不胜收,无论是小品《超生游击队》、《相亲》、《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还是歌曲《相约九八》、《涛声依旧》、《常回家看看》、《纤夫的爱》,以及舞蹈《千手千眼》,无不令人记忆犹新,百看不厌,已经成为艺术经典。


骂春晚的意义

三是春晚确有不足之处。每次春晚,虽然从总导演到每个创作人员演出人员,无不苦心孤诣,废寝忘食,千方百计想出新出彩,但如果用精益求精的标准来审视,确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老人太多,新人偏少,据统计,连续出演春晚最多的一个演员达到27次,至于连续出演十几次的演员更多达数十人,被称为春晚“钉子户”,这就影响了新人的成长,使得春晚老面孔太多;而今年呢,而老面孔不见了,人们又感觉遗憾,没味道了。


其次,接地气不够,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的节目严重不足,有些飘在半空的感觉;创新不足,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些保守,没有与时俱进,显得生气不足;另外,植入广告偏多,也是大家很不满意的事。


骂春晚的意义

总之,春晚有争议不怕,最怕无声无臭,倘若人们连“骂”的兴趣都没了,这春晚就彻底寿终正寝了。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每年要办几十台春晚,可哪一台春晚也没有央视的春晚更引人注目,更为人关切,同时也“挨骂”最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晚“挨骂”也是春晚的骄傲。


衷心期望,春晚的主创人员能从观众的“骂声”里汲取营养,看到不足,努力改进,大胆创新,不断推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优秀节目,为全国人民精心烹制一顿色香味俱佳的年夜饭,为提高百姓幸福指数锦上添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誉满天下   司马   苦心孤诣   管见   骂声   美文   小品   批评   观众   演员   群众   形式   满意   意义   节目   人员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