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赤水 竹海情

傍晚,我伫立在宾馆的阳台,眺望那远山的竹海,风儿轻拂,竹影婆娑,竹叶沙沙,清新幽美,在这夏末初秋的时节,仍茁壮的新竹吐着新笋拔地而起,箭破云雨,摇曳绿色,竹节粉霜,衬托新颖,描画出了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初秋;竹苑石径,绿盖织荫,沁心爽脾,一只竹莺,啭喉高歌,好一片清凉世界,似人间天堂。夏去秋来,季节更迭,惟有这片竹苑不知季节轮换,它依旧苍翠欲滴,笑迎夕阳,哪管它绿肥红瘦,仍秋高气爽。

古筝清悠,箫韵缭绕,筝箫之外,隐隐传来水声潺潺,窗外轻风,摇响竹叶沙沙,静心赏乐,偶观竹影,一种空灵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悠悠千古,随便翻开书页,都能看到国人写下的爱竹诗句,随意打开画册,呈现在眼眸的也还是大师留下的墨竹丹青。人们爱竹、赏竹、拜竹、赞竹,决不是因为它的竹枝柔情似水,也不是它在风动时的百媚千娇,而是竹的自然天性与独特的品质,给予人们以哲理的启迪,并赋予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宋代著名学者:李昉在他的《文苑英华》中曾经这样论述竹之四德:“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

就是竹有了这“刚、柔、忠、义”之四德,它才能做到;“得志,虽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旋律悠悠,那深邃的意境不是随意可以言说的,只有静心冥想,那悦耳的激昂,是歌竹不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明心清似镜,所怀虚若谷,那抒情的流韵是唱竹临风不折,过雨不污,中通外直,筝弦跃动,它描述的是叶似利剑锋而不露,清瘦节劲,不卑不亢,不骄不燥,箫韵如水,彰显的是,玉立于天地之间,俗世之中,却不随波逐流,不于世同污,无为无我,无嗔无怒。

竹,虽被人们与梅、兰、菊,并称为君子,但,竹有梅傲,而无梅冷,有兰幽而无兰愁,有菊雅,而无菊寂。一肩担尽高风亮节,披一身翠绿安然自若,当风雨迎面,繁花殆尽,却是与风同唱潇潇,沐雨挺立苍穹,一派悠闲惬意,风过依旧高节,雨停,更加清碧,于是,悠悠华夏,竹就当之无愧地成了人们心中的国粹,它是文人笔下的诗,也是墨客纸上的韵,它是豪杰杯中的酒,还是巾帼心中的歌,漫步在幽幽的竹林中,心随着乐韵飘出了甜蜜,也飘溢出遐想,步入竹林,和着轻风,伴着土香,没有喧嚣,没有污浊只有宁静和无边的沉醉。举目四望,青青之竹,婆娑摇曳,一滴绿色的雨露飘落在面颊,爽然、惬意,一支支散曲般的鸟鸣,从茂竹翠叶的深处渗逸而出,凉凉的,一阵清新,现实中早已无法找到如此恬静的感觉。

在滚滚红尘中,起与落似乎是生活的唯一定义,人们太多的心结随着季节的流转逐渐定格在这醉人的美境,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效那“竹下七贤”隐于空山竹林深处,日出对竹抚琴长歌,日落举杯邀月同醉,风起听竹叶萧萧,水流感翠竹清韵,渴了品一杯竹心凉茶,饿了食一碗竹笋米饭,在随风吟竹中感悟那份超然的淡泊心境,风吹过一叶落下方梦醒,手上绑着的还是那根无形的长绳,唯有那筝箫之音,还在描绘着竹的恬淡与雅致,竹的清秀与俊逸,还在刻画着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的无尽魅力,悠悠筝箫让心融进了莽莽竹海,卸落了一身的浮华与躁动,随韵吟竹,在聆听天籁之中,让灵魂回归在自然的原生态的境地中,筝箫悠扬,在竹林的深处无尽地蔓延着……

我时常感喟,绿色不是流徙的记忆,而是一种情绪在岁月里驻足,短短的一瞬,我仿佛在竹林深处听到了诗人苏东坡的感叹,同时看到了郑板桥月下画竹时的“糊涂与豪迈”此时夜色渐深,那两根残竹依旧倒伏在竹苑石径旁,它是代表着风儿訇伏着对大地的叩拜,还是虔诚如我驰骋着对他乡的眷念?我多么渴望有一管袅袅的笛音引我入梦,把我的魂牵回竹海,让其虬生一蓬竹林深处。

黔北赤水 竹海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赤水   英华   凉茶   月下   新竹   竹林   苍翠欲滴   石径   竹叶   轻风   初秋   风儿   美文   惬意   悠悠   深处   季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