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导语

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第十九个节气——立冬,寒冬将至,年尾临近,这一年的记忆你有收藏在“时光胶囊”中吗?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开启一整个冬天的美好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秋收冬藏,西风渐紧,进入农历十月之后,立冬也就到了。

“立”表示建始、初始之义,“冬”是终了的意思。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端。

《说文解字》对“冬”的解释为:“冬,四时尽也。从仌(bīng)从夂(zhōng)。”此时的“冬”表示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夂”是“终”的古文,“仌”古同“冰”。“冬”字中加“仌”,即表示冬季寒冷的特点。

由于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所以古人常在此时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一冬温(温暖)”。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解释的:“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虽然立冬已是“万物收藏”,但是许多农事活动并未停止,还有很多民间流行的农事谚语,如“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立冬种豌豆,一升还一斗”、“立冬天气冷,翻地不能停”等,特别是冬小麦要及时抢播了。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叮!请查收立冬的节气密码

古时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也就是水已经能结成冰。“二候地始冻”,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形声字,本义指大蛤,《说文解字》解释为:“雉入海化为蜃。”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因而古人就认为雉变成了大蛤。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中有《立冬十月节》一诗:“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诗中就巧含了立冬三候。前几句写天寒水冻,霜降冰结,月影瘦、雁南飞,农作物收获,寒衣也已制成,后两句则是化用了立冬第三候。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多一点迎接冬季到来的仪式感

古时立冬这天还有“迎冬”与“贺冬”的习俗。

“迎”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说:“迎,逢也。”《方言》卷一记载:“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因此“迎”的本义就是迎接的意思。

《礼记·月令》有记载:“孟冬之月,以立冬前三日,太史谒于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亲率公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吕氏春秋·孟冬》也有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因此在立冬这天,天子率领百官出北郊祭祀黑帝,迎接冬日的到来。

《后汉书·祭祀志》中也说:“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祭祀之后,就赏赐为国家边疆安定而征战牺牲的勇士的子孙,抚恤孤儿寡妇等穷苦之人。

再来看“贺冬”。贺冬也叫拜冬,《说文解字》里说:“贺,以礼相奉庆也。”东汉时期,贺冬习俗已然兴起,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冬至这天,人们饮美酒食佳肴,携礼拜见前辈尊长。到了宋代,朝廷朝会庆贺,店肆罢市,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如同年节,更为隆重。

古人对于自然有更为敏锐的感知,也会用更加重视迎接四时更迭的仪式感。自疫情以来,我们愈发认识到珍惜此刻、活在当下的意义。又是四时交替的时节,让我们也像古人那样,用心感受秋的离去与冬的来临,郑重走入这个冬季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建始   天水   月令   霜降   农事   立冬   本义   孤寡   野鸡   北郊   古时   祭祀   天子   美文   古人   秋冬   冬季   收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