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读张九龄《感遇》二首

感遇 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进入到唐诗里的世界,自然会十分钦佩诗人们的诗心。当我们在心里反复吟咏,再三默读静思的时候,仿佛诗人们那种“行吟泽畔”的形象,慢慢地就有了画面感: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一位寒门出身的宰相因遭小人李林甫的排斥,终被贬荆州长史。荆州,即今湖北。起处,诗人由眼前之景:春天的兰草,叶叶茂盛,秋天的桂花,色泽皎洁,联想到隐居的君子。物化为人,就有了高风亮节的品格。继而感叹之情油然而生,“你们这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是哪里来的,怎么像是在给自己过节庆贺一样呢?”转折处,诗人点出他的创作手法,我不是在写物啊,实则是在写人,写自己啊。即,“林栖者”,隐居的君子。我与它们还相对着高兴,相互之间心生喜悦。你看着我高兴,我看着你喜欢,多好。最后一句,诗人总结说,“美人”是很遥远的,我这绝美的容姿,高尚的品格,他是折不到,欣赏不来了,而且诗人联系到自己问自己,我的本心就是这样,我为什么要“美人”她们来折呢。这一问,可谓骨气顿生。读明白了的人,就知道,“美人”的典故是出自屈原的“香草美人”一说,暗指君王。

我们在反复不断地吟咏之间,豁然明白了诗人,原来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格都很高贵,不用常常暗自伤怜。我们已经这么高洁了,还需要别人来知道,来欣赏吗?!

同样的,《感遇》第二首,亦是如此。诗起首说到,“江南有丹橘”。“江南”一词,非我们现在所称的江南,在唐代,范围要更广一些,比如江南东,江南西道,除江浙地区外,还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丹橘”,红色的橘树,此又是化至屈原的《橘颂》,借咏橘来写人的品格。诗人说,江南有红色的橘树,历经冬天,却仍然还是满树的绿叶。普通人看到此景,可能会毫无感觉,觉得说,不就是一片经历了整个冬天,仍然绿叶满满的红橘树林吗?可在诗人眼里看来,却别有一番情志。正是诗人比普通人多了这样一份诗心,多了一份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和心境,再曲折文学文字化道来,就既给了人普通之物以外的美感,又告诉了世人诗人的高洁品性。接着,诗人想从地理位置来分析,推测,是地方的原因,造成了橘树的这种生存状态吗?即“岂伊地气暖”一句。诗人自问自答,说:不是啊,是“自有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是因为地气暖,我的绿叶才如此茂密,而是因为我有抵御寒冷冬天的顽强性格和心理,所以如此。接着,从橘叶写到橘子,江南的橘子本是贡橘,是给君王享用的,就像诗人的才智,是为国家建设来发挥发展使用的。可惜啊,可惜我的才智,被深深地阻隔了。至于被什么阻隔了,不言自明,读者们自然都知道。进一步,诗人向纵深处探寻,叩问,是这贡橘的命运本就该如此吗?还是天道的循环,不可琢磨?此一句,此一问,让诗人陷入困境,差点不得而出。命运的事,谁能说得清呢?

盛唐诗人毕竟是盛唐诗人,他们的气节可不止于此。最后,诗人运用巧妙的对比来说道:桃树,李树,虽然正逢其时,艳丽正当道,可我这红橘树难道就没有绿荫吗?顽强,刚强的品格在末句不自觉地流露而出。这是多么地鼓舞着那些在风雨漂泊中的寒士之心。放置至今,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人们一时处于低谷,可不会一辈子都点背,重要的是始终要有顽强拼搏的勇气,锲而不舍,不抛弃,不放弃。

你说:是吗?

所以一首好诗值得反复吟咏,映照社会,映照自身,慢慢的同感、共鸣,就出来了,就懂了,就进入到了诗人的世界……


2021年9月19日 15:56 吴华锋

记读张九龄《感遇》二首

记读张九龄《感遇》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盛唐   屈原   橘树   荆州   绿叶   地气   岁寒   本心   江南   湖北   君王   品格   美文   诗人   冬天   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