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

普通人在生活中,无非两种状态,有事干,忙碌起来,结果忙碌了一天,日复一日,好像啥也没变化;没事干,不知道做啥才好,刷视频,玩游戏,睡大觉,然后是满满的焦虑感。说得像不像你?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就是人性,人性就喜欢不动脑。可以假设人有两个脑子,一个是本能脑,一个是理智脑,本能脑是百万年前人类就具有的,譬如遇到危险就跑,遇到喜欢的东西就吃,这些都是不需要过“脑子”的,条件反射即可,需要消耗的能量极少;但是理智脑则需要我们对事情进行推理、反思等,如计算一个数学题,做一个方案等等,消耗量比较大。

但是百万年来,由于长期饥饿,我们早已养成怎么少消耗能量,我们就怎么来。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啥我们总是挑舒服的事情来做了。


三思而后行

那有的人问,那我不是很努力的工作了吗?早上忙到晚上,压根就没停过,一点都不舒服,消耗的能量也不少啊。对,表面上你很努力的去做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是你自找的,追寻原因也是首先你逃避消耗能量了。首先,这事是你必须要做的,你不做可能就挨批评,没饭吃,这是工作,是责任。其次,本来这事如果你在行动之前,愿意多耗点时间和能量先动脑,对事情有个谋划,或者说思考一下有没有更优的路径,更高的效率,你也许不需要一天就能把事情干完,不需要加班加点。而且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可以高效完成,而不是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年复一年的老办法,年复一年的加班加点。

理解了这些,找到了症结,那就不难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三思而后行

具体做法就是三思而后行。

所谓三思,是指思危,思退,思变,即做一件事之前的准备。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并非传统的解释),主要是需要思考一下三点:

考虑做这件事有什么危险的地方(值不值得做)。学会“制动”,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先停三秒钟,问一下自己,这件事值不值得做?譬如,当你空闲的时候,准备拿起手机刷视频的时候,停三秒,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必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有什么“危险”,会不会浪费自己时间,让自己一不小心刷一个下午,会不会让自己刷完后有负罪感?

考虑做了这件事之后要不要有退路(即是否应该投入足够的成本)。当你准备干一件事的事情,先停顿一下,想清楚确定要做这件事以后。再想一想,是否要投入全部的精力,不给自己留退路。想尽能用的办法去提高效能,必须要完成任务。

考虑做了这件事之后希望得到什么变化和收获(行动改变行为)。时刻告诉自己,自己是有目标导向的,做一件事情,必须要达到怎么样的一个效果,实现怎么样的功能。再倒推回来现在必须要做哪些工作。这样就不会盲目的工作,漫无目的。

当然,三思不仅仅是这三个思考,所谓三生万物, “三”既表示着万物的起源,又表示多。所以做一件事情之前,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譬如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方的角度、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多元化,辩证思考问题。

下次,做一件事之前,记得先停顿一下,问一下自己,我思考过这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目的   加班加点   值不值得   退路   美文   停顿   万物   本能   消耗   能量   理智   忙碌   角度   危险   事情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