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喜欢他的文章,就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他吧。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友情提示:本文185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浮烟山自古以来就是山左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绝佳胜地。位于东北麓的麓台书院为明代万历名臣刘应节所建。他回到家乡,出资修建这座书院,并担任主讲十多年,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求学,对浮烟山和潍坊的文风繁衍起到了良好的开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来自昌乐营丘的阎循观倡议募捐集资扩建书院,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可容百余人就读。这里一度成为潍县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据《山东通志》记载潍县“教育之盛,为全省冠”。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阎循观,字怀庭,号伊蒿。1724年生于昌乐营丘黎家村(也叫大北庄),是他父亲阎廷倩的独子,与阎循琦是堂兄弟关系。阎循观幼遭不幸,先是丧父,然后丧母,靠伯父阎廷佶抚养长大。好在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砺志刻苦学习,在十七八岁时,就考中举人。后来 阎循观进京参加考试,其卷子被卢姓阅卷官看到,十分欣赏他才华,拿给主考官刘统勋看,可是刘统勋并不觉得好,丝毫没有照顾这位山东老乡,于是阎循观落榜。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他深受打击,从此绝意科举,远离仕途,回到昌乐,选择到营丘西北十多里的浮烟山麓台书院讲学,从此开启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瑰丽篇章,传道、授业、解惑,潜心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子,在他短短的四十五年的人生历程,却选择了二十五年的春秋光阴,留给了浮烟山的麓台书院!阎循观也以二十五年的主讲生涯,向科举制度证明了他的真才实学!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后来在麓台书院讲学期间,有人不断苦劝他,为何不再考一下试试呢。经不住好友的百般劝说,某年某日,他又进京考了一次。这次考中进士!被当时皇帝得知这就是身边红人阎循琦的堂弟,而且还才华横溢,于是破格钦赐他为吏部考工司主事。不过阎循观做官不到三年,就以病告归,回到家乡。他或许觉得还是在麓台书院比较适合自己,他或许认为在麓台书院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啊。仕途官场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于是告归昌乐营丘后,又重返麓台书院,继续他所热爱的讲学和著述工作。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除了在麓台书院讲学之外,阎循观在这里还著有《尚书读记》一卷、《春秋一得》一卷、《西涧草堂诗集》四卷、《困勉斋私记》四卷。这些著作全部被《四库全书》收录,这些成就都奠定了他在山东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地位。在阎循观带动和影响下,他的好友,来自潍县的韩梦周和刘以贵,以及昌乐阎循中、阎学尹等,也来到了麓台书院。其中阎循观、韩梦周、刘以贵三人的儒学成就,被《清史稿·儒林传》收录。而且因为阎循观和韩梦周二人对麓台书院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成就,被人并称为“山左二巨儒”。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麓台书院成就了阎循观的一代功名,让他在这里成为至今还被人所知的文化名人;而阎循观也拿出二十五年的人生光阴和毕生精力,都给了麓台书院,和韩孟周刘以贵等学者把这里打造成当时齐鲁大地上最为有名的书院之一。麓台书院离不开阎循观,而且阎循观也离不开麓台书院。后来,年仅四十五岁的阎循观,因病去世。再后来,创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麓台书院,也于清末民初某年某日,全部拆除。时值今日,留给人们传诵的,是昔日麓台书院中那郎朗的读书声,和阎循观那孜孜不倦的二十五年潜心讲学。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版权所有,此文已公开发表过)

如果可以请用一秒钟来支持一下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END————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浮烟山麓台书院与阎循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大北   书院   潍坊   山麓   科举   仕途   山东   万历   明代   美文   学子   光阴   才华   春秋   家乡   成就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