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延安人

邹爱国 王世焕

李鹏总理回到了延安。宝塔山、延河水、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一切

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那么令人难忘。

半个世纪前,12岁的李鹏在党的关怀下和一批烈士后代来到延安,在这个革命大熔

炉里,整整生活了5年。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1990年11月20日上午,李鹏抵达延安的第一项活动是: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走进

展览大厅,李鹏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的塑像前伫立许久。他深情

地说:

“我是延安人。”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反映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革命实践,展示了光辉的延

安精神。李鹏指着一幅红军开进延安城的照片告诉大家:“当时延安就是那样,都是平

房,不像现在有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建设得这么美。”一幅7岁小女孩纺线的照片,引

起了李鹏对当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当时延安生活艰苦,党中央,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号召,我们都开过荒、纺过线。那时我一天只能纺一两多线,质量也才达到

二级,在同学中我的技术算比较差的。”离开纪念馆前,李鹏挥笔写下“发扬延安精神”

六个字。

下午,李鹏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宝塔山,来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

在杨家岭毛泽东同志旧居前,李鹏向大家介绍,这里是毛主席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的

地方,那里是毛主席种过的地。来到周恩来同志旧居,有人指着三孔窑洞边的侧房问:

“当年你是否在这里住过?”李鹏点了点头,说:“这是恩来同志身边工作人员的房子,

在节假日,我也偶尔来住过。”

走出杨家岭,闻讯而来的群众挤满了坡上坡下,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鹏总理的

到来,李鹏笑着向大家招手。延安大学的一对年轻夫妇挤过人群向李鹏问好,李鹏抱过

他们3岁的孩子和他们攀谈起来。“李总理,你是我们延大的老校友,欢迎你到延大去!”

李鹏说:“当时我是在延大初中部学习,还不是大学生。你们回去后,请转达我对延大

师生的问候。”

为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延安人民今天生活过得怎样?

这是常常萦绕在李鹏心中的问题。在北京,李鹏不断听到从延安传来的消息:粮食

今年又获丰收,人均生产粮食由1978年的300多公斤增长到396公斤,农村烟、果、羊、

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始形成规模;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了改变,石油、煤炭、卷烟、毛

纺四大骨干产业,已经成为延安经济的主要支柱;贫困面逐渐缩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12万户、58万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全区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3

0多元,比1978年增长3.9倍。

……

延安确实变了,延安发生了深深的历史变革。李鹏来到延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

去看看乡亲们,实地考察一下延安的变化。

21日上午,迎着冬日的阳光,李鹏来到柳林乡三十里铺村。村党支部书记冯志清告

诉李鹏总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村大兴林果,今年林果收入达20多万元,

为全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沿着山间土路,李鹏来到果园参观。放眼望去,只见两旁山岭长满了果树。冯志清

告诉李鹏,这里的果树有苹果、梨子,还有水蜜桃。李鹏问:“山上水从哪儿来?”

“我们在树下挖了鱼鳞坑,下雨就能把水留下。”李鹏赞扬说:“好啊,你们果树栽到

了山岗岗上,不简单。现在,这里像个花果山,春天开花,秋天果香,了不起!”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李鹏和延安的同志谈起了种草种树问题。他说:“我们过去

在延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我们要进

一步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把土山变成青山,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

李鹏又问冯志清:“你们生产发展了,还有多少贫困户?”

“原来有46户,经过党员包户,32户已经基本脱贫,但是还有14户没有脱贫,生活

还比较困难。”李鹏说:“在扶贫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共产党员的作用,要增强凝

聚力。”

在三十里铺村,李鹏走家串户,问长问短,乡亲们像当年迎接八路军那样,拿出红

枣、苹果、瓜籽,招待总理一行。李鹏在窑洞里、土坑上、小路边,和乡亲们拉家常。

走进农民刘厚望的窑洞,李鹏连声说:“你住的窑洞真漂亮,条石结构,白色的墙,

比我们那时住的土窑洞强多了,也比毛主席住的窑洞好。”刘厚望咧着嘴笑道:“现在

生活过得好着哩。我们还有电视看,党中央、北京有什么大事,我们全能知道。”李鹏

问他今年的收入,刘厚望伸出4个指头说:“4000多元。”“你家7口人,平均每人有60

0元。”李鹏又问冯志清:“这一家在村里属于什么水平?”冯志清说:“中上等。”李

鹏叮嘱说:“要进一步发展生产,让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木匠贺增浩把李鹏让进窑洞,见李鹏端详着墙上的照片,便指着照片上两位老人说:

“这两位是我的父母。”李鹏说:“他们穿得可没有你们好啊!”贺增浩的妻子说:

“那时我们还穷,生活比不上现在。现在多好,吃白面,穿新衣,老百姓可高兴呢。这

全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女主人说着,朝李鹏手里塞过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你尝尝,

这是我们自己果树上长的。”李鹏说:“这苹果真香,我们那时在延安,见到的只是一

些小沙果。”

在村里,李鹏这家走走,那家看看,和乡亲们这个聊聊,那个谈谈。走过长长的土

坡,李鹏来到李海泉家门前,对冯志清说:“这家只有两口窑洞,我们去看看。”冯志

清忙上前敲门,谁知门锁着。正在村头的李海泉夫妇赶来开门,笑着把总理引进家。李

鹏询问李海泉产多少粮,收入多少。李海泉答道:他家有5口人,平均每人有粮800斤,

收入1000元。李鹏问他有几个孩子,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冯志清说:“他有3个孩子,

一男两女。”李鹏说:“你们村计划生育工作做得不好,刚才看的几家,不是3个孩子,

就是4个孩子。生产发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一定要抓紧。当干部的要重视计划生育工作,

要改变群众的生育观。不是孩子生得越多越富,而是优生优育才能致富。”

离开三十里铺村,李鹏特别叮嘱:“粮食生产不能放松,要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

设,要建设一批稳产高产田;计划生育是件大事,一定要抓好,要通过各级干部的工作,

把计划生育变成农民自己的需要,把培养有知识的下一代变成农民自己的需要。”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李鹏和在延安工作的同志就开发延安,建设延安进行座谈。

李鹏说:“和45年前我离开这里相比,延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正在兴旺起来,人

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工作正在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这些历史性变化说明,

延安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大有希望。”

讲到这里,李鹏深情地回忆起1973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时的情景。他说:

“那一年,周总理回到延安,看到延安人民生活很苦,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他老人

家伤心地流了泪。现在,延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暮色

苍茫时分,李鹏总理乘坐旅行车离开延安城,闻讯赶来的群众站立街头向总理招手。此

刻,宝塔山笼罩着一片金色的余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延安   枣园   凤凰山   党中央   周恩来   窑洞   厚望   乡亲   果树   美文   总理   群众   同志   苹果   孩子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