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浙江杭嘉湖平原腹地,有一条浔溪河,浔溪河之南有一座发祥于南宋淳祐年(1252年)的水乡古镇,明代时因其水陆要冲之地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被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化之邦的江南雄镇,它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湖州南浔古镇。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因丝而富的水乡古镇

很久以来,当地就有这么一句话: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南浔的富庶发达,从丝开始。南浔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桑树,而品质优良的桑叶,是养蚕生丝的基础,自宋代以来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出产的辑里丝成为皇家织造的指定原料。从19世纪开始,湖州就是中国产丝最多的地区,而南浔镇又居于首位。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南浔生产的“辑里湖丝”,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这份殊荣不但给南浔带来显赫名声,更带来滚滚财源,为古镇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并由此诞生了以金钱多寡而划分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巨富大贾们,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为“象”、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为“牛”、而在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称之“狗”,由此可知,这个镇的财富有多么雄厚惊人,其中以最有钱的“四象”最为出名,他们分别是:刘镛家族、张颂贤家族、庞云曾家族和顾福昌家族。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令人叹为观止的华堂豪宅

有了钱的各个家族,除了把钱继续投资做更大的生意赚取更多的金钱外,大多注重修建华堂豪宅和私家园林,这既是他们享受的基础,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小桥流水处处,而那些华堂豪宅和私家园林,遍布南浔古镇,我们去看几个最为典型的代表。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被称为“江南第一私家豪宅”的张石铭旧居,又称懿德堂,是“四象”排行第二的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豪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244间,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著称,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无独有偶,南浔古镇还有一间更具西洋特色的豪宅,它就是首富刘镛的三子刘梯青修建的大宅,被誉为“西风东渐之经典”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建筑多为红砖墙、白石膏屋顶、罗马柱、花玻璃窗的欧洲罗马式风格,被人称为“红房子”,奢豪又文艺,是一座典型的中西交流融汇的美丽建筑。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依河而建的百间楼,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之美的代表,传说明代时,归隐南浔的礼部尚书董份,为孙子迎娶当地白华楼主人、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时,女方家称陪嫁的婢女有百人,随女嫁过来怕不够地方住,董份豪爽地回应道:“我择地建100间联排房间,让你家的婢女一人住一间”,于是沿河道两岸修建了百间楼因此得名,这些房屋用骑楼式的长街相连,木柱廊檐,河边石桥倒影河中,不时驶过的小船,形成一幅标准的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的小莲庄远近闻名,它是南浔古镇私家园林的头牌,在国内园林也能排上名次。南浔首富刘镛发迹后,于1885年开始建造私家花园及家庙。小莲庄占地27亩,因羡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刘镛为自己的私家花园起名为“小莲庄”,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沿池点缀“退修小榭”、“养新德斋”等亭台楼阁,粉墙黛瓦,莲池曲桥,步移景异,颇具匠心。处于外园的东南角有一座园中园,叠石成山,山顶置小巧凉亭一座,内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内外两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外园内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清室遗老、近代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与小莲庄一河之隔的,是嘉业堂藏书楼,系刘镛之孙刘承干于1920年斥金12万两始建,1924落成,占地达20余亩,肃穆的嘉业堂藏书楼掩映在优雅的园林之中,藏书楼主体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大字,出于曾任京师大学总监督(北大校长)刘廷琛之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而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九龙金匾,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嘉业堂藏书楼以收藏古籍闻名,鼎盛时期的藏书号称60万卷,18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秘籍和珍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解放战争大军南下时,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浙江南浔嘉业堂和宁波天一阁两大藏书楼,曾要求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解放后,原书楼主人刘承干把嘉业藏书楼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和4A旅游景点,与小莲庄同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南浔古镇的名人代表张静江

自古有地灵人杰之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浔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自宋至清,南浔籍的进士就有 41人,南浔籍京官 56人;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州、县官56人。南浔“四象”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本身就很有故事,而他们的后代,也出了不少名人,如近代著名藏书家、嘉业堂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他就是首富刘镛的孙子;次富张颂贤的孙子张石铭,他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的“西泠印社”发起 人之一;在众多历史名人中,被孙中山称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最富于传奇色彩,这个张静江,也是南浔次富张颂贤的孙子。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张静江与蔡元培、吴稚晖和李石同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清末在法国经商时认识了孙中山,随之加入了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宗旨的同盟会,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大力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曾经为辛亥革命作出很大贡献,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并亲手书写“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张静江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浙江省主席等职,主政浙江期间,192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南浔张静江故居在镇上的东大街108号,是张静江父亲张宝善在清同治年间所建,1877年,张静江就诞生在这所豪门大宅里。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正厅上悬挂清末最后一位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南通人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堂匾下是吴昌硕书画一幅,两侧是
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以及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齐聚在一起,这里可谓是历史风云同汇聚,各路人马齐亮相。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晚年的张静江淡出政治,远走美国,1950年9月在美国病逝。现在的张静江故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一个南浔镇,就有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张石铭旧居、丝业会馆、大运河頔塘、张静江故居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人对这个历史悠久、静美低调又内涵丰富的古镇为之叹服,如果时间允许,值得用两天的时间慢慢走、细细看,认真品味“江南好,最忆是南浔”这个令人难忘的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走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江南   宣统   光绪   湖州   孙子   正厅   藏书楼   浙江   故居   古镇   美文   豪宅   园林   典型   家族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