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头条将军文化# #红星在线#

#头条读书院#

作者:于庆田 将军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李凤洲大出“风头”,引起人们的注目。

他可不是爱出风头的人。单从战友们给他起的那些外号——“老黄牛”、“活雷锋”、“傻干活”、“技术迷”,就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埋头务实、不图虚名的人。十几年前,笔者第一次去采访他就发现,这位当时已小有名气的电子计算机操纵员,不仅腼腆得像位大姑娘,而且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时都有些拘谨和不善言辞。

然而,关键时刻他还真能“出风头”。

那是1975年,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三星高照”的一年:

7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颗技术试验卫星。

11月2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准确地返回地面。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2月16日,我国又在这里发射了一颗技术试验卫星。

就在那次卫星发射前夕,运载火箭托着卫星耸立在发射台上。加注分队的操作手们戴着防毒面具为火箭加注完几十吨燃料,陆续撤离了发射场,安全保卫人员开始清理现场,全部人员都已撤离到安全地带。

“30分钟准备!”指挥员发出响亮的口令。

这意味着,一切准备就绪,再有半小时就可以发射了。

调度室里传来了全国各地卫星观测站的口令声:

“海南站准备完毕!”

“拉萨站准备完毕!”

“长春站准备完毕!”

“喀什站准备完毕!”

……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凤洲和他的战友们操作使用的“320计算机”出现异常情况:

指示灯不正常闪动,数码器紊乱,传输信号中断!

“报告指挥员,计算机发生故障!”

“立即排除!”指挥员双眉紧锁。他最明白,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发生故障意味着什么。他甚至想到了国外因计算机出问题而造成火箭失控,卫星出轨,甚至箭毁星亡的一幕幕往事,他尤其想到了,张爱萍老将军正坐在指挥所里静待佳音,想到了这次发射是邓小平同志顶着逆流进行整顿的成果……

计算机房。气氛格外紧张。

“老李,怎么办?”人们一下子凑到控制台前,围住了李凤洲。

李凤洲没有立即回答人们的提问,他心里明白,这台“320计算机”在这次卫星发射中担负着中心计算机的重要使命。引导跟踪、实时测量、数据处理、安全控制都离不开它,可以说,这是火箭卫星发射的中枢神经和大脑。

然而,这台计算机并不先进,只有每秒几十万次,而且结构复杂,元器件老化。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几十个机柜,成千块插件,数以万计的焊点、导线、元件,要把故障找出来,简直像大海捞针。

时间不允许啊!一秒,两秒,三秒……李凤洲的大脑像电子计算机一样急剧地运转。思索,分析,判断。只见他凝神片刻后,便来到控制台前,像娴熟的钢琴师弹奏动人的乐曲,“啪啪啪”,10个手指错落有致地打在键盘上,那控制台上的指示灯似繁星一样闪烁起来。

“问题出在交换器!”李凤洲胸有成竹地回答。

人们忙碌起来。有的推来示波器,有的拿来烙铁、钳子、焊锡、导线和晶体管,像手术室里护士在无影灯下为主治医生递送手术器械一样,人们都盼着老李快点儿排除故障。

时间在一分一分地逝去。

“怎么样?计算机故障能排除吗?”送话器里传来了指挥员焦急的询问声。

没有人敢于准确回答。尽管人们知道李凤洲技术熟练,但时间刻不容缓,万一排除不了,将影响全局,机房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人人都捏着一把汗。

3分钟过去了。

5分钟过去了。

10分钟过去了。

人们开始焦躁不安。

到13分钟时,李凤洲宣布:“故障排除了,计算机正常运转!”计算机操作手们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卫星按时发射上天。计算机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跟踪测量任务。人们向李凤洲投以钦佩的目光,有的甚至翘起大拇指称赞他“关键时刻过得硬”。也有人说他这次可“大出了风头”。然而,李凤洲却淡淡地说:“我心里也捏了一把汗。不过是平时对机器熟悉一点罢了。可能这次有点偶然。”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次“偶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官们开始注意到这个名字:李凤洲。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偶然中有必然。人们说,他是“对计算机着了迷的怪人”,机房内寄托着他执著的追求。偶然与必然本来是哲学家们早有定论的话题,然而,生活实际中的偶然与必然却远比教科书要复杂得多。

这次“偶然”事件,引来了络绎不绝的采访者。机关的秀才们来了,要写上报材料;报社的记者来了,要写先进事迹通讯;北京的作家们来了,要写报告文学……后来便有一篇篇文稿或见诸报端,或载于书刊,或播放于广播电视。然而,透过诸多的报道,人们惊奇的发现,李凤洲最感人的还是他那超乎常人的、对电子计算机的一种特殊感情,对航天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为国防现代化的献身精神。这里只想撷取几个片断。

李凤洲在大学读书时学过计算机专业。在书本上学的那点儿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发展的需要,许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

“320计算机”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系统,和其他现代化计算机一样,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而硬件又分为运算、存贮、控制、输入、输出等5个部分;软件即系统的程序部分。起初,李凤洲被分配到运算控制分队工作。他比别人晚来了几个月,所以着实地加班加点地赶了一阵子。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靠着他那种苦学精神,很快把运控部分的设备掌握了。但是,他慢慢发现,仅掌握一部分设备很难驾驭整个计算机,于是,他开始向整个计算机“进攻”。

达·芬奇曾经说过:“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适应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李凤洲对计算机事业的强烈的爱,就是随着刻苦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而日益加深的。

他开始拜老同志为师,向一切内行的同志请教。钻研资料,攻读理论书籍,记线路图,甚至仔细查阅凌乱琐碎的调机笔记。特别是什么时候、什么部位、发生过什么故障、线路图进行过什么修改,他都要特别仔细地记下来。人们都说他被计算机迷住了。该下班了,他依然舍不得离开;去食堂吃饭,他边走边思索着“逻辑电路”,以至走过食堂几十米才恍然大悟;正吃着饭,他琢磨的一个疑难问题突然解决了,一拍桌子“有啦”!转身又回到机房。

有一回,一批新战士在电子计算机房外站岗,一连好几夜发现机房里的灯总是亮着。他们想,真不像话,为什么下班总是忘了关灯?每天要浪费多少电。战士汇报了这个问题。领导深夜有意去查看机房。只见一位30来岁、瘦高个的技术干部正聚精会神地调试机器,以至有人走到他跟前都没有发现。领导同志看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心疼地说:“凤洲啊,天都快亮了,你怎么还不回宿舍睡一会儿……”

在熟悉和掌握了“320”各部件的结构性能、工作特点和基本原理之后,李凤洲和战友们一起,逐步把精力放在技术革新和设备的改造完善上。

为了满足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需要,他们开始研制通信接口信息监视器。为了争取时间,李凤洲在机房架起了行军床,昼夜连轴转。其实,他家距机房不过10分钟的路程。然而,就连这点时间,他都吝啬。他常说,咱们最浪费不起的就是时间,对搞革新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正当革新进入决定性阶段时,李凤洲接到了“弟病重速归”的电报。他没有时间回家。不久又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来信。李凤洲想到了自己7岁丧母,父亲既当爹又当娘把自己和弟弟拉扯大的艰辛经历,眼眶湿润了。他真想插上翅膀飞到父亲和弟弟身边。然而,计算机的革新实在离不开他。他决定让妻子回老家一趟,替他尽尽孝心。爱人带着孩子走了。他在计算机房里住了3个多月。

除夕夜,外面花炮响了一个通宵,李凤洲在机房里干了一夜。初一早上,战友王希山为他端来了饺子,李凤洲才如梦初醒地说:“对了,今天是大年初一。”

这次革新成功了。经过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检验,证明其性能良好。

成功刺激着人的胆量和决心。进入80年代,这台运转了十来年的“320计算机”,由于生于乱世,先天不足,再加上元器件老化,每次执行发射任务,系统稳定性时间就只有十几个小时了。李凤洲和他的战友们,经过长时间研究论证,并走访了全国十几个厂所、院校,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大胆地提出了: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全面翻新改造计算机的设计方案。

老实说,提出这样一个方案,李凤洲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因为一旦失败,可能给国家造成几十万元的损失。一位好心的计算机设计师也曾告诫他:“懂得原理不等于工程上能实现。搞出了设计最后还可能因为调试不出来而失败!”

可是,李凤洲想,现在也别无选择:进口新的?不仅花钱太多,而且性能先进的机种人家也不卖给你。国内研制订货,又赶不上发射试验的需要。就这样,经上级批准,一场翻新改造的硬仗开始了。

记叙他们的攻关过程可以写一本书。钻进他们的计算机王国里会使人感到进入了知识的迷宫。革新者就在这个迷宫里忘我工作。

1983年9月至1984年6月,设计革新小组是在江苏沙洲存贮器厂度过的。沙洲是个美丽的城镇。特别是距离上海、苏州、无锡都不算远。这些来自戈壁滩的攻关人,按说应抽时间游览一下祖国的名胜和秀丽的风光。然而,他们每天连五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保证不了,更不要说星期天休息了。

第二年的3月份,调试进入关键性阶段。李凤洲要再次离开驻地赴沙洲。临行前,爱人孙瑞霞病了,孩子上学,难以照料母亲。她眼泪止不住往下流,还强撑着说:“走吧,不用管我,不要紧的!”李凤洲心里非常难过,但还是走了,一走就是三个多月。当返回驻地时,一进门,就看见爱人躺在床上,瘦得变了样;掀开锅,里面除了稀饭就是咸菜。

儿子放学回家,耷拉着脑袋撅着嘴,一问才知道:期中考试数学得了58分。

两口子一个是搞计算机数学的,一个是中学老师,结果儿子的数学却不及格。儿子固然有责任,但作为父亲的李凤洲,几年来过问过几次孩子的学习?辅导过几次孩子的功课呢?简直说不上来!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左为李凤洲夫人孙瑞霞,右为李凤洲司令员

爱人孙瑞霞流着泪对他说:“你们的计算机搞成功了,我们应当高兴,应当向你祝贺,可咱们这个家就像你的旅馆,吃了就走,连个说话的时候都没有,更不用说让你做家务了。人家还说你对我好,从来没有红过脸,可我有时真想和你吵一架,吵起来可能把你在家多留一会儿。两个大学生的孩子考试不及格,这可怎么向家里人说……”

也许是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怪,只有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经过李凤洲和全组同志的艰苦努力,“320计算机”的翻新改造完成了。经过严格考核测试证明:

运算速度比原来每秒提高了7万次;

体积减少了六分之五;

一次开机稳定性达到了500小时;

节约经费17万元。

从1974年到现在,李凤洲共参加20多项技术改造,其中3项获全军科技成果奖,15项获中心科技成果奖,先后为国家节约资金几十万元。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图片说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破土动工。本照片为一次奠基仪式,

左1为李凤洲司令员,右2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聂力中将,右1为作者于庆田秘书长。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面临许多次十字路口,供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李凤洲就曾经多次面临这种选择。

李凤洲1939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黄骅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解放后,父亲在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当了工人,李凤洲有机会到长辛店铁路小学读书。开始,这位土里土气的农村娃娃,剃着光头,穿着粗布对襟棉袄和大裤腰棉裤,很被城里的学生看不起。不仅年龄大,而且成绩比谁都差。但是,没多久,同学们开始刮目相看:这位农村娃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后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不仅入了团,而且获得了北京市颁发的金质奖章。高中毕业时,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次荣获金质奖章。高考时,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报志愿。结果,他第一志愿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被录取了,先是学舰艇,后来又转到电子计算机系,决心毕业后为国防事业服务。

大学毕业时,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当时,他正在和中小学时的老同学孙瑞霞热恋。孙瑞霞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提前分配到北京市任教。按说,李凤洲有理由要求分配到北京来。但是,当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希望他到部队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时,他毅然服从祖国需要,奔赴大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在国防科工委的一份文件上记载着:

李凤洲,1968年毕业于哈军工,自愿到祖国西北边疆,投身国防科技事业,长期在试验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

李凤洲和孙瑞霞于1969年9月在北京结婚,婚后,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妻子当然希望丈夫转业到自己身边来。李凤洲也体谅妻子的难处,希望能把家庭的“基地”建在北京。特别是当妻子怀孕之后,困难就更大了。李凤洲的父亲、弟弟多次写信要求凤洲快点转业。后来发现不奏效,又把凤洲的伯父搬出来,以长辈的口气“教训”凤洲,要他快点回北京来。结果,当他们的小宝贝“朋朋”降生之后,李凤洲不仅没有转业回北京,反而要动员妻子调到戈壁滩去。话说得很是恳切:

“瑞霞,我经过反复考虑,还是你调到我身边来为好。

你知道,这里的事业很需要我,正在关键时刻,我没有理由向组织提出转业要求。而且,这里有大批献身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的子女需要教育,你是中学老师,戈壁荒原急切需要像你这样的科班出身的中学教师……”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左为李凤洲夫人孙瑞霞 ,右为李凤洲司令员,

孙瑞霞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最理解丈夫的心思,经过反复思考,答应了凤洲的要求:既然你离不开戈壁滩,那我就离开北京,让我们共同分担你的艰苦、分享你的欢乐吧!

然而,这件事却在亲戚朋友和周围同志中引起轩然大波。

“李凤洲要把爱人和孩子的户口迁到戈壁滩去了!”这件事首先遭到双方家人的反对。父母亲,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几乎没有人同意这样做。无奈,李凤洲夫妇分别去做说服工作。然而,批评还是连珠炮一样送来:

“人家变着法儿进大城市,你们却从大城市搬到戈壁滩,哪有这么傻的?”

“北京户口金不换,出去容易进来难!”

“你是北京长大,家又在北京,上有老下有小,转业回北京名正言顺,为什么偏要去那鬼地方?”

改变主意吗?不。李凤洲和妻子谢绝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告,1974年初,在小儿子朋朋刚6个月的时候,正式把家搬到了戈壁滩,孙瑞霞调到驻地的东风学校当教员。

若干年后,3家首都新闻单位派出记者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作为总工程师,李凤洲是被采访的重点对象之一。通过采访,记者们终于发现,他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自由化思潮泛滥,有人鼓吹“一切向钱看”的情况下,他的谈话诚恳,实在,用现身说法谈认识和看法,说服力强。所以,记者为他录了音,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一位采访完李凤洲的记者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或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甚至一辈子做好;一个人在一项工作一段时间当先进、做模范虽然并不容易,但如果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争上游,当先进,作模范,永葆革命青春,那就更加令人钦佩。李凤洲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一贯用雷锋精神和铁人王进喜的工作姿态约束自己行动的人。”

有一次北京要开先进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对科技工作者的挑选很严,而且中央领导要接见,与会者的事迹还要登报、广播、上电视。科工委通知李凤洲出席会议,然而当时他正忙于参加一次卫星发射试验。领导说,你去吧,工作有别人干。同志说,你去吧,机会难得,还可顺便探探家。然而,他谢绝了,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有一次,爱人孙瑞霞因患偏头痛症而住院。李凤洲正忙于电子计算机的调试与革新,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4岁的孩子带到机房加班工作。孩子不愿在机房玩,他又把孩子带回家,哄睡着后自己又去机房加班。半夜,邻居来机房找李凤洲,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嗓子哭哑了,鼻子流血不止。他急忙跑回家,抱着孩子往医院送。因为他知道,孩子自从来到戈壁滩,就患了血小板减少症,凝血机能很差。医院要孩子住院,李凤洲为难了,4岁的孩子住院需要陪床,设备革新可怎么办?他想把孩子托付给护士,孩子紧紧抱住他的脖子不放,哭着闹着不让他去:“爸爸,你陪陪我吧,我要找妈妈!”

此时妈妈正在另一个病房里接受治疗呢!李凤洲当时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他知道,爱人和孩子的病都是因为对戈壁滩的气候不适应造成的,不然为什么休假回北京后就什么病也不闹呢!

还有一年春节前夕,爱人患病在床,李凤洲日夜在机房加班。年三十中午,爱人说:“明天是正月初一,咱家还没买肉。无论如何,你下午要买点肉回来。”李凤洲一钻进机房就什么都忘了,到晚上回到家里,爱人问:“买的肉呢?”

“哎呀,忘啦,真该死!”

这时,窗外已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李凤洲一家三口人,年初一早上吃一顿素馅饺子。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左为李凤洲司令员,右为李凤洲的儿子李朋


他还打趣地问儿子李朋:

“饺子好吃吧?”

儿子居然说:“好吃,就是没肉。”

李凤洲啊,你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可爱、可敬而有时又显得过于苛求自己的人。20年来,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模范党员,并被授予“雷锋式干部”称号,出席了全军英模大会。然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意味着多少拼搏与奉献呢!



备注

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司令员李凤洲中将,10月7日上午8:25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2岁。此文为纪念他而发表。

遵照本人遗愿,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定于10月13日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


2021年10月07日





注:此文写于1988年前后,并公开发表,收录于解放军岀版社《谁送航天员上天》一书。文中照片插图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战友王艳梅和李司令夫人孙瑞霞等提供。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作者介绍

于庆田,1945年7月生,河北省无极县高陵村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0年7月入伍。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政委,曾任军械工程学院政委。正军职,少将军衔。

@中国军网 @百将文化艺术

编辑 | 百将文化艺术中心昕虹

于庆田「感人的故事」李凤洲东风航天城里的一颗星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题联题诗题字题匾和笔会展览。邀约军地教授和名人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三星   酒泉   戈壁滩   指挥员   司令员   东风   电子计算机   美文   北京   机房   航天   城里   将军   感人   爱人   发现   孩子   计算机   时间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