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在线」海样胸襟绵样情——毛泽东书信里的家国情怀

#红星在线# #秘书长读书#

#头条读书院#


海样胸襟绵样情

——毛泽东书信里的家国情怀


文 | 程更新

「红星在线」海样胸襟绵样情——毛泽东书信里的家国情怀




西苑出版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管的中央级出版社,1993年成立于中南海。我的好朋友杨宪金是该社的主要创办人,是首任社长、总编辑。后来,杨宪金担任了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书艺研究分会副会长。

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杨宪金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中南海的文献资料,编辑出版了大型精装画册《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中南海风光》、《毛泽东故居藏画》、《毛泽东手书真迹》等各类图书上百种。

杨宪金收集的毛泽东书信手迹达700多件,以线装本编辑出版。日前,他筹办了一次“毛泽东书信和书法文化研讨会”,我应他之邀前往参加。会后,老杨约我写一篇读毛泽东书信的文字,我一时踯躅。毛泽东的书信与他的诗词、论文、书法一样,博大精深,我本不敢轻易发话,奈何老友一再催促,只得斗胆一试。

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叙事状物。这种特定的文字形式,在我国存在已经千年以上。近现代,书信更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由于书信影响深广,历来留下了诸如“鸿雁传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等许多与书信相关的精彩典故和美言佳句。

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过写书信的经历。就我本人而言,因为十几岁便远离家乡在外地上学,所以一直通过书信与家人联系;参军入伍,人在千里之外,更是离不开书信,收阅父亲的来信,成了我最开心的事。

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用笔墨写书信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件陌生的事,就连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也疏于写信,而被裹挟着用起了短信、博客、微信、语音、视频。

虽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书信渐渐远离了我们,但它曾经的辉煌造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中,伟人、名人的书信,尤其受到青睐。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书信,其属性远比我们普通人的书信丰富,它以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成为留给我们这个时代和后世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毛泽东书信数量大,难以准确统计,仅是存世的书信手迹就有数百件之多。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反映了他与党内同志、党外朋友、家人亲戚、旧雨新知的交往。不少书信论及重要的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以及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经验。展观手迹,字里行间,渗透出毛泽东独特的个性、坚定的原则、缜密的工作作风、拳拳的亲情与友情。阅读这些泛黄的,甚至带有水渍印痕的文献档案,回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回溯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可以走近历史中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循着这些书信,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伟人辉煌多彩的人生轨迹,而且可以通过它回放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毛泽东书信表达的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富于浓烈的家国情怀。

毛泽东书信的对象各不相同,他写信的身份也有多种:领袖、统帅、战友、文友、师长、同窗、学生、父亲、丈夫、乡亲等等。毛泽东书信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也特别丰富。拜读毛泽东书信,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各种有益的营养,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与启迪。

对此,我谨谈一点粗浅的感想。


为国计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无私奉献、不懈奋斗。所以,他书信的绝大部分都是涉及党、国家、军队、人民的大事,其中,用书信形式下达和发布的指示、命令、通令、公告、邀约等,占了很大成分。

毛主席为操劳国家大事,用书信与人沟通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一个典型例证就是他“一日写七信”。

日本侵略我国,为了救国救民,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因此开始谈判,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反动势力的干扰,谈判并不顺利。毛泽东亲自写信,与国民党政要和社会各界精英进行沟通。此外,中共还以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红军将领等名义向国民党等党派、团体、人士发出宣言、通电、公开信,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些政治文件很多都蕴含着毛泽东的心血和智慧,相当部分就是他亲自书写的。

毛泽东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1月26日给在直罗镇遭到惨败的国民党东北军第57军代理军长董英斌修书一封,痛陈东北沦丧的历史教训,提出与对方商洽东北军、红军互不攻击等约定。同年12月5日,毛泽东了解到杨虎城与第17路军的情况后,便以他和彭德怀的名义书信一封给杨虎城,促其与共产党采取联合行动。

自1935年末,我党对统战对象展开亲书攻势后,毛泽东的书信更加频繁,西安事变前形成了一波高峰。红军东征胜利后,毛泽东又分别致信阎锡山及其晋绥军部将,晓以统战抗日之民族大义。之后,毛泽东又分别致信杜斌丞、杨虎城,敦促对方明确表态。最令人惊叹感慨的是,毛泽东在一天之内分别致信韩复榘、张自忠、刘汝明、宋哲元、宋子文、傅作义、易礼容七人。情之切切,意之浓浓,跃然纸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固然是顺应时势之举,有其必然性,但毛泽东呕心沥血,日夜挥动他那如椽之笔,对国民党要员和各界人士进行说服、规劝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真乃一书抵得百万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商议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和新中国建设大计。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给在上海的宋庆龄所写的一封邀请信,堪称是他以书信形式与要人商议国是的典范。这封信只有109个字,全文如下——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

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

这封信,为大家所熟悉,影响面广。从表情达意和文字写作各方面看,堪称完美。虽然简约,却精炼明晰地说明了主旨,体现了诚意,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敬重之情。宋庆龄见信后,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后,宋庆龄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此后数十年里,她以自己的威望与才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国家的振兴,呕心沥血,肝脑涂地,操碎了心。他给各界重要人士的大量书信,都是在商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大计,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树起了一座文化丰碑。


重亲情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民族的旷世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温情的丈夫,真诚的朋友。

他和许许多多普通的父辈一样,疼爱子女,只不过他的爱子之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不期望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却要求他们立志立德,成人成才,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出色劳动者。

毛泽东给子女写的信,现在能见到的有28封,封封书信都饱含着为父的挚爱,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处处显露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细致入微的教导。书信内容所及大到理想、前途、事业、婚姻,小到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他对子女绝不居高临下,总是平等相待,言语轻松,不乏幽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毛泽东给儿子的第一封家书是1938年3月写给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那时,与父亲分别10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托人从苏联带回信件和照片,毛泽东看后激动不已,当即复信。他写道:“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这封信的落款竟然是“毛泽东”。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而口吻的平和、平等,亲热、亲近,更是让人感叹。

如果说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他给儿媳刘思齐的信所表达的伶爱之情则显得尤为可敬。

岸英在朝鲜牺牲的消息传回后,毛泽东忍痛做了一个决定:为了让儿媳刘思齐安心完成学业,暂时不把消息告诉她,自己独自承受悲痛并担负起照顾她的责任。直到3年后的一天,刘思齐得知丈夫已经牺牲了,毛泽东对悲痛万分的儿媳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1955年,毛泽东决定送刘思齐去莫斯科大学深造。思齐出国前患感冒,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临走前能见一见他。毛泽东马上给她写了一封回信。信写道:“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父字”。

1959年盛夏,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此时,毛泽东正在主持庐山会议。当他得知刘思齐患病,紧张工作之余还抽空给她写了一封信。

1961年刘思齐30岁了,因思念岸英仍孤身一人。对此,毛泽东非常焦急,多次劝她再成立一个新家庭。6月13日,毛泽东提笔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毛泽东对刘思齐视同己出,爱玲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给子女写信,既充满温情,又不乏严厉。在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中,他时时教育他们要树立远大志向,提醒他们不能有特权思想,发现问题的苗头,就严肃坦率地指出来。

他深知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份特殊,容易被娇宠,所以特别告诫他们不要因为被人恭维抬举就自以为是,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

他在给孩子的信中反复强调,要时刻注意身份和影响,不能有高干子女的优越思想,更不能搞特殊化,靠爸爸的影响去为自己谋利益。写到这里,很自然的让人联想起如今有些父母,目光短浅,为一时的私利,把子女带入歧途,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家,与毛泽东这样的父辈相比,差距岂非在天地之间?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很疼爱小女儿李讷,可是却从不娇惯她。我曾多次到万寿路甲15号院看望过李讷,有一次她讲起了父亲给她写信的事。1963年新年伊始,李讷给父亲写信,信中谈到了学习《庄子·秋水》的感想,觉得自己有的地方就像鼠目寸光的河伯,并在信中作了自我批评。父亲给她复信说:“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了,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做河伯了,为你祝贺!”李讷说,这样的教导,让她终身难忘,终生受益。

爱是大爱,情是深情,毛泽东在给子女的家书中,处处体现着这样博大的胸怀与绵绵的情爱。

除了家人,毛泽东还不忘亲友,保持着与他们的书信往来。这些给亲友的信件,或嘘寒问暖,或回顾往昔,或以劝导、或以眷念、或以接济、或以慰问。内容透露着浓浓的亲情,但从来不为亲徇私,不为旧谋利。一方面,他在书信中鼓励亲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他本着“济亲,但不以公济私”的原则,用自己的稿费资助、接济亲友。如今,他与亲友的这些往来信件已成为宝贵的留存,经过时间的沉淀,历久弥香。

看着毛泽东重亲情而不徇私情的信件,我们无限感慨。对我们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来说,毛泽东就是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光辉榜样。而对于那些背叛党的宗旨,贪赃枉法,走向人民对立面的腐败分子,毛泽东就是一面照妖镜。

谈到书信交友,不得不提毛泽东与文友的书信往来。作为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他用书信与周世钊、臧克家、齐白石等大师切磋唱和的故事成为人间美谈。书信文字不仅充满了友谊之情,而且漫溢着文雅之气,笔墨之香,显得尤为可贵。


系民生

人民领袖人民爱,人民领袖爱人民。从毛泽东与许多人民群众的书信交往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事实。

1950年10月11日,毛泽东给时任湖南省主席王首道所写的信,是人民领袖关心百姓的一个生动事例。

事情的缘由是,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向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打听起张干来。在座的还有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等人。他听说张干一直在教书,当时很受感动,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周世钊接着把张家的生活窘况和愁苦心境一一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感慨系之,不假思索地说:“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随后,毛泽东给王首道写信,说:“张次岑(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均70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并请派人向两先生予以慰问。”于是,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50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家中。

要知道,这个张干就是当年毛泽东带头发起的“驱张运动”当事人。如今,学生成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心里还想着一个教书先生。张干感激异常,夜不成寐。灯下,握笔含泪给毛主席写信。“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弟)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he)可言喻?”接信第二天,毛泽东就亲自给张干回了信,表示对他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张干欢欣鼓舞,以他的学生中出了这样一位伟人而高兴。1951年秋,张干还应毛主席之邀到北京,在中南海一起吃饭。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毛泽东主席给乡村教师李庆霖的回信。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读到由王海容转交的一封人民来信,读到悲凉处,毛泽东的双眼慢慢红起来,泪水潸然而下。

写信的人是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的一名小学教师,叫李庆霖。1972年的一天,他冒昧写信给毛泽东"告御状",反映儿子李良模当知识青年"口粮不够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购物、看病没钱支付"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不但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关心,还亲自给李庆霖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给一个乡村教师回信,很快在当地乃至全国传为美谈。毛泽东的回信成为中央高层调整知识青年政策、补助生活困难、改善供应,对迫害知青的地方干部严厉整肃的一个契机。

据当年采访过李庆霖的记者记述,李庆霖当时接到毛主席复信后,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他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第二天傍晚,李庆霖才从激动中清醒过来,来到莆田县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看。当几天后李庆霖又收到毛主席寄给来的300元钱时,邻居们闻讯来到李家,争相抚摸着装钱的大红绸包,分享着人民领袖给普通群众带来的关怀和幸福。

岁月轮回,李庆霖的命运后来又经历了复杂的转折,那是后事。我们铭记在心的,是伟大领袖对人民群众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毛泽东为关心民众疾苦而奋笔疾书的事,是他的一贯作风,由来已久。早在解放战争期间,人民群众政治热情高涨,向党中央、毛主席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来信越来越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949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党第一个处理群众来信的正式机构——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但仍然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5月上旬,他就亲自回复了近80封信,其中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请注意:一个日理万机的共和国领袖,一天回复18封群众来信,这是何等殷切的爱民之心啊,古今中外还有二例吗?

1950年,11月29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前身即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向毛泽东报告了各地处理群众来信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各中央局、省委、地委设立处理信件的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的建议。第二天,毛泽东就代中央亲笔起草了工作指示:“我们同意报告中所提意见,请你们对群众来信认真负责,加以处理,满足群众的要求。对此问题采取忽视态度的机关和个人,应改正此种不正确态度,望加检讨,并盼电复。”主席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党做出了表率。

从此,在毛泽东的倡导和亲自垂范下,党中央便将领导同志个人通过书信渠道来关注民生,逐渐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

1951年1至3月,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就收到和处理了近两万封群众来信。5月16日,毛泽东在秘书室《关于处理群众来信的报告》上作了长段批示,把处理群众来信提到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的高度,强调指出“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毛泽东的这个重要认识,成为了以后党和政府对待群众来信的一个根本原则。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各级党政领导同志重视群众来信,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批实际问题。

书信,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形式,在毛泽东手下竟成了一宗出神入化的武器,为国之强盛,民之福祉,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文化,不是所有书信都能留存传世。诗圣杜甫有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书信和它的主人,就是万古长流的江河,就是高耸云天的山峰,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

 #头条红色文化#

编辑 | 百将文化艺术中心昕虹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和笔会展览。邀约军地教授和名人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中央书记处   书信   中南海   在线   红星   中国共产党   胸襟   回信   美文   亲友   信件   领袖   情怀   子女   来信   父亲   群众   文字   政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