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在线」彭真回乡记

#红星在线# #秘书长读书#

#头条读书院#

【往事】彭真回乡记


「红星在线」彭真回乡记

彭真与夫人张洁清


1986年5月下旬, 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彭真, 离京外出视察工作。在赴山西的火车上,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都劝我顺路到老家看一看, 我考虑再三, 还是不去为好。我那个村里至今派性残余还没有消除, 我家里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3口人, 亲属心中还有气, 我回去了他们可能会产生别的想法。虽然我很想回去给老母亲上坟, 但一想到这些问题, 还是不回去好。”

彭真的家乡在山西临汾地区侯马市, 当彭真一行抵达太原后, 中共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专程从临汾赶到太原, 代表家乡人民来请彭真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杜五安说:“您不回去看看, 就违了家乡父老和基层干部们的心意, 大家会对您有意见的, 我回去也不好交代哩!”

杜五安这一番话, 又撩起彭真深深的思乡之情, 他也感到应该回去看一看。自打1964年那次回乡至今, 已有22个年头了, 自己也已84岁了, 再不回乡看看, 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彭真考虑再三, 最后才同意在从太原去郑州时, 顺路在侯马下车, 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他风趣地对杜五安说:“你是‘父母官’, 又代表乡亲们的意见, 不依你们, 我就得罪家乡人民啦!”他随即同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和杜五安等订了“约法三章”:“一、不要预先告诉大家说我回去, 免得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产;二、不要组织人看望我, 我是回去探亲的, 应当我去看望大家;三、我是顺路探亲, 不在侯马住宿了, 当天就走, 我想在火车上请亲友们吃顿饭, 饭钱我出。端正党风, 我们要带头。”他还特意强调说:“你们同意这三条我就回去, 不同意我就不回去。”

李立功、杜五安笑着说:“都依着您!”

就这样, 彭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里———侯马垤上村。


1986年5月31日下午3时许, 一辆淡黄色的旅游车驶进了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车门一开, 走下来一位精神矍铄的高个子老人。

村里立时轰动了。几位耄耋老人惊喜不已:“傅懋恭回来探亲啦!”青年人则大声地喊着:“彭真委员长回来了!”

彭真, 原名傅懋恭。20世纪20年代中期, 17岁的傅懋恭辞别家乡, 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为了党的秘密工作需要, 他便改名换姓叫彭真, 这一叫就是六七十年。从此, 傅懋恭便以彭真的大名闻名于世, 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了。

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蜂拥而来, 把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乡亲们都好啊!”彭真向大家亲切地问好, 紧握着乡亲们伸过来的一双双手。大家簇拥着彭真来到了他少年时期曾生活过的旧居。

这是一座不大的普通农家院落, 几间半旧的堂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西边是两孔经过翻修的窑洞。

“我就生长在这孔窑洞里。”彭真用手指指其中的一孔窑洞, 告诉老伴张洁清, 然后领着张洁清等人走进窑洞。墙上挂着两个镜框, 嵌着彭真父母亲的照片, 他同张洁清站在一起, 默默地凝视一阵, 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他在屋里左看看右看看, 摸摸这里, 碰碰那里, 许久不忍离去……

彭真祖籍山东桓台县, 地处黄河入海处, 那是个十年有九年闹灾荒的穷地方。他爷爷一条扁担挑着彭真的父亲和叔父逃荒来到山西, 领着两个幼年的孩子靠在运城盐池卖苦力为生。彭真的母亲共生了9个孩子, 养活了8个, 彭真是老大。彭真的父亲过世得早, 17岁那年, 彭真辞别母亲, 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在那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年代, 彭真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搜捕, 最后被捕关押在北平的监牢里, 一关就是六七年。老母亲挂念着出生入死的儿子, 不知流过多少眼泪, 受过多少惊吓。解放后, 彭真曾多次将老母亲接到北京, 但勤劳了一生的老人家每次都因“无事可做”, 闲不惯而返回原籍去过农家生活, 直到去世前仍劳作不辍。1964年彭真回家时, 年迈的老母亲还叮嘱他要秉公办事, 办好党的事, 办好国家的事。哪想到, 两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 彭真随即和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一道被打成“反党集团”。在那是非颠倒的岁月里, 灾难顷刻间便降临到山西侯马傅家:世代贫苦的农民之家被重划为地主;86岁高龄的革命老妈妈被斗身亡;彭真的大弟弟被揪斗而死;一个侄子被活活打死;全家老少包括不会说话的娃娃, 都逃脱不了厄运, 一个个都成了“黑帮家属”, 成了专政的对象……

“无情未必真豪杰”。如今, 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窑洞, 想起慈母和一家人的遭遇, 彭真的心情怎能平静?

屋里挤满了人, 彭真问了这家问那家, 打听了这个人又打听那个人。乡亲们向彭真诉说着村里的生产和大伙的生活, 彭真一边听着, 一边露出笑容, 听说少年时的伙伴这人那人不在世了, 他又不禁感叹唏嘘。

“屋子里闷热, 大伙儿坐不下, 请大伯和乡亲们到院子里说话吧。”一位村干部很客气地对彭真说。

「红星在线」彭真回乡记

一九0二年十月十二日, 彭真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图中右边的一孔窑洞, 为彭真出生地

彭真站起来说:“走吧, 到院子里坐, 我有几句话要同父老乡亲们说呐。”


院子里挤了好几百人, 连院门外的小胡同里也站满了人。被请来坐在彭真身边的有侯马市市委书记、当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垤上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过去的老邻居, 还有曾担任过村干部的人, 其中也包括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批斗过彭真家属的人。村干部担心彭真讲话大家听不清, 特地给安上了麦克风。

“这是地委书记, 这次是他叫我回来的, 咱这个村子归他管, 请他先讲好不好?”彭真笑眯眯地指着陪他回村的中共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对乡亲们说。

“委员长回来探亲, 是乡亲们多年来的希望, 还是请他老人家讲话吧。”杜五安话音未落, 院子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他讲了喜的一面, 那我就讲一讲另外一方面”, 彭真站起来说, “前些年咱们这个村子跟其他地方一样, 出了些事情, 就是你斗我, 我斗你,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是。”众人齐声回答。

“譬如我家, 死了3口人, 我母亲、老二 (彭真的大弟弟) 、还有一个侄子, 都被斗死了。现在问题已经正确解决了。在座的乡亲中, 有挨斗的, 也有斗人的。怎么办?是把那个旧仇宿怨都记下来, 过去谁斗了我, 我斗了谁, 都记下来, 把这个账算下去, 再传给儿子、孙子, 让他们也结仇?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 就是把那陈芝麻、烂棉花的旧账解决了, 什么你斗了我, 我斗了你, 统统扔掉, 统统抛到村边的浍河里去, 埋到地里去, 好不好?”

“好, 好!”院子里响起更热烈的掌声和更欢乐的笑声。

“大家都知道我母亲, 她老人家怎么样啊?”

“她老人家好啊!”众人齐声答道。

彭真对乡亲们说:“她老人家的确是位好母亲, 她劳动一辈子, 讨过饭, 过穷苦日子, 把我养大, 我才能一直革命60多年。我想回来给她老人家上个坟。我这次回来就这么两件事:第一, 看看乡亲们, 帮大家解解旧怨, 把那些疙瘩、岔儿统统扔掉;第二, 到我母亲坟上去看一看。这就是我回来要了却的两桩心愿。”


彭真继续说道:“乡亲们是住在一块儿的邻居, 你家的狗、我家的鸡, 哪会没个岔儿?我在家里长到十几岁才离开, 咱农民的事情我知道, 你把我家的鸡伤了, 我把你家的狗打了, 计较起来没个完, 是不是?”听了这话, 乡亲们又笑了起来。“至于‘文化大革命’, 那又是一回事。‘文化大革命’中给我重定了个阶级成分, 说我家是地主。实事求是讲, 我家不是地主, 这个窑洞就是证明。现在它漂亮多了, 是翻修了, 原来破破烂烂, 大家都知道。定我家是地主, 不怨你们。‘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把我抓了起来, 你们知道我在外边干什么呀?定我是地主是康生捣的鬼, 这个问题, 党中央已作了结论, 是非已经清楚了。发动‘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 全国都搞内乱, 咱这个村、咱这个市、咱这个地区还能不乱?在座的有挨了打的, 有打了人的, 包括对我老母亲动了手的, 对我弟弟、侄子动了手的, 还有不是我家的人也挨了打的, 主要责任不在村里人身上。当然, 我不是说打人就对了, 你打了人嘛, 干了件不大好的事, 需要赔个不是。赔个不是就算了, 说一句我打人不对, 今后不打了。认识到不对, 今后改了也就算了。否则, 大家结怨, 对我们这一代不利, 于子孙后代有害。”

彭真提高嗓音说:“乡亲们, 怎么样?只要分清了这个是非, 打了人的, 被打的, 旧仇宿怨, 一笔勾销, 团结起来向前看, 好不好?”

“好, 好!”又是长时间的鼓掌。

有几个老人听后非常感动, 交口称赞道:“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不怪能当全国的委员长!”

停了一下, 彭真继续语重心长地说:“大家团结起来一条心, 干什么呢?干社会主义四化, 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大家富裕起来, 过好日子。今天, 省、地、市、乡、村的各级干部都在这里, 希望垤上村的403户、1900多口人团结起来, 希望侯马市、临汾地区、全山西省的同志团结起来, 把咱们这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模范村、模范乡、模范市、模范地区。”

他还说:“咱们家乡的自然条件很好, 现在中央的政策、国家的形势都很好, 就靠大家齐心协力地干啦。”

听到这里, 许多乡亲流下了眼泪, 而曾参与斗争傅老太太的那几个人更是后悔不已, 直觉得无地自容。

和乡亲们说完话, 彭真走出村子, 来到浍河岸边的一个崖头下, 在他母亲的坟墓前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献给母亲”, 落款是:“儿懋恭媳洁清”。然后, 彭真、张洁清这对几十年患难与共的老夫妇, 带着他们的外孙女小彦, 向着老人的坟头, 深深地三鞠躬。

扫完墓, 彭真来到侯马市委, 再三叮嘱地、市领导们, 要增强党性, 消除派性, 端正党风, 坚持改革, 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家乡。在干部们的请求下, 他还挥笔书写了“团结奋斗, 把侯马建设得更好”的题词。

回到列车上, 彭真自己出钱宴请亲友们。

在餐室里, 该请的亲友们都到了, 大家围坐在一起, 其乐融融。

“懋恭, 你这些年可熬过来啦, 身子还硬朗吧?”被人搀扶着的年已九旬的表姐一进餐室便拉着彭真的手问道。

“硬朗, 硬朗。您身体也很好啊!”彭真赶紧扶着老表姐问好, 一面为老人剥糖, 一面笑着说。

“大嫂, 多年不见了, 我们可想你们啦。”彭真的五妹饱含热泪, 抓着张洁清的手说。

“我们也很想念你们这些老姐妹呢!”张洁清深情地说。


“别哭, 别哭, 来叫太爷爷、太祖母看看你这个小模样。”彭真的一个侄儿媳妇抱着自己那个见了生人被惊哭了的孙子递给彭真。

“哈, 我们家有第四代了!”彭真接过重孙子, 逗着, “你这个小家伙, 赶上了好时候, 长得又白又胖, 不像我们小时候啦!”

彭真在饭桌上, 反复嘱咐自己的亲属们:“咱这一家人口不少哇, 我们一辈, 侄子、外甥一辈, 还有孙子一辈, 重孙子也有啦, 可说是四世同堂啦。你们千万不能因为我回来, 就神气起来, 希望咱们家的人, 在家乡建设中走在前头。”

晚饭后, 彭真就要走了。列车开动时, 彭真向自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深情地挥着手, 连声说:“再见!”乡亲们也随着列车走着、跑着喊:“委员长以后有机会再回来!”

一个星期过去了, 彭真来到西安。一天晚饭后闲谈, 他问自己14岁的外孙女小彦:“这次随爷爷、奶奶回老家探亲有什么感想呀?”

外孙女头一歪, 笑着念了一首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听了这首诗, 彭真感慨良久, 说:“垤上村就是你的根, 你永远也不要忘记, 爷爷就是从那儿走出去的。现在, 爷爷、奶奶老了, 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不多了, 建设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啦。”

(来源:《党史纵览》2011年10期,作者孟昭庚)

#头条红色文化# #百将文化#

编辑:百将文化艺术中心昕虹

「红星在线」彭真回乡记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百将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和笔会展览。邀约军地名人和教授开讲。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侯马市   侯马   文化大革命   临汾   在线   红星   孙子   窑洞   山西   委员长   回乡   乡亲   美文   村里   地主   老人家   家乡   我家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