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日历 | 曹植《君子行》

诗词日历 | 曹植《君子行》

28

Oct

《君子行》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作的一首诗,开头四句流传久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译文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注释



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白屋:即贫家的住所。指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⑶一沐三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作“一沐三捉发”。握发吐哺,就是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意思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发,中止洗头来接待士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食物吐出来,来回答士人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周公勤于政事,寝食不安;二是周公礼贤下士,接待贤士特多。后世常以此形容求才殷切,礼贤下士,争取人才。如《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对公孙述不礼贤下士不满,对同伴说:“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亦或以此说明勤劳国事。如王充《论衡·书解篇》:“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说他们虽然极忙,还能著书一立说。三国曹植《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曹操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后人称吐握、吐哺、吐哺握发、握发吐哺,都是从这一典故引出的不同说法。



赏析



诗文开篇立论,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要让自己身处嫌隙之中,被人猜疑。《周易·既济》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说,君子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事先防备,“不处嫌疑间”也是防患的一种行为。

接下来四句,用四个例子说明如何“不处嫌疑间”。第一个事例是不要在瓜田旁弯下身去提鞋,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猜疑为在偷摘田里的瓜,第二个事例是不要在李子树下整理自己的帽子,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当作是在偷摘树上的李子,这两句诗也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第三个事例是说叔嫂间不应亲手传受物品,在古代,此举不合礼法,《孟子·离娄上》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第四个事例写长幼不能并肩而坐或并肩而行,也是古代礼法的一种,意指要长幼有序、尊卑分明。

最后发出感叹:勤劳谦恭总是有迹可循、有矩可依的,但是想要做到才华内敛、不露锋芒却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难。古人有沉默是金的思想看法,并认为君子应该是低调不张扬的,《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说法,《菜根谭》中也有“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的语句。



创作背景



《君子行》表面是一首写君子的诗,实际上是曹植借“君子”以自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明君的志向,只可惜他的境遇与周公却是天壤之别,在魏文帝、魏明帝二世的12年中,被迁封多次,未得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终,一代“仙才”就此陨落。



诗词日历 | 曹植《君子行》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瓜田不纳履   公孙   君子   周易   瓜田李下   瓜田   礼贤下士   李树   礼法   士人   防患于未然   李子   事例   美文   勤劳   嫌疑   诗词   日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