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我与地坛》

久很久以后,也许,“我”会慢慢的忘记母亲的脸,但幸运的是,这一辈子我都会牢牢抓住母亲留给我的那些回忆……

初读《我与地坛》还是在高中。这本书令我印象很深刻。

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为了读这本书,我还因此犯了事。

因为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读了闲书,所以,语文老师就收了我的这本《我与地坛》。可是,叫人讽刺的是这本书也并不属于自己。

它是我后桌借给我看的。我要还的。但语文老师不讲那么多歪理。因为这是规矩,上课干不该干的事,就是要接受惩罚,

这惩罚有点大。当时,我一直都有点接受不了。

因为我觉得,宁愿她打我一顿,批评我一早读,我都不愿意收了我的书。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时日漫长,而她依旧

史铁生——《我与地坛》

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

史铁生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作家,他命运坎坷,

1969年那一年史铁生还在延安下乡插队。

后来因为双腿彻底瘫痪,所以回了家乡北京。

再回到北京时,史铁生来到了某街道工厂做工,这一干就是七年,这几年时间里,史铁生自学写作,但是上天又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这时双腿残疾的史铁生还患上了急性肾损伤。

《我与地坛》其中就写了史铁生二十一岁在家疗养,母亲为他苦苦寻医为他治病的感人情节。

作家是孤独的,但是史铁生既孤独又苦闷。于是他把心里的故事写进了生活中去。

每一个内心满是伤痕的人,都需要有一个宣泄口。也许,这也是史铁生学习写作的原因。

也是母亲鼓励他写作的原因。

母亲在院子里中了一棵合欢树,那一棵开花的树是史铁生在双腿残疾后,唯一能够不出门就能赏到的景。

他对母亲的情是深入骨髓的。

母亲对他一直是包容的。面对突如急来的灾难,史铁生痛苦不堪,他抱怨生活,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抱怨母亲。

为什么年纪轻轻,二十岁的花样年华就突然瘫痪了呢?

他恼怒,也有时会觉得不如一了了之。但是母亲的苦苦哀求,让他欲死不成。

母亲的生活过得好慢好慢,她的痛不比儿子少丝毫。这也后来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才明白母亲的苦。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

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母亲一定是最难熬的那个。在儿子瘫痪之后,她又何尝不想一走了之,但为了儿子,又怎么能呢?

一个女人,每天抱着二十岁的大男孩,照顾起居饮食,日复一日,还要在无人的夜里担心后怕,怕儿子做傻事。这种事情我们难以想象。

原文摘抄:“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二:漫漫人生里,前方总有奇迹

生活在一个幸福,不愁衣食住行的好时代的我们。

心却丢掉了很多东西。

我们以为生活步步紧逼,以为日子没盼头,所以就有了那些“躺平”之类的词语。

难道这就是新世纪的我们吗?接受不了,就要逃避现实?没有真正努力过,就要怨天尤人?

这完全是懒惰的行为!!

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唱;没有经过艰辛历练,难以创造人生的奇迹。”——泰戈尔

看吧,这才是人生,这才是生活,永远靠想象的人怎会遇到奇迹!

好好生活,慢慢过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泰戈尔   延安   余暇   美文   北京   双腿   残疾   语文老师   黑夜   漫长   白天   儿子   痛苦   母亲   奇迹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