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三国演义》第四章——废汉帝陈留贱位,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在京城弄权霸道无横,逼灵帝退位,胁陈留王继位,这样朝政更加便于他把控了。后来在宫中杀死了灵帝,何太后,唐妃,自然不在话下。天下好汉,无人不憎恨董卓。人人得而诛之,王允借祝寿之名聚集群臣想对策,此时曹操勇敢站出来,说愿意一试,只须借宝刀一用。可惜曹操刺杀董卓未遂,立即逃跑了。董卓四处贴榜告示悬赏捉拿曹操,没想到了遇到了陈宫救了他。后投奔到吕伯奢一家,吕伯奢去打酒,其余家丁在家准备宰猪办席。曹操因听到里面有磨刀霍霍声,而心生疑,便杀了全家家丁。后方知是他们磨刀要杀猪款待曹操和陈宫,真是可惜了。后来曹操和陈宫正准备离开时,恰巧遇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竟也义无反顾地把他也杀了。陈宫大惊,说刚才是误杀,现在为何又开杀戒?曹操回答说,伯奢到家看到一家人都死了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就麻烦了。陈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陈宫便收拾行装,趁曹操熟睡,准备离开。离开前他是有想杀掉曹操的,但转念没下得了这个决心。曹操捡了条性命。

这里面的故事有点曲折,但不难理清。先是董卓弄权逼宫,挟天子令诸侯。曹操志高奋勇欲杀之,没杀成反倒弄得个落荒而逃。途中结识了陈宫,一路相伴,投奔了吕伯奢一家。没想到,由于曹操多疑,竟杀了他们全家,只为保全了自己。此时的曹操确是个奸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千古流传,只为证明曹操当时的不义之举。其实据我了解,曹操本性不是这样的,只是当时情况危急,落难之时又心生多疑,才酿成了一桩大错。后来曹操成了魏王后,很多将士和外面私通书信,有的甚至是降书,他都一把火通通烧掉。他们背叛他,曹操却包容了他们,没有杀他们。可见他并不是杀人成性的。烧掉的厚厚的降书,见证了曹操的大度和包容心。也为他赢得了声誉和人心。说明他还是很在意人的,他杀了吕伯奢全家,也料定会失去陈宫这样的落难时的朋友,以至于后来多次劝说陈宫归于帐下,都不得。陈宫宁死也没有再投奔他,这件事确实给陈宫带来了极其大的影响。也正是这句话,很多人都误解了曹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完美的曹操,一个多疑的曹操,但绝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曹操。正所谓无毒不丈夫,这才是真实的他。当然我不是在这里说曹操这件事做得好,这件事后来曹操也为他付出了代价。至少他是永远失去了陈宫。落难见真情呐,仅仅因为他的多疑,就使一家人遭殃,确实很令人痛心。而他的那句话“宁我负人,不教人负我”的话也确实让他失去了很多的粉丝。包括我,刚读三国时,也是很讨厌他的,就是因为这件事。

我读《三国演义》第四章——废汉帝陈留贱位,谋董卓孟德献刀

只是历史不可逆转,做过的事不可挽回,不知道曹操事后有没有懊悔过。不过曹操是真的命大,陈宫救过曹操,但也放过了曹操。陈宫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他,但他却发了慈心。对陈宫而言,遇到像曹操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错误!但他为什么没有下得下手,至今没有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曹操命不该绝。即使在这样的大错误面前,他竟没有得到惩罚,实属历史巧合吧。如果没有陈宫的不忍,恐怕我们就看不到另一个曹公,另一个故事了吧。历史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后人痛也罢,爱也罢,都不会改变什么。我只能说,曹公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开启。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更多的历史故事,并从中吸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吧。

在我心中曹操的功是大于过的。但在这章中,的确写得很清楚,在这件事上,曹操是很心狠手辣的,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曹操的多疑还为他日后酿下了更多的错误。但谁没有缺点呢,谁不犯错呢,世无完人嘛。

预知曹操日后命运如何,请听我们下回再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嗜杀成性   无毒不丈夫   孰能无过   家丁   多疑   演义   美文   日后   全家   见证   家人   确实   错误   答案   更多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