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刻着这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前半段是这样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不知道会不会对“立志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有所触动。

工作多年后,回头再看出发的地方,是否是当初想象中的自己呢?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产品经理诞生并不久远,但一直处于互联网C位,备受重视!

我们仰望着前辈们的背影,像青铜仰望着黄金圣斗士。

然而现在的产品经理们,似乎没有以前那么伟大了,也没法一言不合就改变世界的,甚至连找份工作也变难了。

另一方面,仔细想想,在第二代产品经理逐渐崛起的进程中,确实并没有涌现出一批像张小龙、俞军那样的偶像人物。

涌现出的却是“产品经理的N种可能”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话题。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这些话题往往来自于第二代产经理中较早入行者,他们似乎也在寻找新的韭菜。

-1-

是这一代产品经理不努力吗?

九十年代以来,从高瞻远瞩的拓荒者,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中国互联网队伍蓬勃之势。

那时是互联网PC时代,“产品经理”的叫法和职位还不流行。

2009年,校内网(人人网)、QQ空间、开心网等崛起,他们是PC互联网时代最后的荣耀。

2010年,团购网站开始兴起。360和腾讯,爆发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经典的3Q大战。

流量从PC端的网页,逐渐开始向手机流去。

随之,手机QQ、米聊、微博、飞信等局面,令移动社交大战一触即发。

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了PC网民数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数据显示,从08年到13年,移动化带来的新产品把用户每周上网的时长,从PC时代的16小时,提升到了25小时,提升比例56%。

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自39.5%提高到了81%。

这是个什么概念?如今看起来,仿佛就是大量的真金白银,在风中滚滚过眼。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大约从13年,进入了流量的瓶颈期。

因为此后的五六年里,用户每周上网时长,累计也只提高了2.6小时。

这种客观的艰难所映射的瓶颈意味着,市场增量已经见底,巨头们早已完成了升级和装备,后来者少不留神就成了一道经验之菜。

互联网的局还在,信息科技世界的飘渺多情,撑涨着人们想象力的胃口。

局内的人还在求索,局外的人还在入场。

新的用户从何而来?产品同质化,如何迭代产品才能超越对手等等问题更加棘手。

当张小龙、俞军、乔布斯,谈论用户、人性、审美和价值判断的时候,年轻的产品经理们,是多么会羡慕他的前辈同行们,羡慕那个短暂的依赖个人魅力和特质的互联网黄金年代:

那时候,互联网的天空还很蓝,世界很新。

新用户每天在涌入市场,每天都在寻找能用在新手机上的新鲜玩意——市场增量充分的时候,似乎干什么都能赚。

但是,这样的机会注定不会再来第二次。

-2-

仰慕前辈的产品之道,但还是拿起“石器时代”的工具

张小龙说:

产品经理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去把握用户需求。

08-13年,虽然只有五六年的黄金时间,但在互联网编年史上,已经是一个时代。

特定的经验、观念,来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在互联网进入存量博弈时代之后,很多产品经理们发现,许多源自上个时代的“金科玉律”已经不再管用了。

比如,“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好玩用户就会进来。但我们看到更多的C端应用是过江之鲫,变成市场咸鱼。

比如,如何为不同的用户设计这个功能不同的表现方式,直觉和经验就帮不上太多的忙,只有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指标的数据,并不断做出调整和测试。

这一代产品经理们在几年的尝试后发现,需要收集数据、研究对手、做对比测试、做埋点监控……

冰冷的抽象的数据,似乎比具体个人的感受更能说明一项产品改进的好坏。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从心出发”,继续靠感觉、人性这样的主流思想作为执行原则,会让互联网项目更加充满薛定谔的不确定性。会被KPI泼冷水。

于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工具、理论、方法、数据、判断。比如“数据驱动”、“AB测试”、“增长黑客等。

搜集数据,做大量调研,再搜集数据,做流量测试、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等等。

通过充分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改造产品的方式是过于专业、机械,枯燥乏味。

因此有人说:相比第一代产品经理们“才子”式的舆论形象,第二代产品经理们信奉的思想范式和工作方式,让他们更像是一群资质平庸,工作踏实的工匠。

-3-

在工匠的背后,是“懂行”

产品思维的理性化、客观化的同时,与互联网回归业务同步。

近些,不管是互联网+的推动、B端产品的浪潮、工业互联网4.0的步伐、新零售概念等,都不再是纯粹的意念互联网,而是实打实地赋能。

但是时不时也会出现看着不太透彻的冲击。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在容易出现泡沫的互联网领域,随流量消失的是幻想。

伴随着几丝对泡沫的恐惧,越来越多的从业着开始寻找坚实的发力点。

如果要带来更多的增长机会,需要在更蓝海的市场寻找爆发机会,就需要慢慢深耕到行业里去。这就引出了“行业思维”。

行业思维,更提倡“产业链、效率、资源、成本、生态”,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资本去打通和链接产业上下游。

我们需要以产业思维视角,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关注整个产业链里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实现的细节,关注资本、技术、流量对这个产业的助推作用。

当工具和实验的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似乎就是产品经理又一次分层的时候。

当互联网回归行业的本质,只有真正懂的产业背景的产品经理才是赋能产业经济的核心。

过去我们认为,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哪怕没有专业背景,只要凭着对互联网产品的热爱,愿意深入用户需求,就有机会设计出用户喜爱的产品功能,为组织实现商业价值。

但是时至今日,产品思维依然重要,但是第一性地位越来越弱了。

-4-

为什么更倾向于产品回归行业

过半的产品经理都是非计算机出身的,甚至是来自传统行业。

在互联网产品和行业背景的双重身份之下,恰是践行“产品经理的业务思维”的时候。

我们的立足点,已经不再是树立标新立异的引爆点。也不是聚焦于寻找人性的暗面,内心的焦虑等。而是寻找业务的难题和高效果解决办法。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以医药电商来说,为消费者开再多的拼团、促销,我认为都不如为他们解决对疾病的困惑、对购买后的服务来的有温度。

同样是医药领域,对药店人员来说,提供远程审方、提升专业知识学习、GSP规范提醒等,比销售系统似乎更有意义。

我们不再是做功能,做一套完整的系统,而是考虑这些最终为用户带来了什么,他们没有发现什么,他们需要被赋予什么。

关注并了解行业趋势,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以CEO的视角去思考产品和产品经理,才是未来坚实之路的开始,是胜出的王道。

选择B端产品经理:是赛道挤压,还是看到了出路?

-结尾-

回到开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所刻文字的后半段是这样的: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在时代背景下,赛道选择和个人努力,皆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经理   产品   赛道   这个世界   产业链   美文   出路   流量   思维   机会   产业   时代   数据   用户   行业   工作   世界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