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7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今天带您走进新中国第一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庄——小岗村。

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这里是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41年前,18户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把1100亩耕地分到了20户人家。

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说起这件事,当年契约的起草者、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感慨万千。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那时候穷得就是老百姓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集体生产靠贷款。我们当时想法就是,最大的希望,我们能收到粮食,对国家有贡献,我们能有饭吃,不要要饭。”

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第二年秋天,小岗村粮食大丰收,小岗生产队打下足足13.3万斤粮。人均收入达到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小岗也第一次向国家交上了余粮,结束了“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历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当年签下契约的茅草屋已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旅游景点,小岗村尝试改革的步伐从未停下。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不断地深化农村关键领域的改革,我们进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从40年前的户户分田有地,到40年后的人人持股分红。去年我们集体经济给百姓分红,每个人是520元。”

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始于小岗的改革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到如今的土地“三权分置”、农村“三变”改革,实践表明,小改革小发展,大改革大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之后,对农村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理论上由过去的“两权分置”改成“三权分置”,促进了土地的流转。现在全国的土地流转规模已经接近了三分之一,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难题。”

滁州又“火”上央视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党的十九大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等作出全面部署。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央视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凤阳县   滁州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   滁州   大包干   安徽省   手印   带头人   契约   美文   农业生产   中国农村   粮食   央视   土地   农民   农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