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理解我的逻辑 你一定认识我

首末一致原理,锚定效应,微周期,反预测。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词汇其实是在描述一个事件过程,只有在一个完备世界中,才会有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才有了平均回归,才有了某种‘剧情’的趋均发展期待;才有了锚定效应,这是因为需要对完备世界中事件过程的评价产生的;才有了微周期,才有了反预测,这些描述的都是完备事件过程,它的背后是一个完备世界。

什么叫做完备世界呢,就是说这个世界能够自洽合理,虽然不需要要求这个世界多么宏大,或者要求多么跟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但是一定要能够完备。人在倾听音乐时其实是在用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去感受旋律,在内心最深处。


我们具有的任何知识都是通过经验得到的。但并不是学得越多能力就越强,学习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开放并且包容的心态。顶尖的思维是对生活真谛的理解,而非追求完美的一生。不会因为暂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得意而忘乎所以,独立意味着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坚守的规则。不用神仙意志要求自己,这才是最贴近人性的,不需要纠结过去,同样也没必要恐惧将来。行动,和未来无关,只着眼于当下。

群体性社会总是无法避免地看重权力、关系和资源,总认为钱反而是最不值钱,没有资源支撑,就算赚了几十亿,也是废纸。不要社会关系,守着巨款独立生活呢?也不行,你没有关系资源,你就像抱着黄金在闹市行走的三岁小孩一样,你的财富等于是帮别人存的。不得不这么做,毕竟人类渺小,人生短暂。所有认知都是基于经验,基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输入。

我们所有的逻辑推演,不过是对外部世界现象解构和排序,

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通过真理推导出的“因果”。

所以“因果”只是人类的一个错觉,你无法证明你的知识和逻辑在整个宇宙中都是泛用的。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在一个完全相对的世界里,找到一个绝对神圣的锚点来否定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但如果我们清醒点,就应该意识到,这种信念没有是根基的,

一个事件和第二个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当做原因吗?还是只有人类去解释某件事情的时候才把某些事物当做原因?但常识往往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与“可以证明我们了解到的确实是事实”之间,存在着奇怪的差距。

“知识”和“逻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联系紧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巧合即是如此:可以简单把巧合理解为若干条因果链的交叉点,我们站在这个交叉点上,看到无数条因果线贯穿了我们。

,变量太多,随时变化,一片混沌。(注意,这些因果线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事件的发展是有顺序的,有些事件发生在另一些事件之后,但它们之间的任何因果关系都是一种错觉。

我们的所有实验,都可以用“当……时,……发生”来描述,而没有任何实验可以确凿地证明“因为……,所以……”

我们所说的 "混沌 "或 "无序 "是什么意思?复杂系统是一个简单物体相互作用的模型,产生混沌、无序的现象。

资本原则在本质上的虚无主义,在于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缺失任何精神价值目标。这种生活方式,只能用“生存意志”来表达了。它就是意志。除了意志以外,再无别的什么。这就是我们理解权本华哲学的时代根据。罗素说,虽然选择悲观主义哲学还是乐观主义的哲学是一个个人的气质的问题,但是,毕竟,在西方哲学史上,大多都是乐观主义哲学占了统治的地位,所以,我们多少应该感谢叔本华提供了一种悲观主义的哲学作为“解毒剂”。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也没有说到根本。实际上,对于当代资本文明的虚无主义,同时体会到的人很多。克尔凯郭尔是一个,马克思也是一个。但马克思拒绝悲观主义,他想在一个意义空场的时代,一个以虚无主义为根基的文明世界中,指出人类未来的意义在哪里。人类对于物质财富的态度的改变。什么是态度的改变?即,重建人与物的关系,以人的方式与物打交道。在对物质财富的享受中,不是采取一种动物式的享用方式,而是在其中实现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肯定。

不必害怕在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寻找绿洲,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它们是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所以,我要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就拿我今天的讲演来说吧,它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我是背负着小小的行囊,流浪到了这里,恰好遇到了诸位,其中大多数人和我有相同的想法,也想寻觅生命的意义。为了这种寻觅,我们走在了一起,彼此交流。这就是我们的叙事之一种,虽然并不宏大。

很多人都在悬浮着。不对当下做深刻的思考。一切现在发生的事情,都是为了未来的某一个目标。你要努力去做,不做,未来的目标就达不到;但是未来是什么,能不能达到,完全不知道。

人有太强的「中心」情结,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造成极大的焦虑。究其原因,是权力和资源的过度集中。从社会上来看,越是从底层上来的人最后变成巨贪的可能性更大,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把自己定位是「边缘」,为了从边缘进入中心可以不择手段。边缘人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当然能发挥主动性,但是也会造成扭曲。许多人进入中心后就会变质,因为他们没想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进入中心,把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周边的人的关系都放弃了,变成没有原则的人。

人们感到工具化,是因为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工作强度太大,复杂的系统只能生长出来,而不能建造出来,重要的事情不会忘记,忘记的事情都不重要。

社交媒体: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夸大了灾难性偏见,建立了刷不到头的信息茧房;利用我们对联系性偏误和确认偏误,苍白的模仿我们和关心的人在一起的状态,稀释了我们在现实中的时间。

新闻:新闻因观点而繁荣,所以记者和编辑都在满足我们的偏见让我们点击和观看,而新闻本身倾向于灾难偏见,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扭曲的世界。一个 Tips:我真的需要听(并采纳)这个人对世界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吗?

游戏:一种基于屏幕的最令人上瘾的体验,逃避现实的绝佳入口。游戏的价值,正在被外在动机(成就)而不是内在动机(内心的满足)所稀释

视频:因为不是交互式,所以不需要你的输入,而无需输入意味着进入门槛更低,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投入精力,直到他们不经意间被消耗殆尽。并且视频可以让你间接体验他人生活,这会让在生活中缺乏联系的人上瘾。

聊天:低承诺的讨论,讨论的人多,但是不够深入。因为讨论对象众多所以注意力也要频繁切换,无法在现实中聚焦。

花钱:买东西非常让人上瘾,偶尔的冲动很好理解,但如果你手头拮据,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其实你可以拒绝有压力的紧迫性提议,而是留给自己时间思考,这些东西是否真的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多数时候你其实并不需要他,你值得花费一些时间来理解你的动机,是社会认可?还是完美主义?还是安全感?值得为此投入么?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根本不会产生购买欲望。

选择避开不断降低你生活质量的人和事。

当我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一个阶段周而复始的陷入痛苦循环往复的时候,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反抗总是会回到似曾相识的起点时候。

人生体验又是复杂思想和精致行为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当我们思想的改变影响行为后,行为的所得所感又反过来导致更多复杂的精神困境,需要发自内心的寻求突破和改变。

信念由人发出,当信念稳固,它就会脱离范围枷锁,去往更远的天地,能量从沿路相同信念的人们身上而来。

它在“出发”前就已经找到了路径,凭借自己的感应,寻找亲好的能量,遂往那个方向走。

走到相似能量的人们头上,会不由自主地将光芒洒向大地,人们也会反哺于它,支持它继续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马克思   虚无主义   这个世界   上瘾   因果   完备   美文   意志   信念   逻辑   事情   人类   事件   未来   关系   时间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